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2月14日10:41
1956年8月19日,泰國政府的最高顧問乃訕在其總理鑾披汶的支持下,通過絕密的渠道,將自己的兒女送到中國學習。此乃被周恩來總理戲稱為中泰關系中的“人質外交”事件。
當時,美國政府反對泰國和中國發生聯系。乃訕的女兒常媛記得:8歲那年,出國前夕,父親帶著她參加政府要員又一次的關於中國問題的討論會。鑾披汶總理把天真可愛的常媛抱在腿上,對她父親說:“我們小國古時候常把統治者的孩子送到中國去,這是一種‘和親’的表示。所以,我接受你的建議,以我的名義把你的孩子送到中國去學習,以此向周恩來總理表示我們要改善兩國關系的真誠。沒有哪一種信任要比這種骨肉之情更深厚!”乃訕當即決定派12歲的次子常懷去中國。常媛立刻嚷道:“不,讓我也去中國!我是一個政治家的女兒!”鑾披汶笑了起來,連稱:“啊,小公主也擔負起國之大任啦!”
二戰結束后,泰國在安全和經濟上嚴重依賴美國,淪為美國反共反華棋盤上的一個小走卒。然而,仰“美”鼻息的日子並不好過,況且美國又在不斷地削減對泰軍援。泰國政府意識到一味盲從美國反共反華並非是正道。恰好1955年萬隆會議召開,泰國外長萬親王同中國總理周恩來有了接觸,並接受周贈予的中國絲綢等珍品。萬親王十分贊賞中國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對周總理本人也深懷好感,並帶著這樣一個印象返回泰國:原來中國共產黨人並非是美國人所描繪的那樣的青面獠牙。於是,他和鑾披汶總理密商,決定由乃訕挑起秘密同中國建立聯系的重擔。首次嘗試是通過中國駐緬甸大使館來建立同中國的聯系。不料好事多磨,美國人偵悉后,大為震怒,斷然嚴加阻止。此計不成,又生一計。乃訕翻閱了中國的古書,發現中國人較重視“和親”,便獻策:不妨採用送“兒童人質”去中國的辦法,以取信於中國。作為掩飾和平衡,他在送次子和女兒去中國學習的同時,又將其長子常曼送往美國學習。此舉可謂用心良苦。
時值中秋,周總理決定接見已來華一些時日的泰國小兄妹。這天,天氣格外晴朗。中南海碧波蕩漾。當身著節日盛裝的常懷和常媛在工作人員帶領下,走進中南海,穿過花樹綠蔭,沿著那郁郁蔥蔥樹叢間的小路,走上庄嚴、宏偉的西華廳的台階時,周總理和夫人鄧穎超已等候在門口。大家先是在西華廳前合影,而后進屋坐下。大廳裡充滿節日的氣氛,茶幾上擺滿了鮮果和月餅。鄧穎超讓小兄妹先嘗嘗月餅。她說:“今天是中秋節,咱們這家人先過團圓節吧!”
懂事的小兄妹以泰國禮儀向周總理夫婦致謝,周總理夫婦也同樣予以回禮。周總理親切地問他們喜不喜歡中國。常懷笑笑不作答,妹妹則一副可憐相地直說:“周伯伯,我感到乏味。”確實,那時的北京灰蒙蒙的,仿佛是個小省城,甚至還達不到泰國的偏僻小城的水准。小兄妹曾寫了封信給父母,要求立刻回泰國。可是,中泰之間沒有郵電聯系,信未發出。於是,兄妹倆總是搗蛋。中文老師每次來上課,他們把她捉弄得掉眼淚,還故意寫錯字、念錯字,把房間裡的燈泡也打碎了。哥哥對妹妹說:“中國領導人看我們嬌生慣養這麼壞,一定會送我們回泰國的。”這一切,周總理都已得到匯報。他對小兄妹說:“我理解你們的感受。我在日本時,年齡比你們大,我也曾感到很乏味,語言也不懂。所以,我勸你們要抓緊學好中文課,好嗎?”
常媛點頭答應,兩隻小手不由自主地竟把沙發坐墊花邊拆了下來,折成一朵小荷花。這是媽媽在家教會她的。哥哥連忙用目光警示她要文靜端坐,不可損壞主人家的沙發,但已來不及了。周總理接過小荷花欣賞,高興地說:“你們泰國有許多優秀的文化產品,看,這就是。”常媛說:“我的布娃娃用這朵小荷花打扮一定非常漂亮。”周總理關心地問:“你把布娃娃帶來了嗎?”常媛失望地搖搖頭。周總理緊緊地摟著她說:“不要緊,我們北京東四市場有許多漂亮的布娃娃,我派人帶你們去買新的布娃娃。”時間過得真快,不知不覺夕陽西逝夜來臨。當要告別西華廳時,周總理深情地說:“鑾披汶總理和你們的父親都是有遠見的人,他們把你們倆托付給我,以了解中國和它的文明,這樣,你們倆將來可干大事。”
小兄妹結束賓館生活,遷入周總理批准花錢裝修的新居。在那裡,管理員、司機、警衛都會講泰國語。客廳裡鋪著織有中國圖案的又厚又大的地毯,臥室裡放著俄式大鐵床。他們被安排在北京第一中學讀書,有專車來回接送。有一天,小兄妹正在學校小飯廳吃午飯,一個男同學怒氣沖沖走過來對著哥哥呼叫:“打倒美帝國主義!”常懷氣白了臉,立刻打電話要求離校回家。他對管理員抱怨:“你們要我和妹妹坐專車上學,又讓我們受到中國同學的攻擊,我怎麼也不能忍受了!”很快,周總理知道此事,立刻同校長通了電話:“中國學生要學會尊重別人。常懷和常媛兩位外國小朋友是我們的朋友,應更好地對待他們。”常懷再次要求不坐專車上學,周總理堅持不允許:“要是你們發生什麼事的話,我怎麼向鑾披汶總理和你們父親交代?你們遠離父母來到中國,除了我們,還能靠誰?要聽話啊!”於是,兄妹倆繼續坐專車上學,同學們再也不說三道四了。
不久,小兄妹的媽媽來到中國。鄧穎超把自己的高級轎車大紅旗派來,供這位泰國政要夫人在北京逗留期間使用。星期天,周總理用泰國菜和中國菜設宴招待來賓。夫人熱情感謝周總理對其子女的關懷照顧,說:“請周總理嚴格要求我的孩子。他們在家被寵壞了。要是他們在中國調皮、不聽話,您可以打他們的屁股。”周總理朗聲笑了:“像這樣的孩子不需要打。突然改變生活方式對他們是很困難的。我在日本時也是這樣。隻有假以時日,才能真正適應我們中國的環境。”忽然看到常懷掏出小筆記本正埋頭認真記錄他的話,便又對夫人說:“你的孩子很不錯。他們一定會沿著父母的足跡前進。請您轉告鑾披汶總理,他挑選了兩位優秀的代表來到中國!”
周總理日理萬機,又常要出國訪問,后來就把小兄妹托付給老資格的外交家廖承志照顧。1958年9月的一個晚上,也就是小兄妹在中國第三學年的開始,廖承志表情沉重地來到兩孩子身邊告知:泰國發生軍事政變,鑾披汶政府被推翻,“你們的父親被捕了”。震驚中的小兄妹心如亂麻,但哽咽中清楚地聽到“廖爸爸”的話語:“根據周總理的指示,我們中國政府將一如既往地保護你們,讓你們在中國安定生活、學習、成長!”
當初乃訕獻策送兒女到北京“和親”時,原估計中泰兩國將於一至兩年內建交,屆時小兄妹即可返泰。孰料世事多變,天不從人願。乃訕被囚七年,出獄后曾來中國探望兒女。常懷在中國生活了10年,現為泰國上議員。常媛在中國生活了13年,后嫁給外籍人,現常年身居巴黎。她將其所生的兩兒子分別起名為“念周”和“念廖”,以志感恩和懷念中國一代偉人。
來源:《黨史信息報》鏡周刊第647期2004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