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人民網首頁|頻道首頁|網站地圖
領袖人物紀念館>>周恩來紀念網

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河北情節

2020年02月14日10:41    

開國總理周恩來與河北這片熱土可謂是情緣深厚,源遠流長,有著濃厚的情結。早在1917年,青年時期的周恩來在天津南開讀書時,就應好友之邀,到過唐山的開平鎮,秦皇島的昌黎、山海關,趁放假之余搞社會調查,體察民情,抒發報國之志;十年之后的1928年,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秘書長兼中央組織部長的周恩來為解決順直黨內存在的問題,又肩負使命來到河北﹔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周恩來又到石家庄,在群眾大會進行演講,號召建立統一戰線,聯合抗日。為了督促國民黨軍隊堅持抗戰,他不顧個人安危,在炮火聲中親赴保定同國民黨談判。1948年,中共中央移駐西柏坡后,他在這裡居住整整11個月,協助毛澤東指揮了震驚中外的三大戰役,為新中國的建設嘔心瀝血,做了大量的工作。新中國建立后,他多次到河北視察指導工作,足跡踏遍河北的山山水水。

偉人已乘黃鶴去,深情永存燕趙間。在紀念周恩來誕辰110周年之際,河北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與河北的深深情緣。

在秦皇島:他為耀華玻璃廠解決了大問題

1957年夏季的一個星期天,周總理到北戴河出席一個會議,早上從青島乘飛機抵達山海關,后乘車去北戴河,途中視察了耀華玻璃廠。視察中,周總理對工人的健康非常關心。當他看到採板工人在高溫下操作時,就問“工人這樣工作8小時嗎?”廠領導告訴他:過半個小時就輪流休息一次。他說:“這還好,但是還要降溫,要改善勞動條件”。從採板工段出來又看了原料車間。總理早知原料車間的粉塵危害嚴重,就關切地說:“粉塵要解決,要注意工人同志的健康啊。” 總理還很注意廠裡的經濟效益。走到煤場時,他問:“你們用的是哪裡的煤呀?”廠領導回答:“是撫順煤。”總理聽說是撫順煤,就問:“撫順煤離這遠,開灤煤離這近,為什麼不用開灤煤呀?” 廠領導回答說:“開灤煤是出口的,不供應我們。”總理聽后說:“要解決這個問題,你們是搞經濟的,要算經濟賬,可要注意經濟效益呀。”事后,耀華玻璃廠就此專門向李富春副總理寫了報告,不久就開始供應了開灤煤。這樣一來,耀華玻璃廠節約了一大筆運輸費用,工廠的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半個世紀過去了,每每提起這事,耀華玻璃廠的干部職工都無不感慨地說,當年周總理可為“耀華”解決了大問題。

在張家口:他的足跡深深留在官廳水庫大壩上

河北歷來是水旱災害多發地區,周恩來十分關心河北的水利建設。從解放初期直至“文革”前,他走遍了河北各大水庫,為河北興利除弊,為河北人民的安定幸福嘔心瀝血。

官廳水庫位於張家口懷來縣境內,這裡水患連年不斷。1949年11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就審議了華北水利工程局制定的修建官廳水庫計劃。周恩來十分關注這項工作,他在11月20日,接見解放區水利聯席會議部分代表時就勉勵河北水利工作者,要以大禹為楷模,努力治水,為人民除害造福。

在周恩來總理的關心支持下,1951年10月,官廳水庫破土動工。這在當時,是舉國矚目的重大水利工程,官廳水庫的建設,得到了全國各地的支援。1954年5月,官廳水庫建設工程勝利竣工。庫區面積230平方公裡,總蓄水21.6億立方米。官廳水庫的建成,減輕了多年的水患,實現了人們多少世紀以來堵住山峽口,鎖住永定河的願望。

1955年8月22日,周恩來親臨官廳水庫視察。他一路上做調查,問情況,踏上大壩后,又詳細向官廳水庫管理處的負責人,詢問了水庫工程質量和效益情況,並提醒要加強庫區建設,充分利用水土資源,使水裡有魚,山上有樹。

在這半個多世紀裡,官廳水庫工作人員牢記周恩來視察時的指示,繼續進行庫區建設,使官廳水庫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壩高由原來的485米增加到492米,庫容由原來的21.6億立方米增加到41.6億立方米﹔溢洪道經過拓寬加深后,泄洪量達到每秒6000立方米,比原來提高了8倍多,從而大大提高了防洪能力。且水庫管理處還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和第三產業,發揮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在唐山:他置身煤井下體察礦工的甘苦

在唐山,每當談起敬愛的周恩來總理,人們總有滔滔不絕的話題和發自肺腑的真情。建國后,周總理曾經6次來唐山,他那光輝的足跡,親切的音容,多少年來一直激勵著唐山人民勇立潮頭、奮發圖強,創造了世人矚目的業績。

唐山開灤煤礦是我國特大型煤炭企業。它始建於1878年,迄今已有126年的歷史,開灤煤田富庶廣袤。煤田總面積890平方公裡,已探明儲量71億噸。肥煤、焦煤是主要煤種,其余為1/3焦煤和氣煤,是冶煉、化工、動力的首選用煤。

為了充分發揮這一骨干企業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1958年9月1日,周恩來視察開灤煤礦。人們清楚地記得,那天下午,幾輛小汽車嘎然而止,停在開灤唐家庄礦煤井旁。車上走下周恩來總理和劉少奇委員長。之后,在礦領導的陪同下,他們穿上礦工服,戴上安全帽,蹬上長筒膠靴,乘罐籠直奔井下,而后又換乘載人礦車到作業面。在車廂裡,他們與開灤的領導擠在一起熱情攀談,詳細詢問礦工的生活情況,並不時用燈向車外探照著。到工作面口,他們走下礦車,脫掉身上的棉襖,徑直向工作面奔去。巷道凹凸不平,坡度很陡,空氣濕度也大,走起路來十分費力。遇到巷道較矮處,需要貓腰穿過,兩位領袖精力十分充沛,步幅跨得很大,一邊走一邊不住地詢問著情況,沒有一絲倦意。水力採煤工作面上,水槍喧囂,煤流傾瀉,水槍司機楊廣順正在聚精會神地採煤。突然幾束燈光照進了工作面,楊廣順扭頭一看:啊,這不是相片上的周總理嗎?他的思路還未收回,兩位領袖已經伸出手來。楊廣順雙手沾滿了水和煤泥,黢黑黢黑的,他想用水洗一洗,可是已經來不及了。正在他猶豫時,總理、少奇已經摘下手套,緊緊握住了這雙粗壯有力的手,楊廣順眼含淚花,激動得不知說啥好。

水槍噴出的高壓水柱直沖煤壁,煤壁被一層層切割下來,發出嘩嘩巨響,周總理看得出神,大聲說:“水的力量真大呀。”水槍停下來了,周總理走過去和楊廣順握手,又屈身向前扳動那水槍,像水槍司機那樣轉了幾下,朝著楊廣順問:“掌面上煤層有多厚?每天產量多少?開採時用不用爆破?礦水槍壓力有多大?”楊廣順一一作了回答,並興奮地報告說:“水力採煤的好處多了,產量高、成本低、又安全,真是多快好省,是國際上先進的採煤技術。”兩位領袖聽到這裡,互相點頭微笑,示意楊廣順再表演一次水槍採煤,楊廣順像得到命令似地虎步上前,重新握住水槍,見周總理正站在他的身旁,生怕不安全,周總理好像看透了他的心思,連連擺手:“不怕,不怕。”水槍吼叫起來,煤像流水一樣飛瀉而下,化作一曲煤礦與祖國、礦工與領袖的禮贊。兩位領導人對水力採煤興趣非常濃,陪同參觀的負責同志一再勸他們早點上井,可他們卻執意要看完水採的全過程。從水採工作面到流煤道,從管道運輸到脫水篩,看了個仔仔細細。

50年過去了,古老的開灤煤礦已煥然一新。周恩來、劉少奇當年視察的那座礦井雖然已不再利用水力採煤,然而,唐山卻建起了另一座全國最大的水力採煤礦井。50年過去了,礦工們仍然沒有忘記,我們的領袖曾在這裡下礦井,鑽煤層,共和國的領袖永遠和礦工在一起。50年過去了,這歷史的光輝一瞬,將永遠記憶在唐山人民和開灤礦工的心中。

在保定:他深情地為安國制藥廠揮毫題詞

1958年全國掀起了“大躍進”、人民公社化的高潮,全國各地都在放衛星,農業畝產達到千斤,甚至萬斤,一個比一個喊得響。針對這種情況,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自覺按客觀規律辦事的周恩來總理決定親自到河北視察。 12月24日,周總理一行從保定出發來到安國。當時縣委的負責同志首先向周總理匯報了全縣“大躍進”的情況。在匯報中,凡在場的同志都感覺到,周總理似乎對“大躍進”中的“高產衛星”、“晝夜鏖戰”並不感興趣,而是要求去農村看看。他先后視察了伍仁橋公社醫院、安國制藥廠、安國中學等地。

在安國縣制藥廠,周總理連續看了粉劑、蜜丸等四個車間,親切地詢問了工人的生活情況,關心廠裡的技術革新。在粉劑車間,周總理看到包裝工序貼瓶簽的快速辦法,高興地招呼隨行人員說:“快來看,這個辦法好!這個辦法好!”在蠟丸車間,周總理聽取了青年女工匯報革新成果,並觀看了操作技術表演。在制劑車間,周總理觀看了醇劑生產作業一條龍的生產運轉線,看到藥液從很遠的生產車間順著玻璃管道流入裝瓶車間時,周總理連連點頭說:“這很好,既省時間,又省人力,又提高了工作效率,這是工人的智慧啊!”在蜜丸車間,周總理看到顆顆蜜丸從工人們自己制造的蜜丸機裡滾滾流出,高興地說:“這才是工人的力量。從笨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我們的醫藥工業的發展就大有希望。”在周總理視察完畢即將離開藥廠時,一名青年女工雙手捧著一個粉紅色大型紀念冊,跑到周總理車前說:“請總理指示!”周總理明白她是受全廠職工推薦而來,笑著說:“怎麼?你們要考考我呀?”說著,走到已經准備好的筆墨桌前,稍加思索,在紀念冊上揮筆寫了“敢想、敢說、敢干、苦干、實干、巧干”十二個光輝大字。這十二個大字充滿了關懷和鼓勵,成為藥廠干部工人最好的紀念。

在石家庄:他蹲在田間拾麥穗,希望大家顆粒歸倉

石家庄是北方小麥高產區,素以盛產小麥、棉花著稱。石家庄市郊區的槐底大隊則是北方小麥高產的典型生產隊。1959 年 6 月,正是北方麥收時節,金色的麥海一望無際,甚是令人喜愛。6月8 日下午,周總理來到這裡視察。

當時周總理頭頂驕陽,興致勃勃地沿著田間小路,由西向東視察槐底大隊第八生產隊麥田,他邊走邊問槐底大隊隊長孔令為:“全村共有多少人口?種了多少畝小麥?估計平均畝產多少斤?向國家繳納多少征購糧?完成征購后剩下的糧食夠不夠吃?社員生活怎麼樣!”聽孔令為等人說今年估產平均每畝可達600多斤,總產可達150萬斤以上,完成征購任務后社員口糧還富余時,總理十分高興地說:“那好啊! 別的地方要向你們學習了。”接著,總理又分別視察了由8位60歲以上老農種的試驗田和婦女種的試驗田。總理握著老農試驗田的組長、扛長活出身的老農陳丑子的手,說:“你們的試驗田種得不錯啊!”

麥收時節,不少市內工人、干部、學生們到郊區參加麥收勞動。收麥的工人中有人看到周總理,驚喜地高喊:“周總理!周總理來了!看周總理去!”附近地裡社員、干部、工人都從四面八方擁來,高喊著“周總理好!周總理好!”總理高聲對群眾說:“城市的工人、學生、機關干部來幫助農民收割小麥,這很好,希望大家要收割干淨,努力做到顆粒歸倉。”當周總理視察完畢又返回到第八生產隊收完的麥地時,發現地上丟了一些麥穗,就蹲在地上拾了起來。陪同的人員看到總理這樣珍惜糧食,也都蹲下拾起來。孔令為說:“總理,這是揀過一遍的。”總理說:“揀過的沒揀干淨還要揀嘛!麥子丟了太可惜,要發動群眾再揀揀,一定要做到精打細收,顆粒歸倉。”孔令為表示要再揀揀,一定要做到豐產豐收。

在邯鄲:他和農民交朋友,了解民意

1960年12月24日,毛澤東在中央工作會議上,號召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隨后又在八屆九中全會再次要求,希望1961年成為一個調查年。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61年5月3日,周總理來到革命老區邯鄲武安縣(現改為市)進行了為時半個月的調查研究。他先后視察了武安縣伯延公社的食堂、拖拉機站、供銷社、飼養場,走訪幾十戶社員家庭,同30多位社、村干部和群眾進行了交談。當他在社員家中看到,除了樹葉、咸菜、野菜以外,就沒有別的東西了之后,令他十分震驚。當地群眾在抗戰期間為支援八路軍打擊日本侵略者做出過重大貢獻,如今他們仍舊這樣貧困,周總理感到十分痛心和內疚。

伯延公社先鋒街的貧農社員張二廷,是周總理經常利用會前會后、飯前飯后的時間,訪問的重點戶。周總理常去他家看看、坐坐、拉拉家常。張二廷也不失農民忠厚耿直的本色,向總理反映了不少真實情況。周總理為交到這樣一個敢說真話的農民朋友感到很欣慰。他誠懇地告訴張二廷:“你以后不要叫我總理了,叫我周恩來。”而且總理探望張二廷時,發現他孩子多,生活困難,又沒有家庭主婦料理家務,就對二廷說:“你撫養不了這麼多孩子,讓我領走兩個吧?大了再讓他們回來。”張二廷非常感動,但他想到總理管著國家大事,堅決回絕了,表示不能給總理添麻煩。張二廷感激周總理對他的好,向總理反映了不少真實情況。周總理怕因此讓張二廷受到不公正待遇,從1961年一直到“文革”前夕,年年都派人到伯延調查,並且代他看望這位敢說真話的農民朋友。周總理在武安調查期間,為得到第一手材料,他還十分注意親身體驗生活。他在武安吃了4頓午餐,卻換了3個食堂。第一天的午餐,是地方干部安排的,地點是在公社食堂。第二天中午,遵照總理的囑咐,總理被安排在萬家過道的大隊食堂吃。為了總理的安全,也為了讓總理安靜地用餐,大隊安排社員們提前打走了飯,然后才讓總理去用餐。這頓飯吃得與第一頓飯沒有多大差別,總理吃完就走了,也沒有說什麼。但他感到這種提前打了招呼,作了准備的派飯還是不能反映大多數食堂的水平。到了第三天中午,總理提出要換個食堂吃。干部們沒有准備,就帶著總理到前進街食堂用餐。干部們一進食堂就問:“還有飯嗎?”“有。”說話間,總理也進了食堂,伸手掀開鍋蓋看了看,見是半鍋面糊糊,就坐到了一條板凳上,等著吃飯。干部們無奈,隻好給總理少盛點,遞過塊咸菜,讓總理盡快吃完這頓飯了事。飯后,總理滿意地說:“這才是群眾的食堂呢。”為了掌握農村食堂的真實情況,他不僅親自到食堂吃飯,還多次召開座談會,鼓勵干部和群眾說真話。經過深入細致的實地考察,周總理發現不少群眾對食堂不滿,於是他對調查組的同志提出,是不是找一個食堂試一試,宣布自願入食堂,不願入的可以把糧食領回去。根據這個意見,調查組分析了當時的形勢,估計有20%的人會留在食堂。但是在勝利街第一小隊宣布了決定后,除了炊事員外,全部退出了食堂。

通過對伯延公社的調查,周恩來總理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在同年5月21日至6月12日的中央五月工作會議上,黨中央根據調查研究,掌握的真實情況,決定取消了農民普遍反對的部分供給制,解散了公共食堂。

在邢台:他身冒余震察看災情,鼓勵群眾重建家園

1966年3月8日,邢台地區發生強烈地震,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了嚴重損失。地震發生后,周恩來總理不顧個人安危,冒著余震的危險,先后兩次到震區慰問,部署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工作。

1966年3月7日,周恩來總理為解決北方農業問題忙了整整一天,工作到8日凌晨3點多才上床休息。5點29分,突然大地顫動,電燈搖晃,持續達數分鐘。周總理從睡夢中驚醒,他知道發生了地震,便馬上給值班秘書趙茂峰打電話,詢問是哪裡發生了地震。同時,要軍事秘書周家鼎通知總參謀部和國務院值班室,立即查明地震方位、震級、震中區所在地、人員傷亡、鐵路、水庫安全等最急需了解的情況,迅速上報。8日上午,在初步查明震情后,周總理當即指示衛生部派出醫療隊前往救護,並告總參及北京軍區要駐石家庄和邢台地區的六十三軍及河北省軍區的部隊,立即加派人員和衛生隊,攜帶急用藥品、擔架、帳篷和搶險工具,趕赴震中地區,救死扶傷,搶險救災。同時,告訴中國科學院和國家科委注意觀察和研究地震情況,並通知國務院各有關部委和總參連夜召開緊急會議,全面安排搶險救災工作和部署京津兩市、重要廠礦、電力樞紐、鐵路干線、大中水庫等的抗震、防震措施。

在安排部署完各項工作后,周總理連夜直奔隆堯城。3月9日晚上11點多,總理到達縣城,縣裡迎接的同志提著馬燈引路。在救災指揮部負責同志的陪同下,總理健步走進隆堯縣縣委辦公樓,聽取了災情匯報。周總理正在聚精會神地聽取大家的匯報時,突然發生了強烈余震,隻見房屋搖晃,門窗作響,牆上的塵土和白灰掉落下來。大家立刻站起來,擔心周總理的安全,勸總理出去避一避。總理環視了房屋的結構后,鎮靜地坐在那裡,不慌不忙地說:“不要緊,大家要沉住氣。這房子是新蓋的,梁頭都有立柱,塌不了,它要是倒了,群眾的小屋不都得平了。還是繼續談吧。”看到總理那樣鎮定的神情,大家緊張的情緒很快消失了,會議繼續進行。總理在充分聽取了大家的意見后,對抗震救災工作做了全面安排和部署。並提出了今后救災的工作方針:“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發展生產,重建家園。”

3月10日下午,周總理又從石家庄乘直升飛機去白家寨視察。總理走下飛機時,大地還在頻繁地顫動,周總理不顧個人安危,來到地震區的中心,視察災情,慰問群眾。群眾聽說周總理來了,心情十分激動,擁上街頭,奔走相告。周總理一邊與迎上來的群眾緊緊握手,一邊心情沉重地連聲說道:“鄉親們,你們遭了災,你們受苦了,我來遲了!”幾句朴實無華的語言,使處在危難之中的鄉親們倍感親切。隨后,周總理又挨家挨戶察看災情,詳細詢問情況,鼓勵干部們帶領群眾戰勝災害。面對從四面八方似潮水般地涌來的2000多名群眾,他站在運送救災物資的空箱子上面,迎風向群眾講話。號召大家 “奮發圖強!自力更生!發展生產!重建家園!”接著,周總理踩著碎磚爛瓦,不顧余震危險,深一腳淺一腳地走進那些臨時搭起的簡易窩棚,走進矮小的防震棚,慰問了7戶受災最重的農戶。直到傍晚,才乘直升飛機離開白家寨。當晚,周總理不顧一天的勞累返回北京,並先后又派國務院內務部長曾山和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率領中央慰問團兩次到邢台地震災區進行慰問,為災區人民送來大批食品、藥品、衣服等救災物資,最重要的是為災區人民帶來了溫暖、力量和戰勝地震災害的信心。

同年3月22日,災區再次發生6.7級和7.2級強烈地震,災情繼續擴大。寧晉、冀縣、巨鹿、束鹿等縣一些村庄遭到極其嚴重的損失。這巨大的災難接二連三地降臨,對於災區人民來說,不啻於雪上加霜。4月1日,周總理再次來到邢台地震重災區進行視察。一天之內先后到寧晉縣東汪鎮、束鹿縣王口公社、冀縣碼頭李公社、寧晉縣耿庄橋和巨鹿縣何家寨等五個受災嚴重的村庄,進行視察和慰問。在災區視察的日日夜夜,總理一工作就是十幾個小時,不休息,直升飛機幾次起落。余震一天發生好多次,周總理全然不顧。他跨越一條條一尺多寬的地面裂縫,穿過一道道隨時都有可能倒塌的斷壁殘垣。哪裡有受災的群眾,哪裡就有周總理那偉大的身影,哪裡就有他親切的問候。在巨鹿縣受災最嚴重的何家寨大隊慰問講話時,他察覺到群眾的坐向都正沖著風口,自己便轉過身調整位置,讓群眾背風坐。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就是這樣時時事事,都保持著與人民群眾的血肉情誼。在邢台地震期間,從地震救災指揮部到國務院建立了直通專線電話。通往邢台地震災區的電話,一個接一個地傳到救災指揮部;來自邢台地震災區的各種情報和信息,又頻繁地反饋到周總理的辦公桌上。周總理不分白天黑夜,多次召集國務院各部委的負責同志,逐縣逐村地部署救災工作和地震科學考察,逐項落實抗震救災措施。周總理為邢台災區人民忘我工作的精神,教育鼓舞著邢台人民。總理為邢台人民日夜操勞的感人事跡,堅定了災區人民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周總理提出的“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發展生產、重建家園”的抗震救災方針,成為激勵邢台人民前進的巨大力量。總理那謙虛謹慎、平易近人、忘我工作的偉大形象,永遠印在了邢台人民的心中。

來源:中共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

(責編:張鑫、唐璐)

推薦閱讀

光輝一生

全黨楷模

周恩來紀念場館

國內紀念地 海外紀念地巴黎戈德弗魯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來路 巴黎花神咖啡館 朝鮮咸興周恩來銅像 德國柏林聯邦大道 日本嵐山詩碑 亞非會議紀念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