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人民網首頁|頻道首頁|網站地圖
領袖人物紀念館>>周恩來紀念網

周恩來關心老區扶貧工作:“下山不忘山,進城不忘鄉”

2020年06月18日10:16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1973年6月9日,周恩來和延安老鄉在一起。

  扶貧工作是黨和國家始終關心重視的工作。周恩來擔任總理27年,始終心系百姓,關心老少邊窮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百姓的脫貧工作。

  對老區要有感情

  周恩來對老區一直有著深厚的感情。1951年,他在戰斗英雄代表和老根據地代表聯歡會上指出:“革命就是為了使全國人民過上好的生活。應該下山,應該進城。但下了山不應該忘了山,進了城不應該忘了鄉。如果忘了,就是忘本。”正是受這種真實感情的驅使,周恩來心中時刻都裝著人民,對老區人民給予無限關懷,為老區的發展與建設工作付出了畢生心血。

  1970年春,周恩來在同身邊工作人員的交談中得知陝北人民生活困難時,難過地流下了眼淚。為此,他專門召集中央有關部門、北京市和陝西省及延安地區負責同志開會,研究如何幫助老區發展農業生產和五小工業,改善人民生活。1973年6月9日,周恩來陪同越南領導人到延安訪問。當得知延安群眾的生活仍十分困苦時,他再一次難過地流下眼淚,他向當地負責人提出應盡快改變延安地區的落后面貌。

  要做好老區的扶貧工作,培養各級領導干部對老區的真感情是第一要素。隻有有了真感情,才會做出實實在在的行動﹔隻有有了真感情,才會和老區人民心貼心,真正做好老區的扶貧工作。在對老區的真感情上,周恩來作出了最好的示范。

  做好救災扶貧工作

  老少邊窮地區經濟發展落后,生產、生活條件差,抗擊自然災害的能力弱,經常遭受水災、旱災等自然災害。面臨突如其來的災情,老區百姓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大大增加了脫貧的困難。因此,做好救災扶貧工作,是老區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組成部分。當老區遭遇災情時,周恩來總是第一時間了解情況,進行救災工作部署,隻要條件允許,不顧危險也要奔赴現場,親自組織搶險救災,安排人民群眾的生活。

  1973年夏,位於黃土高原西部的定西地區連旱22個月,數百萬人缺糧。在一次中央工作會議上,當周恩來聽到定西等十幾個縣有200萬人口的地區很多人沒飯吃、沒衣穿等生活極其困難的情況時,十分難過地說:“我們解放幾十年了,甘肅老百姓還這麼困難,我當總理的有責任,對不起老百姓。”會議結束后,周恩來第一時間從國務院8個部委抽調干部,奔赴甘肅幫助救災。1973年秋冬,國家救災的大批糧食和舊軍服,源源不斷地發到災區人民手中。

  在老區人民受災的艱難時刻,周恩來洒淚自疚,深入一線親自指揮抗災救災,妥善安排好受災群眾,真正做到了同人民群眾同甘苦、共命運、共憂樂、共奮進。災情,檢驗了一個民族的精神意志,也展示出人民領袖的責任擔當。

  注重調查研究

  老區貧困是各異的,每個地區、每個個體都有其特殊性。隻有做好調查研究工作,做到因人因地施策,對症下藥,才能真正使扶貧走向精准,變“輸血”為“造血”,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周恩來歷來注重調查研究。他涉足祖國的山山水水,走遍祖國大地,隻要有機會便親自深入老區,深入一線,與工人、農民、干部交談,聽取群眾的意見與建議,取得最可靠最真實的第一手資料。

  1961年5月3日至8日,周恩來到河北省武安縣伯延公社進行深入調查。在與社員群眾談話時,一個叫張二廷的社員直率地告訴他:“這兩年生活一年不如一年。如果再這樣下去兩年,連你也會沒有吃的。”周恩來后來說:“這句話對我教育很大,我很受感動。一個農民把我們看作他自己的人才會說這樣的話,這是一針見血的話。”會后,周恩來到張二廷家做客。張二廷把伯延公社遭受的災情和公共食堂等方面所存在的問題如實地告訴周恩來。通過深入細致的調查,周恩來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情況,了解到集體食堂、大公社、供給制的嚴重弊端,於5月7日凌晨3時向毛澤東電話匯報並提出了解散集體大食堂的建議,伯延由此成為全國第一個取消集體食堂的人民公社。

  (摘編自《黨史博覽》2019年第8期 潘敬國 金秋/文)

(責編:張鑫、唐璐)

推薦閱讀

光輝一生

全黨楷模

周恩來紀念場館

國內紀念地 海外紀念地巴黎戈德弗魯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來路 巴黎花神咖啡館 朝鮮咸興周恩來銅像 德國柏林聯邦大道 日本嵐山詩碑 亞非會議紀念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