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30日15:00 來源:北京日報
周恩來:“沒有線索,不妨到茶館裡去坐坐”
抗戰時期,《新華日報》採訪部主任陸詒時常會為新聞線索少而發愁。有一次,他專門到重慶曾家岩50號找周恩來同志訴苦說:“最近時局沉悶,新聞線索少。有的報道枯燥乏味,讀者也不要看。”周恩來回答道:“這是因為你沒有深入群眾,不了解讀者的願望和要求。我建議你除了必要的採訪一些上層活動外,可以著眼於群眾。譬如說,訪問幾個從戰區流浪到重慶擦皮鞋的難童,或者訪問嘉陵江上幾個渡口的船夫,或者訪問重慶市內的公共汽車售票員,談談他們的生活和願望。這種別開生面的新聞報道,也許會得到讀者的歡迎,你們不妨試一試。”又說:“你實在沒有線索,不妨到茶館裡去坐坐,聽聽群眾在談些什麼,想起什麼。”(《新華日報的回憶》,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頁)周恩來的這些意見,有力地推動了《新華日報》採訪工作的轉變。材料中雖然只是說到了如何做好新聞宣傳工作,其實“深入群眾”、“著眼群眾”對於做好各項工作都大有裨益。1962年2月,周恩來在與文藝界負責同志談話時提出了黨領導文藝工作的重要原則:“黨委必須小心翼翼,聽取群眾的意見”﹔“黨委要與專家、內行、群眾商量著辦事,不懂就承認不懂,向群眾請教。”(張東明)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研究室宣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