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23日11:40 來源:天津日報
周恩來自12歲那年離開淮安去東北求學,然后投身民族解放與民族振興的偉大事業,直到78歲在北京去世,整整66個春秋一直沒有回過故鄉淮安。周恩來一生對故鄉情深意篤、魂牽夢縈。
心系人民安危,怕影響地方的工作
1941年春,周恩來在重慶曾作過一次情理交融、十分感人的露天演說。他提到“母親冷落的墳地還在日佔區,自己多麼希望能回家鄉去清掃墳上的落葉啊”!抗戰勝利后的1946年5月,國民政府由重慶還都南京,周恩來也率領中共代表團從重慶遷到南京的梅園新村。在重慶的送別會上,他對記者說:“36年了,我沒有回家,母親墓前想來已白楊蕭蕭,而我卻痛悔著親恩未報。”“直到今天,我還得感謝母親的啟發。沒有她的愛護,我不會走上好學的道路。”因為南京到淮安隻有300多華裡,周恩來的思母、思鄉之情倍增。
淮安近在咫尺,而且是解放區,但為什麼沒能成行呢?1991年10月25日,周恩來的生前衛士韓福裕對淮安周恩來紀念館的秦九鳳揭開了謎底:1950年1月,周恩來在中南海懷仁堂為動員干部過好“土改關”所作的報告中,曾坦陳自己的思鄉之情,以及4年前沒能回老家的原因。他說:“那時我就想從南京到淮安去看看,因為淮安還有我兩個母親的墳。”他接著說:“但我考慮再三,終究沒有回去。當時我考慮是下邊三個原因:一、淮安當時雖是解放區,但從我和蔣介石等國民黨要人的多次談判中,我判斷出蔣介石遲早是要打內戰的。如果我當時回去了,淮安的周家、淮陰我外婆的萬家都是名門望族,有的必然會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二、當時我們中共中央華中分局所屬的蘇皖邊區政府正在搞土改,我回去后,周、萬兩家我的親戚中會有部分人因為與我這層關系而給地方土改帶來困難。三、當時時局不穩,我回淮安就必然牽動中共中央華中分局地方各級領導,給他們增加安全保衛和接待工作方面的麻煩。所以我終究沒能回到我日思夜想的故鄉淮安去,沒有到我母親的墳前盡兒子的一份孝道。”
平生最恨“衣錦還鄉、光宗耀祖”
周秉德在《我的伯父周恩來》一書中曾談到,她的爸爸周恩壽最大的遺憾之一,就是在有生之年沒能回淮安老家看看,而其原因是“伯伯在時,伯伯不准”。
周恩壽因身體原因,按照兄長周恩來的意見提前內退回家。退休以后,他經常叨念:15歲離開老家淮安,轉眼已經四五十年了,真想回家看看。有一回,周恩壽被周恩來叫到中南海觀賞盛開的海棠花,周恩壽乘著周恩來興致很高的機會委婉地說:“哥哥,聽爾輝來信說,駙馬巷老家的房子太破舊,尤其是你住過的房子,再不修就要倒塌了。淮安縣委已經說了,要幫著把房子修葺一次,先把住在裡面的幾戶人搬出來。要不要我回去一次,看看怎麼修?”
周恩來隨即明確回答說:“不用了。淮安縣委來人,我已經給他們講過了。院裡的住戶不需搬遷,我們的房子,尤其是我住過的房子,要塌就讓塌掉,塌平了最好,不許翻蓋維修,更不允許搞什麼紀念館組織群眾參觀。我平生最恨的就是封建主義的那一套:衣錦還鄉、光宗耀祖。隻要活著,就不許搞。”
1965年春節前夕,周恩壽得悉周恩來要平掉淮安祖墳時,再次提出專程回故鄉料理此事,既為哥哥分憂、帶頭移風易俗,又實現自己探望故鄉的願望,一舉兩得。當他提出這個請求時,周恩來還是拒絕了,堅持讓侄兒周爾萃回去辦理此事,還是那個道理:“你的身份不同,是周恩來的弟弟。你回去后,省裡、縣裡都要接待你,既影響人家工作,又造成浪費。還是等在西安的爾萃回去辦吧,他母親在淮安,是探家,不會驚動地方領導。”
不想讓自己親戚獲得任何特權或照顧
周秉德曾聽成元功等幾位在周恩來身邊工作的人員算過一次,僅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兩年間,前來敲西花廳大門、自稱是周恩來親戚的不少於100人。
1963年7月22日,周恩來在為北京市高等學校應屆畢業生所作的報告中,談到過好“五關”時也曾提到:“我參加革命的時候,一個親戚也不來找我。解放后,來到北京,當了總理,都來了,有100多人。”這些人當中,難免有些人是想要得到特殊關照的。正因為如此,1964年6月,周恩來在京劇現代劇座談會上再次談到過“五關”時說:“我常說改造並不是把共產黨除外,而是把我們自己擺在裡面。每個人都要一直改造到老,改造到死,這才是一個徹底的革命者。”比如:“對親屬問題,建國以后我就下了個決心。我說,我那個家暫時不要回去。為什麼?我是個封建家庭出身的人,你回去,你不一定見他,他就可以拿你的名字到處吹噓,他說他是總理的什麼人,那個地方就受壓力。”由此可見,周恩來之所以沒有再回故鄉淮安,不是因為對淮安沒有感情,而是不想讓他家乃至家鄉獲得特殊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