2020年06月22日16:0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世紀風採》刊發秦九鳳署名文章《恩來及家鄉》,其中提到周恩來愛家鄉,也有原則地為故鄉做了許多具體的實事,他曾親自制定了“蓄泄兼籌,以達根治之目的”的治淮總方針。
現將原文摘編如下:
1949年和1950年的夏季淮河都發生洪災。尤其是1950年的大水,皖北區黨委和蘇北區(當時安徽、江蘇都還未建省)黨委都向中央和華東局拍發了災情報告。報告說,這場大水淹沒了幾千萬畝庄稼地,受災人口達2000多萬,兩區共有600多萬人逃離家園。特別是毛澤東在看到報告上“不少是全村沉沒”、“大水下來之后,人蛇爭樹,毒蛇咬人又致人落水”等悲慘狀況時,難過得落了淚。他當即揮毫將此件批給周恩來,並親筆題寫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8個大字,要周恩來抓緊制定治淮計劃和落實治淮措施。
1950年8月25日至9月12日,在周恩來親自指導和參與下,水利部專題召開治淮會議。周恩來根據淮河流域的古往今昔,親自制定了“蓄泄兼籌,以達根治之目的”的治淮總方針。
在一次討論治淮方案的會議上,政務院有兩位領導對開挖蘇北灌溉總渠有不同意見,認為我們國家剛從廢墟上建起來,百廢待舉,哪有錢來挖這樣一條大河呢?這兩位政務院領導說的當然也完全是實情。但是周恩來當即板起面孔說:“蘇北人民在兩次戰爭(指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出了那麼多烈士。為了支援革命,他們還出了那麼多民工。民工們用小車推著糧草,跟在我們部隊后邊,讓我們打贏了淮海戰役。他們又用小車把我們‘推’過長江,一直‘推’到上海南京路。現在革命勝利了,他們遇上困難了,難道我們就不應該支援他們嗎?”就這樣,他用事實和真情說服了那些不願在當時花錢治淮的同志,堅持開挖了蘇北灌溉總渠。
1951年,周恩來的八嬸母楊氏偕孫子周爾輝赴京,見到了她多年想念的侄兒周恩來。其實,周恩來也在想念著這位對他有過養育之恩的嬸娘。周恩來關切地問:“八嬸,家鄉人現在生活好嗎?”
“比原來好多了。”八嬸回答他。
“北鄉人也能吃到大米飯嗎?”
“現在還不能。”
聽到嬸娘的回答后,周恩來告訴她:“八嬸,家鄉還要挖一條大河啦,從洪澤湖一直挖到海,那時就更好了。我們淮安北鄉人也就能長水稻吃大米了。”
周恩來說要開挖的這條大河就是現在的蘇北灌溉總渠。它西起洪澤湖邊的高良澗,東到黃海邊的扁擔港,全長168公裡。在周恩來的親自指揮調動下,蘇皖豫3省共出動了130多萬民工,用鐵鍬挖土,用石硪打夯,僅用83個晴天就全部挖成告竣,創造了人間奇跡,被當時前來參觀的一些國際友人贊譽為:“中國人的手真是鐵打的!”
淮河,這條為害千百年的“害河”終於被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治服了。如今,水到淮安抽水站后,已經是“東西南北任調遣”的一番景象。周恩來的“蓄泄兼籌”的治淮方略得到了徹底的貫徹。周恩來的家鄉,也就是今天的淮安區,已由當年南鄉隻能長一季小麥,秋天的水稻要看老天的“臉色”才能確定有無收成,而變成現在的旱澇保收了﹔北鄉則由原來隻能長些低產的旱谷作物,變成如今的水旱輪作,年年高產無憂的景象。這就是蘇北灌溉總渠帶給淮安的巨大作用。當然,治淮的巨大成果是惠及豫皖蘇3省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周恩來關心家鄉、為人民辦的一件最最具體的實事。筆者清楚地記得,就在蘇北灌溉總渠開挖的同時,淮安來了4位高個子、大鼻子的蘇聯專家。專家們幫助設計建造了淮安運東分水閘、運南節制閘、淮安船閘和運南水產養殖場等一系列現代化的水利工程和科學化的經濟企業,使昔日名氣不大的淮安,成為蘇北排洪、抗旱、航運和灌溉的樞紐,一個管水的中心。所以,每當我站在蘇北灌溉總渠的岸邊,看到和聽到那嘩嘩東流的河水時,總會情不自禁地想到那是為偉人周恩來唱出的關心家鄉、熱愛故鄉人民的鄉情歌、愛民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