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人民網首頁|頻道首頁|網站地圖
領袖人物紀念館>>周恩來紀念網

張愛萍的《滿江紅·痛悼周恩來總理》

張秋兵

2020年05月21日09:12    來源:淮安區報

張愛萍將軍多才多藝,擅書法、好攝影、工詩詞,尤其詩詞成就最高,按其自己的話來說是“閑情自得好打油”。1991年出版的《神劍之歌——張愛萍詩詞、書法、攝影選集》就選收詩詞260余首。淮安周恩來紀念館珍藏著張愛萍1996年書寫的一幅行草《滿江紅·痛悼周恩來總理》。該詞的內容卻是寫於1976年1月8日。那天,國防科委及七機部要召開8000人大會批判張愛萍,結果批判會沒有開成,張愛萍怎麼也沒想到原來是周總理去世了,便在301“醫院的病房裡含著熱淚低吟了一首《滿江紅》為他送行”:

愁霧彌天,江海水、怒號翻滾。舉世慟、追思勛業,馬列開逡。為國為民孺子牛,任勞任怨絕代尹。艱難際,大任系安危,何駕雲!

驚雷震,天地忿,朔風烈,淚雨淋。四十六年前,重軍路引。難忘少年諄教誨,常憶征途親指領。提勁旅,打破核壟斷,攀萬仞。

張愛萍填詞《憶秦娥》最多,至少有五首,而《滿江紅》共有三首。早在1951年4月14日參觀杭州西湖岳廟后就填詞《滿江紅·岳廟》。1965年元旦在榆林港填詞《滿江紅·游天涯海角》。1976年《滿江紅·痛悼周恩來總理》上闋抒情,頌揚總理,直抒胸臆,意思容易理解﹔下闋憶舊,涉及到張愛萍與周恩來交往的特殊經歷,較難理解。20年后,即1996年1月,張愛萍寫的《常憶征途引路人》講述了周恩來對其革命生涯的指引,可以看作是對1976年這首詞的最詳細、最真切的解釋。

“四十六年前,重軍路引”是指:“1930年,我在紅十四軍,在一次戰斗中左手腕被打斷,我被送到上海治傷。傷愈后,在我的請求下,周恩來同志改變了原來要我留在上海做地下工作的決定,同意我從上海到蘇區去當紅軍。這成為我以后在漫長的革命道路上能夠從事軍隊工作的一個關鍵。”1930年8月,張愛萍就寫詩《治傷》:“左臂殘無妨,右手可持戟。難得知我人,重踏新天地。”“知我人”即指周恩來。9月、10月,張愛萍參加了周恩來和聶榮臻為前往蘇區的同志舉辦的軍事訓練班,學習后被派往中央蘇區。“難忘少年諄教誨”是指:“中央蘇區第三次反圍剿勝利后,我調到少年先鋒隊中央總隊部任總隊長。少先隊的總黨代表由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同志兼任。從此,我和他在工作中有了直接接觸,親身受到他的教益。我上任第一天的深夜,他就打來電話找我去談工作。此后,我便常常在夜裡接到他的電話后,從小山坡走向他那間閃耀著熠熠燈光的小屋去匯報工作,聆聽他的指示和教誨,常常在搖曳的竹影裡和他一起迎來黎明。”

“常憶征途親指領”是指:長征到達陝北后在瓦窯堡,抗戰時期在武漢八路軍辦事處,1955年調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后在北京,“我受到周恩來同志親自教誨指導”。1938年3月初,周恩來派張愛萍以八路軍代表身份赴徐州會見李宗仁,並說:“相信你能不辱使命,說服李宗仁先生。”張愛萍到徐州后,根據周恩來的指示,建議李宗仁在濟南以南,徐州以北同日軍打一仗,指出這既可提高桂系的聲望和威信,又可破滅蔣介石欲假日本人之手排除異己的企圖。李宗仁於5月23日發起了台兒庄大戰。1964年,李宗仁回國后,在陳毅元帥招待的一次宴會上,還記起了當年周恩來派來的這位八路軍高參。

“提勁旅、打破核壟斷,攀萬仞”是指:“周恩來同志知人善任。為了完成研制戰略核武器的艱巨任務,他集中了一大批組織者和實干家,把這些領導干部和科學家們團結在中央的周圍,聽取他們的意見,解決他們的難題,使他們各得用武之地。”1962年11月,中共中央直接領導下的中央專委會成立,主要任務是加強原子能工業建設和加速核武器研制,專委會主任為周恩來,專委會成員共十五人包括張愛萍。中央專委會是建國以來級別最高、權威最大的工程指揮部。1964年10月16日,作為首次核試驗委員會主任委員和試驗現場總指揮的張愛萍在試驗場向北京中南海的周恩來電話報告:“核爆炸成功了!”這天,張愛萍填寫《清平樂·我國首次原子彈爆炸成功》。張愛萍后來一再地說:“應該說,原子彈,是周恩來一手抓出來的!”

文革中,張愛萍在關押期間跌斷了腿,周恩來批准入院治療,因未解除監禁,化名“張緒”。1972年11月上旬,在人民大會堂一個會議的間隙,周恩來問總參兩位領導人:“這麼多年了,還沒有把張愛萍的問題搞清楚嗎?中國共產黨內有那麼多叛徒特務,今天我們還能坐在這裡開會嗎?”11月22日,周恩來批准解除監護。

1976年1月8日原定對張愛萍的批判大會因周恩來逝世而取消。張愛萍后來曾經說:是總理在保護我,用他的走來免除我的一場災難。然而,這個代價太大太大了!我寧可用自己的生命換來總理的健康。《滿江紅·痛悼周恩來總理》既抒情,又憶舊﹔既抒發了對周總理的情感,又藝術地再現了與周總理的交往經歷。7月7日,朱德逝世,張愛萍又賦詩《悼念朱總司令》。這一詞一詩都“扶正祛邪,激濁揚清”,詩風“豪壯而蒼涼,雄奇而沉郁”,都是時代的折光、歷史的回聲。

1976年,《滿江紅·痛悼周恩來總理》並未公開,公開並且流傳甚廣的是清明節期間在天安門廣場的《滿江紅·敬周試作》(作者不詳),該詞與“欲悲聞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淚祭雄杰,揚眉劍出鞘”都被編入了供毛澤東看的內部刊物《情況匯編》。

張愛萍曾任新四軍3師副師長(1944年彭雪楓犧牲后,任師長)兼蘇北軍區副司令員,其“抗戰歲月,一半在淮北﹔一半在蘇北。”位於蘇北平原的淮安既是新四軍軍部所在地,也是中共中央華中分局所在地。張愛萍在淮安戰斗了三年,還拍攝了大量照片。1992年,周恩來紀念館在淮安建成開放。張愛萍一生沒有來過紀念館,但對紀念館幫助很多。1992年初,紀念館征集到一份1934年的文獻,全名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少年先鋒隊中央總隊部為目前形勢告全體隊員書》。文末署名是:“總隊長張愛萍”,“黨代表周恩來”。紀念館研究人員秦九鳳設法與張愛萍聯系,張愛萍囑秘書先后回了2封信,介紹了這份文獻的來龍去脈。1995年,這份文獻被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在周恩來誕辰90周年的1988年,周恩來故居和淮安市(縣級)文聯聯合征集書畫作品,張愛萍書寫了《滿江紅·痛悼周恩來總理》,並寄給淮安,但卻查無所蹤。1996年1月10日,周恩來逝世二十周年之際,紀念館又收到了86歲高齡的張愛萍重新書寫的《滿江紅·痛悼周恩來總理》。為了怕郵寄丟失,這次是派兩位武警攜卷直接送到淮安。1996年,紀念館創辦了館刊《豐碑》,張愛萍為之書寫了“豐碑”刊名。

(責編:唐璐、張鑫)

推薦閱讀

光輝一生

全黨楷模

周恩來紀念場館

國內紀念地 海外紀念地巴黎戈德弗魯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來路 巴黎花神咖啡館 朝鮮咸興周恩來銅像 德國柏林聯邦大道 日本嵐山詩碑 亞非會議紀念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