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2月14日10:41
周榮鑫是山東蓬萊人,曾任國務院秘書長、教育部部長。文革中,他充當了周恩來的“中南海救火隊長”的角色。其女周少華,最近撰文記述了周榮鑫在文革中的經歷,現摘編如下:
最年輕的部長
1961年,父親調任教育部副部長,1962年調國務院任代理秘書長。當時,是薄一波伯伯向周總理推薦我父親擔任這一職務的。父親出任國務院秘書長時隻有40多歲,是當時最年輕的部長。
“文革”初期,我父親經常受周總理之命,接見學生,做學生們的工作,也經常從學生那裡救回被揪斗的老干部。毛主席十次接見全國的紅衛兵,部長們都要在天安門上陪同參加,否則就會被認為已被打倒,也就會受到更大的侮辱和批斗。所以每次開大會前,總理都會要我父親去核實各位部長們的處境,把被揪斗的部長們找回來。一次去找被機械學院學生們揪斗的一機部部長段君毅,隻見他正穿著唱戲的大紅袍站在台上挨斗呢!父親氣得哭笑不得,忙向學生們傳達了周總理的指示,學生們還給周總理面子,把段君毅放了回來。這樣的事情多了,惹惱了“中央文革”,說我父親是“消防大隊長”,他們終於對父親下手了。
1966年12月16日下午,在一次6萬人參加的群眾大會上,江青在周總理毫不知情、毫無思想准備的情況下發動突然襲擊,點名說周榮鑫是西城糾察隊的后台,讓他站到台前來示眾。
平常父親每天早出晚歸,可是那天下午四點多就回家了。我們忙跟進去問怎麼了?父親說,江青點了我的名!我去找總理,總理去林彪那裡了。在那個年代,我們都知道被炙手可熱的江青點名意味著什麼。
隨著江青的公開點名,抄家的學生也就要來了,周總理要我父親收拾好文件搬到中南海裡住,父親被保護起來,母親和我們姐弟也各奔東西,躲藏起來。
“救火大隊長”
“文化大革命”開始后,中南海裡的很多住戶限三天內都搬出去了,北區隻住著周總理和李先念副總理。而為使被批斗的部長們有個可以安心吃飯睡覺休息的地方,總理就把部長們接到中南海裡住下。但即使在這裡,也不得不被造反派們揪出去挨斗,我父親就成了這個避風港的聯絡員,每位部長在出去挨斗時,都不忘叮囑我父親:老周,我到時不回來,千萬記住讓總理找人去要我!我父親惦記著這裡每一個人,關心著他們,總是要看著他們回來才放心,在中南海裡繼續當他的“救火大隊長”。當時賀龍和烏蘭夫伯伯被揪斗得厲害,我父親受總理之命,把他們藏在西山的某處秘密房子裡。
但是隨著形勢的持續惡化,中南海這個避風港也不行了,部長們都不得不離開中南海,回到群眾中,在風雲激蕩的日子裡度過艱難的歲月。這時在中南海北區裡除了總理和先念伯伯家,就隻住了谷牧、余秋裡和我父親三人,有時陳毅也在這裡住一下。谷牧和余秋裡其實也不能做什麼工作,只是能參加某些會議而已。在當時的新聞報道中,余秋裡的名字經常排在最后,報紙常說:“參加會議的還有余秋裡。”他們開玩笑,管他叫“余還有”。
父親和余、谷三人,在中南海裡共同度過近兩年的歲月。
“民間聯絡員”
后來毛主席要干部上五七干校,學生要上山下鄉。我們家七口人,分了五個地方:父親帶著二妹和隻有14歲的弟弟到寧夏平羅國務院五七干校(那裡原來是個勞改農場)﹔母親到河南﹔小妹到陝西延長縣﹔三妹到山西大同﹔我到天津靜海。
1970年,父親在寧夏得了心臟病,是心肌梗塞。周總理知道后,批示:“告周,安心靜養,穩定后回京治療。”總理的批示是我父親戰勝疾病的最大精神支柱,在國務院五七干校及北京同志的關懷照顧下,父親平安回到北京,住進阜外醫院。父親病好回家繼續療養的這段時間,因為沒有工作,所以是他一生中與家人子女相處最多的日子。
當時來我家的客人很多,王震伯伯就是常客。一次他向我父親訴苦說,他經常去看望各家老同志,坐車去,國務院機關事物管理局每個月要扣汽油費幾十元錢,他還要幫助有困難、受迫害的老同志和他們的親屬,實在很困難。我父親就給總理辦公室吳慶彤叔叔打電話,說王震同志是為主席和總理工作,他的汽油費就不要收了。
王震伯伯每次來我家,都會帶些信來,都是些遭受迫害的老同志和他們的親屬寫給總理的,要我父親轉給總理。我父親和王震伯伯聯手就成了老干部和總理的“民間聯絡員”,幫助解決了很多老同志的困難。
在周總理的保護下,我們沒有搬家,父親也沒有被扣發工資。所以,很多家庭受到沖擊的孩子們,包括一些外地省委書記的孩子們,來京時就吃住在我們家。據家中保姆粗粗統計,平常日子裡,在我家吃飯的外人,每月就有近百人次,有一個月甚至有207個人。
來源:老年生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