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人民網首頁|頻道首頁|網站地圖
領袖人物紀念館>>周恩來紀念網

周總理來到咱農場

楊永青

2020年01月07日15:52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周總理來到咱農場

1965年7月5日,周總理出訪非洲六國后回京途中,在新疆石河子墾區看望上海知識青年。左二為楊永青。

  1965年7月5日,周總理出訪非洲六國后回京途中,在新疆石河子墾區看望上海知識青年。左二為楊永青。

    1980年6月23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鄧穎超赴新疆石河子視察期間,在周總理紀念碑前與上海知青楊永青(本文作者)親切擁抱。

  1980年6月23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鄧穎超赴新疆石河子視察期間,在周總理紀念碑前與上海知青楊永青(本文作者)親切擁抱。

  我從小生長在上海,1964年6月30日,在接受上海市團校為期一個月“培訓”(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委培)后,我和300多名團員知識青年一起登上了西行的列車……

  我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祖國的邊疆建設事業,並在新疆各級黨組織的培養下,從一個普通的知青成長為黨的科技工作者。回憶往事,最令我難忘的就是發生在50年前的那一幕。

  1965年7月5日,經過一年勞動鍛煉的我已成為總場一分場子女學校的教師。這天下午,上海知青連指導員馬太定通知我與10名上海知青一起跳上一輛大卡車,向總場場部飛駛。在車上,馬指導員告訴我們,周恩來總理想了解兵團知青情況,要接見你們。喜從天降,我們歡呼雀躍,同時又思索如何向總理匯報。

  下午3點多,我們一行急匆匆從二分場一條長廊般林帶東邊向西步行。我首先看到總理站在一張方桌旁談話,就一邊對大家說:“總理就在前面,快走!”一邊快跑到總理身旁。大家一齊擁上前,爭著同總理和陳毅副總理握手。攝影記者拍下了這珍貴的歷史鏡頭。我就是貼近總理左側、滿面笑容聆聽總理教誨的女知青。

  總理見到我們,以慈愛的笑容問:“穩不穩?”我們齊聲回答:“穩,安心的。”陳毅副總理問:“你們想不想家?”我們爭著答:“不想家。”馬太定指導員向總理簡要匯報,我們這批上海知青一年來開荒種地,經受鍛煉,並已成為農場廣播員、教員、果農、菜農的情況……總理想了解我們家庭出身和文化程度,首先問我:“你家裡是做什麼的?”我有些不好意思地說:“我父母在香港,父親在一家輪船公司當職員。”總理馬上說:“噢,你來得不容易呀,他們在香港,你在這裡照樣可以獨立生活。”

  我沒想到,我的家庭出身有些復雜,總理卻這樣鼓勵我。回想我進疆前,父親曾來信給有關部門,不同意我到兵團,因我曾患肺結核病,高考時體檢不合格,沒能考大學,到新疆惡劣的環境去務農,等於去“送死”。他還勸我放棄到兵團,送我到香港或日本去學習我曾最感興趣的無線電技術,也可以為國家效勞。有關部門也勸我回單位工作。這些都被我謝絕了。總理的這番話正說到我的心坎裡,我選擇的路走對了。

  總理又問我文化程度。我答:“高中畢業,因身體不好,沒有考大學。”陳副總理爽朗地說:“這裡就是大學嘛,是勞動大學。”我立刻得到啟示:經過勞動鍛煉,不僅身體更健康了,而且思想深處開始懂得勞動的意義,理解了由苦變甜、由理想變現實的客觀真理﹔從與勞動群眾同甘苦中認識普通勞動者崇高的思想境界。

  當總理問起卓愛玲家庭出身時,針對出身不好的青年普遍的壓抑感,嚴肅地說:“我的出身和歷史比你們都復雜。出身於剝削階級家庭和有復雜社會關系的人,都要看他現在的表現和立場。一個人出身不能選擇,但前途是可以選擇的。隻要能同原來的剝削階級家庭劃清界限,向組織交代清楚存在的社會關系,全心全意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服務,不斷地在實踐中改造自己,就會有光明前途。”

  總理的這段講話,鼓舞了全國出身於復雜家庭的青年們,跟黨走,報效祖國。但在文化大革命極左路線橫行時,包括我在內的這批青年又經受了一次嚴峻的考驗。當我在思想上遭受巨大壓力時,是總理的教誨,堅定了我的信念,使我堅守工作崗位,終於迎來了祖國的春天。

  今天,坐落於石河子市的周總理紀念碑、紀念館幾經擴建后,已成為革命傳統和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旅游2A級景點。周總理當年接見上海知青的大幅彩色照片挂在紀念館大廳正中。講解員每天都要訴說這段不能忘記的歷史,激勵一代一代青年為祖國邊疆建設貢獻聰明才智。

  (作者曾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

(責編:唐璐、張鑫)

推薦閱讀

光輝一生

全黨楷模

周恩來紀念場館

國內紀念地 海外紀念地巴黎戈德弗魯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來路 巴黎花神咖啡館 朝鮮咸興周恩來銅像 德國柏林聯邦大道 日本嵐山詩碑 亞非會議紀念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