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詩
2020年06月02日15:1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周恩來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在許多場合講話都強調“談點個人意見”,或“跟大家商量”,注重互動交流。他的這種商量征詢的說話方式,既彰顯了其平易近人、謙虛謹慎的高尚品質,也取得了一言重於九鼎之寶的效果。
周恩來是我們黨和國家卓越的領導人。他不僅具有豐富的政治經驗、超凡的領導智慧,還具有出色的語言表達才能。我們從他留存的著作、記錄他的影像和懷念他的文章中,至今仍能夠領略到他講話時的風採,感受到他語言表達的魅力。本文擷取了周恩來語言表達的幾個故事,相信會對領導者提高講話能力和水平大有幫助。
“不能叫指示,這是跟大家商量嘛”
周恩來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在許多場合講話都強調“談點個人意見”,或“跟大家商量”,注重互動交流。他的這種商量征詢的說話方式,既彰顯了其平易近人、謙虛謹慎的高尚品質,也取得了一言重於九鼎之寶的效果。
1958年,我國掀起了興修水利的高潮。9月開工的北京密雲水庫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水庫,周恩來非常關注它的建設,在百忙中多次親臨工地視察。
密雲水庫工程任務艱巨,僅建筑攔洪壩就調動了河北、北京兩地的20多萬名民工,奮戰了10個月,挖、運、填土石方和混凝土達2000多萬立方米。
1959年9月,攔洪壩修筑成功之后,日理萬機的周恩來再次來到密雲水庫工地。他首先視察了工地現場,然后把各民工支隊負責人召集到一起,開門見山地說:“我這次來,是和大家商量事情的。現在水庫能攔洪了,我們還要把農業搞上去,因此要撤一部分人回去。大家發表意見吧。”周恩來望著大家,見沒有人開口,就說:“既然你們不發言,我就先說說我的想法。”他從實際情況出發,提出了一個有序減少民工的主張:讓不受益縣的民工先回去,受益縣的民工后回去﹔河北的先回去,北京的后回去,密雲縣的民工最后回去。周恩來說完,就詢問大家:“這麼做是否合理?”總理的話說到了大家的心裡,眾人齊聲回答:“合理!”周恩來隨即又問:“大家是不是要跟縣委商量一下,和家裡打個招呼?”眾人紛紛說:“不用了,照總理的指示辦就是了。”周恩來聽了這話連忙說:“不能叫指示,這是跟大家商量嘛。”最后,他還提出了一個溫暖人心的建議:民工已經來了一年,讓准備留下的民工先回去休息10天,要撤走的民工再堅持一下,等休假的人回來再走。眾人見總理考慮得這樣細致周到,異口同聲地說“好”。
古人雲:“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此“舌”,不應只是能言善辯,還應當會言善說,即以尊重對方的態度、商量征詢的口吻,耐心平和地說出自己周密成熟的意見和建議,以達到讓人們充分理解和由衷接受的目的。這種語言表達,雖然不強勢,但是卻有無形的力量,能夠打動人心、引起共鳴。
“我個人的意見,隻提供你們作參考”
周恩來是講政治、講紀律的典范,時時處處都為全黨同志作出了表率。在長期領導革命和建設的歲月裡,他在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對象,發表過許許多多的講話,並始終堅持一個原則,決不以集體討論和中央決議代替個人意見。所以,周恩來無論在什麼場合講話都定位准確,恰如其分。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創建於1952年6月。周恩來非常關心北京人藝的成長,經常忙中偷閑,前往劇院觀看演出,開誠布公地發表自己的觀感。
1963年10月15日,周恩來觀看了北京人藝演出的話劇《年青的一代》。這是一部表現當代青年愛情、友誼和走什麼樣人生道路的作品。演出結束后,周恩來走上舞台,向全體演職員暢談自己的觀后感。他肯定了演出很精彩,同時也提出了批評意見。例如,某個女演員的褲子過於短了,不大好看,等等。周恩來早年曾出演過話劇,后來仍一直喜愛文藝,對藝術很精通。
聽了周恩來的意見,該劇導演立刻表示:“我們一定按照總理的指示,從明天演出起就進行修改。請總理放心!”大家熱烈鼓掌,十分贊成導演的表態。誰知周恩來擺擺手,制止了大家的鼓掌。他鄭重地說:“今天我談的並不一定對。我看,藝術作品的好壞要由群眾來回答,而不是由一兩個領導回答。今天談的話如果是經過集體討論的中央決定,我會告訴你們,那是一定要執行的。至於我個人的意見,隻能作為一個普通觀眾的觀后感提供你們作參考。”他說到這裡,又笑著強調了一句,“盡管我可能是一個比較好的觀眾,但畢竟也是個個人嘛。”大家聽了總理的話,敬佩極了。
領導者講話,有時在正式場合,事先經過了集體討論,代表一級組織﹔有時在非正式場合,屬於臨場發揮,只是個人看法。場合不同,角色就不同,語言表達方式也應當不同。因此,領導者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什麼場合講什麼身份的話,切不可處處把自己當“領導”,因有感而發作“指示”。
“你不是滑頭,你太感情了一點”
周恩來在語言表達上還有一個特點,善於對不同的對象採用不同的稱呼。如,他稱黃炎培為“黃任公”、稱齊白石為“齊老先生”、稱炊事員為“某師傅”,等等。對同一對象,有時候也採用不同的稱呼。如,新中國成立前,周恩來尊稱宋慶齡為“孫夫人”﹔她成為國家領導人后,稱其為“宋副主席”﹔向她通報黨內重要情況時,則稱其為“慶齡同志”。周恩來以此來表達自己親切、熱情或者嚴肅的情感。
周恩來與郭沫若相識在1926年3月。兩個人從此結成了深厚的情誼——既是志同道合的戰友,又是親密無間的朋友。
抗日戰爭爆發后,國共兩黨實行第二次合作,周恩來出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政治部第三廳負責宣傳工作,周恩來推選善於鼓動宣傳的郭沫若擔任廳長。郭沫若雖然敬重周恩來,但是卻不願擔任這一職務,認為在國民黨領導下工作是恥辱之事。周恩來耐心地說服郭沫若:“我們拿著第三廳這個招牌,就可以用政府的名義組織團體到前線去,也可以到后方的城市、鄉村去,公開地、合法地、名正言順地進行宣傳。”郭沫若答應“考慮考慮”。但是在老朋友的宴席上,郭沫若喝醉了,大罵了一通“政客”,包括他自己。為此,周恩來給郭沫若寫了一封不尋常的信:“沫若同志:你不是滑頭,你太感情了一點。廿七·一·卅一 周恩來”。
之前,周恩來給郭沫若寫信,都是親切地稱“沫若”、“沫若兄”,落款自稱“弟豪”(注:周恩來,曾用名伍豪)、“弟恩來”。這封信隻有一句話,開頭則稱“同志”,落款寫全名,表明了周恩來嚴肅的態度,並溫和地批評他不要任性,要用革命的理智控制自己的感情。郭沫若閱信深思后,決定接受周恩來的建議,就任第三廳廳長。
稱呼是人際關系中傳情達意不可缺少的手段。領導者對不同的對象講話時,要注意其身份、職業、年齡以及場合等差異,恰當地使用稱呼,該親切的時候就親切,該嚴肅的時候就嚴肅。這樣,可以有效地拉近與對方的距離,還能夠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思想。
“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周恩來思想深邃、視野開闊、知識淵博,又有極高的語言天賦,這使他在語言表達上得心應手、揮洒自如,出口成章、妙語連珠。一句原本很平淡的話,經過周恩來睿智的再造,就如同畫龍點睛一般,立時會產生與眾不同的神奇效果。
1954年4月,周恩來總理率領中國代表團出席日內瓦會議。這是新中國成立后首次在重大國際舞台上亮相,受到各國關注。
會議期間,周恩來要工作人員舉行電影招待會,放映國慶紀錄片,讓外國記者了解新中國的變化。紀錄片放映后,周恩來聽取匯報:外國記者普遍反應熱烈,但是有一個美國記者說,中國閱兵在搞軍國主義。周恩來對工作人員說,再給他們放映一部《梁祝哀史》。
《梁祝哀史》是根據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拍攝的彩色戲曲片。為了讓外國記者看懂,工作人員准備將劇情介紹和主要唱段譯成十五六頁的外文說明書,劇名譯成《梁與祝的悲劇》。
周恩來聽取了工作人員放映新片的匯報后說,十幾頁的說明書,是不會有人看的。他當即出了一個主意,隻在請柬上寫一句話:“請你欣賞一部彩色歌劇電影——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放映前用英語作3分鐘的說明,概括地介紹一下劇情,用詞要有點詩意,帶點悲劇氣氛,把觀眾的思路引入電影。這樣試試,我保証不會失敗。
影片放映那天,大廳內座無虛席。感人的故事、優美的唱腔,250多名外國記者看得如醉如痴。影片結束后,放映廳裡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外國記者紛紛贊嘆,這部影片太美了,比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更感人。
語言表達是一門基本功。領導者若想講話生動形象,引人入勝,就要不斷提升理論水平和綜合素質,勤學習,常讀書,多補充和儲備各種知識。同時,要把學習與實踐結合起來,注重語言的創新,力求用簡潔、鮮活、新穎的詞語,撥動人們的心弦。
(《刊授黨校》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