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人民網首頁|頻道首頁|網站地圖
領袖人物紀念館>>周恩來紀念網

灰撒江河 碑樹人心

周恩來骨灰撒落地點與含義

秦九鳳

2019年10月14日15:2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華魂》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厚葬祖先,澤被子孫,這是我們中華民族沿襲了幾千年的傳統習俗。然而,我們的開國總理周恩來卻是個例外。他當上一國總理之后,不僅沒有為自己家中的先人修陵造墓,還先后用各種方法把紹興、淮安和重慶這三處的先祖及父親的墳就地平掉,墳地交給當地農民使用,首開中華民族殯葬改革的先河。對這件事,周恩來說:“人死了,不做事了,還要佔一塊地盤(指墳墓),這是私有觀念的表現。”不僅如此,周恩來生前還留下囑咐:死后火化,不保留骨灰,把他的骨灰撒向祖國的山山水水。

針對這件事,鄧穎超同志說:“早在1956年,我和恩來都曾在中央倡導人死后要火化的倡議書上簽了字。同時,我倆相約,死后不保留骨灰。”她說:“人死后土葬留墳到平墳還耕是殯葬改革的第一次進步,從全尸土葬到火化再葬或是保存骨灰又是一次進步﹔而隻有從火化存灰到火化后撒掉骨灰才是殯葬習俗最后、最徹底的一次革命!”

周恩來生前說到了,死后也如願了。他為祖國和人民奉獻了他的一生,不留下任何讓人民可以寄托哀思的念物。難怪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許嘉璐1998年在淮安含淚寫下了“無花無塚情何寄?清心束手拜淮城”。

周恩來逝世已經三十大幾年了,他的骨灰到底撒在了何處?每一處都有些什麼含義?似乎該告訴人們,或者叫做解密了。筆者因為在淮安周恩來紀念館工作的關系,曾先后無數次接觸和拜訪過參與撒周恩來骨灰的四個人中的三位:時任中共中央調查部部長的羅青長、周恩來生前警衛士高振普,還有一位是時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的郭玉峰,多次聆聽他們關於撒周恩來骨灰的情況和撒在每一處的含義。

遺言骨灰不保留

哭聲震顫大會堂

周恩來逝世當天,鄧穎超同志向黨中央提出了周恩來生前的最后一個請求:骨灰不保留,要撒掉。

三天后,鄧穎超把張樹迎,高振普叫到她的辦公室,對他們說:“恩來不保留骨灰的請求,黨中央已經批准,今天叫你們來,就是要研究一下,把他的骨灰撒在什麼地方”。

周恩來的逝世,給當時的全國人民帶來巨大的悲痛,多年在他身邊工作的張樹迎、高振普他們的悲痛自然更不用說了。他們靜靜地聽鄧穎超同志的講述。隻聽鄧穎超同志繼續說,“你們是跟隨恩來(周恩來病重以后曾批評高振普不要再叫他總理,‘我都病成這樣,不能工作了,你們怎麼還叫我總理?’但是他身邊工作人員多年來都已叫習慣了。這使他們很為難。高振普就把這事對鄧穎超說了。因為不是在周恩來身邊,鄧穎超就安慰高振普說,‘你就再這麼叫他一次吧。’可是周恩來去世后,連鄧穎超也不再稱他為‘總理’了,而是改稱‘恩來同志’。——筆者)工作多年的人,他的最后一個請求已得到中央批准,就由你們二人執行撒骨灰的任務。這也是你倆為恩來同志做的最后一件事⋯⋯”

鄧穎超說不下去了,張樹迎、高振普兩人的淚水已奪眶而出。鄧穎超當即表現出巨大的克制力,她強抑住悲痛,安慰他們說:“接到中央批准撒掉恩來骨灰的消息后,我很高興。我高興的是,恩來生前說過,他擔心我替他辦不成這件事。今天終於可以辦成了,他的遺願就要成為現實了。我們要共同為實現他的這一遺願而繼續工作。我也很想親自去撒,但是,目前的條件已不允許我去做了。因為天氣太冷了,我年歲又大了,一出去‘目標’就大。恩來同志是我們黨的人,你們二人都是恩來所在支部的支委成員,所以我委托你們二人去做這件事。我們靠基層支部,就相信你們一定能很好地完成這一特殊任務。”鄧穎超說的“目標”就是指當時億萬人民對周恩來逝世的哀痛和對撒周恩來骨灰的關心。因為那時如果有人知道周恩來的骨灰撒在哪裡,人們就會想方設法地去搞各種悼念周恩來的活動。所以撒周恩來骨灰這件事必須嚴格保密。

鄧穎超的一番話,既道出了周恩來的遺願以及他為實現這個遺願所作的安排,同時也是對周恩來身邊工作人員的莫大信任。於是,張樹迎、高振普和鄧穎超的秘書趙煒三個人先后到北京的玉泉山、京密引水渠等幾個地方察看。1月的北京,天寒地凍,沒有選擇到一個合適地點。因為大家都知道,全國人民對周恩來懷有深厚的情感,他的骨灰如果撒到地上、冰上,人們就會想方設法去搜集一點留作紀念。最后還是由中央決定:派飛機去撒,並由羅青長、郭玉峰、張樹迎和高振普4個人去執行撒骨灰的任務。撒的地點也是根據周恩來生前遺願由中央同意的。

1月15日下午,周恩來追悼大會結束后,鄧穎超領著張樹迎等西花廳工作人員,以及羅青長、郭玉峰等人走進人民大會堂西大廳。周恩來的骨灰靜靜地放在那裡,上面覆蓋著鮮紅的中國共產黨黨旗。他們跟在鄧穎超身后,立正、低首、默哀。

周恩來的遺體火化得非常成功,以至於當時為他用150元錢買的骨灰盒裝不下他的全部骨灰,不得不臨時從八寶山找來一隻較大點兒的空花瓶,將周恩來火化后的褲扣、金屬鈕扣等遺物和部分骨灰裝到這隻花瓶裡。

默哀完畢后,鄧穎超趨前,輕輕打開骨灰盒,用她那顫抖的雙手撫摸著骨灰,兩眼含著淚水,然而十分堅強地說:“恩來同志,你的願望就要實現了,你安息吧!”

在場的人立即爆發出一片哭聲。那撕心裂肺的慟哭震動得人民大會堂似乎也微微顫抖。

周恩來的追掉大會結束后,北京的西長安街、西單一直到八寶山的十多公裡街道兩旁,仍然站滿了人群。他們都已從報紙上和廣播裡看到或者聽到周總理的骨灰將要撒掉。他們還想最后看一眼他們心目中好總理的骨灰究竟撒到哪裡去,哪怕最后見一眼運送他骨灰的靈車心情也會得到一絲安慰。

1月15日晚上7點30分左右,張樹迎從鄧穎超手中接過了骨灰盒,高振普同志捧著花瓶。為避開群眾和新聞媒體,他們通過人民大會堂的地下通道,坐上當年斯大林贈送給周恩來的蘇制灰色吉姆車。為什麼不用周恩來生前乘用的大紅旗?那是為了盡量減小目標,不讓人發現。鄧穎超由她的秘書、保健人員等陪同,乘坐另一輛車緊隨其后離開人民大會堂,利用夜色的掩護,向東駛去。晚8時許,他們一行來到北京東郊的通縣機場。一架也是蘇制、編號為“7225”、原用於撒農藥的安-2型小飛機停放在那裡。

執行撒骨灰任務的同志登上飛機后,鄧穎超由身邊工作人員攙扶著,向飛機揮手,向她的戰友、伴侶作最后一次告別。

1976年1月16日晚8點15分,安—2飛機平穩地起飛后,分別在北京上空、北京的密雲水庫、天津的海河和山東濱州的黃河入海口這四處上空撒掉了周恩來的全部骨灰。每撒一處都有一定的含義,都能體現偉人周恩來生前的博大胸懷。

頭把骨灰撒北京

與首都人民心連心

北京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1918年夏天,留學日本的周恩來回國度暑假,在北京與父親在一起生活,共享天倫之樂。那是北京給他留下的最早印象。一年之后,周恩來在“五四”運動中數度在京、津之間往返,與他的戰友馬駿、張若茗等一起去北京在總統府前請願,留下了他們大鬧天安門的足跡。

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擔任黨和國家領導人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與首都人民朝夕相處,情深似海。在北京,他曾和各黨、各派、各界代表為人民英雄紀念碑鏟土奠基,無數次在天安門廣場參加包括開國大典在內的大型重要集會﹔他曾為北京市的城市改造付出巨大的心血:保留團城,移建牌坊,建北京火車站,人民大會堂⋯⋯在他的總理任內,北京的哪一座大的建筑沒滲透著周恩來的心血?連新華門前那對無名的石獅子能躲過十年浩劫“活”到今天,也凝聚著周恩來的心血與智慧!在他重病期間還要乘上施工用的電吊車登上施工中的北京飯店頂部,實地觀察北京飯店究竟建多高才適宜。在首都,他還親自參與處理了建國初的高崗、饒漱石事件,“文革”中的林彪事件。在北京,他會見了多少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金日成、胡志明、尼克鬆、田中角榮⋯⋯終於使中國重返聯合國,讓中華民族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在人民大會堂,還留有他要為實現中國四個現代化而呼號的余音,那是他留給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政治遺囑。他關心著北京市民的用水,關注著北京街頭的整潔,也關心著北京市民的出行交通。如此等等,他與首都人民有著血肉深情的聯系。把他的骨灰撒在北京,就是讓他和北京人民永遠在一起,與首都人民心連心,心貼心。

二把骨灰撒密雲

難忘治水為人民

周恩來的第二把骨灰是撒在密雲水庫上空的。

到過北京周恩來西花廳辦公室或者在淮安參觀過仿建的西花廳的人都知道,在周恩來辦公室的書架上,放置有兩架小飛機模型。據原西花廳工作人員介紹,周恩來生前曾說過“我一生就關心兩件事:一個上天(指搞兩彈一星及航天飛行等工作),一個水利。”放小飛機模型就是為了時時提醒他,不要忘了這兩件大事。

北京是個嚴重缺水的城市。新中國成立前,供給市區的地表水源隻有城西郊的玉泉山一地,年平均供水量在3000萬立方米左右。遠遠不能滿足需要,更跟不上工農業發展和人口不斷增加的新形勢。

為了抓好北京水利資源的開發,周恩來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艱苦的勞動。他先后主持有關方面修建了官廳水庫、十三陵水庫、懷柔水庫和密雲水庫,並親自率領國務院機關工作人員參加十三陵水庫工地的義務勞動。

在這幾座水庫中,密雲水庫的規模是比較大的。周恩來花費的精力也是比較多的。1958年6月26日上午,周恩來在副總理兼國務院秘書長習仲勛陪同下來到密雲縣,先是聽取縣委第一書記閻振峰的情況匯報。中午,他顧不上休息,又領著一班人馬來到潮白河畔,為密雲水庫勘選壩址。當年一位現場參與者后來回憶說:“總理下車后毫無倦意地大步向前走,全然不顧腳下滾燙的一步一陷的沙灘和凹凸不平的亂石堆,隻專心一意地遠望近觀,察看地形。一直來到規劃中的潮白河壩址,他便坐在河灘中的一根木頭上,一邊認真地看庫區地形圖紙,一邊同大家一起研究方案。當他聽取了水利專家們關於潮白河歷史災害情況和修建水庫的規劃設想匯報后,又提出許多問題與大家共同磋商,經過仔細推敲,反復研究論証,最終同意了潮河主壩與九鬆山副壩的壩址規劃。”第二天,周恩來又主持國務會議,專題討論修建密雲水庫問題。經過約兩個月的充分准備,這座華北地區最大的水庫在9月1日順利開工。

密雲水庫距北京100余公裡,水庫大壩橫跨潮、白兩河的主河道。每當施工的關鍵時刻,周恩來都親赴現場了解情況,就地指導施工。他的內外事情多,遇有實在不能到場的情況下,也常常是派人或者用電話詢問施工進展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在工地上,周恩來還諄諄告誡工程指揮人員:“既要保証進度,更要保証質量,決不能把一個水利工程建成水害工程,或者是一個無利可取的工程。要把工程質量永遠看作是對人民負責的頭等大事。”周恩來還在一次水庫工地座談會上說,“這座水庫座落在北京東北,居高臨下,就如同放在首都人民頭上的一盆水,一旦盆子倒了或者漏了,撒出大量的水來,北京人民的衣服都要被打濕的。”

周恩來在這裡雖然隻輕鬆地用了一個“濕”字,那包含的卻是千百萬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啊!

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安排下,20多萬建設大軍經過將近兩年時間的艱苦努力,以3000多萬立方米土石方的工程量,動遷5萬多移民,終於建成了可蓄水43億多立方米的密雲水庫。以當時我們的國力、技術等條件看,都是一個舉世的創舉。難怪他要把自己的骨灰撒進密雲水庫了。

三把骨灰撒天津

津門起步鬧革命

周恩來的第三把骨灰撒在了天津海河入海口。天津是我國華北最大的港口城市,1913年春,因四伯父周貽賡從沈陽調天津任長蘆鹽運司榷運科科員,周恩來也隨四伯父來到天津,並且於那年暑假后考入仿歐美辦學風格的私立南開學校。從此,他與天津結下不解之緣。

周恩來曾在天津先后讀書五年多﹔他曾在天津組織領導反帝反封建的斗爭,組織青年進步革命團體“覺悟社”﹔他還曾在天津因投身“五四”愛國運動遭反動當局逮捕坐牢達半年之久,那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失去自由﹔他在天津結識了許多仁人志士和親密戰友,特別是結識了他后來的另一半鄧穎超同志。

在天津,還發生過一件讓周恩來終生難忘而社會上又很少有人知道的事。

1928年12月間,為了解決順直省委(“順”,清朝政府曾將北京設為順天府,“直”,河北曾叫直隸省。當時中共領導的地下“順直省委”所轄地域包括河北、山西、北平、天津、察哈爾、綏遠、熱河、河南北部再加陝北)領導人之間的矛盾問題,周恩來以中央特派巡視員的身份,化裝成商人潛往順直省委所在地天津。在一次集會時,反動軍警突然包圍了會場,不過他們並不知道這是一次共產黨的重要集會,隻當作是一部分青年過激分子組織的會議,目的只是想抓住從外地來參加會議的頭頭。於是,這些鷹犬們就嚴令所有被圍在場內的與會人員,可以帶信給在天津的家人或親屬來將他們保領回去,然后再從剩下的沒人認領的人中查出共產黨的要人。這使周恩來處於十分危險的境地。情急之中,他突然想到了寓居天津的三伯父周貽謙,就讓一位被家人保釋出去的同志幫他帶一封信給三伯父。

周貽謙的妻弟錢能訓曾擔任過北洋政府的交通總長和代國務總理。“攀”上這棵大樹,周貽謙也曾在他的蔭庇下擔任一些收入可觀的職務,如鐵嶺稅捐局局長、天津長蘆鹽運司榷運科科長等,並經常在京、津一帶的重要場合出現,認識他的人很多。但他對周恩來這個鬧革命的侄兒並不太看好,所以周恩來這次秘密到天津時也沒有告訴他。現在情況危急,隻有三伯父出面,他才能轉危為安。周恩來雖然知道此舉有一定風險,但他更相信受中華傳統文化影響的三伯父對他的親情。1910年他12歲時,就是這位三伯父把他帶出淮安駙馬巷到東北讀書的。

周貽謙接到周恩來遇險的信后大驚失色,立即穿起長袍馬褂,並讓家人從車行要了一輛汽車,趕往周恩來出事的地點。

行車路上,周貽謙再三忖度:十幾年了,當年稚氣未脫的孩子早已長成大人了,見面能一眼認出來嗎?在這種節骨眼上,如果稍有遲疑都會發生意想不到的后果。最后,他決定寫一字幅放置於車前。可字幅上寫什麼呢?如果寫“接周恩來”,無疑是把他送入虎口﹔寫“接侄兒”吧,能引起周恩來的注意嗎?臨提筆時,周貽謙寫下了“接周大鸞”四個字。果然,車一到會場門口,機靈的周恩來看到自己乳名就雀躍似的喊道:“三伯,三伯,我爸叫我來給您拜壽,可我被一個朋友拉來聽一個什麼人講話⋯⋯”

軍警們一見是周貽謙出面,而且伯侄之間彼此熟悉,親密無間,隻好放人。

回到寓所后,周貽謙再一次嚴肅批評了周恩來:“宣統退位了,共和建立了,你還要鬧革命!你們是‘革’誰的命啊?”周恩來一邊感激伯父的救護之恩,一邊用孫中山的遺言回答說:“三伯,中山先生臨終前不是說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嗎?現在的蔣介石早已背叛中山先生遺訓,如果讓他長期獨裁下去,我們中華民族國將不國、民將不民啊!”

周貽謙聽了,無言以對。隻好說:“人各有志,我不強勉了。只是山高水遠,前途多艱,你一定要好自為之呀!”

據說,反動軍警放走周恩來之后,又不放心,連忙加派軍警日夜守候在周貽謙的住宅周圍。誰知周恩來的警惕性更高,他見軍警們對周家女眷出入基本不管不問,所以隻在三伯父家呆了兩宿,第三天一早,他就穿上高領旗袍,帶上假發套,化裝成一位闊太太,坐上黃包車,在一位“女佣人”的陪侍下,從憲兵、特務們的眼皮底下遠走他鄉了。

天津,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他革命起步的地方,也是他多次涉險的地方,還是他與他的另一半相識、相交、相知的地方。因此他對天津就多了一分情感和熱愛。

四把骨灰撒濱州

親山親水報母親

周恩來的最后一把骨灰是撒在山東濱州黃河入海口的。

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周恩來生前無數次表達過他對母親的熱愛和懷念。無論是他在天津坐牢期間寫下的《念娘文》(該文現已失傳),還是他留學日本記下的念娘日記,都無不充滿對生他、撫育他成長的母親的感激之情。

筆者1992年3月8日在北京訪談周恩來轉戰陝北時期的警衛員王還壽同志。王老深情地回憶說:“1948年3月23日(戊子年二月十三日),按農歷算是總理的50周歲生日,那天我們中央縱隊從陝北的吳堡縣川口鎮東渡黃河。總理登上渡船后,一邊和船工舵手們握手,一邊熱情地說:‘感謝你們今天把我們送進母親(指黃河)的懷抱,享受母愛的溫暖。’”王老還說:“當時我們還不太懂總理話的意思,后來才知道。”

周恩來12歲離家,從讀書追求革命真理到投身無產階級革命和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未能再回故鄉一趟,“想來母親墳前已白楊蕭蕭,而我卻痛悔親恩未報。”他期望死后將骨灰撒進“母親河”,以報答生他、養他的母親﹔同時,祖國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他回歸了母親河,也就回歸了大地,回報了祖國。周恩來生前曾說過:“人生來是為人民服務的。生前的工作、勞動是為人民服務,死后骨灰撒在祖國的山水大地上,落在山頭田野的,可以作為植物的肥料,落在水裡的可以喂魚蝦,營養水生植物,還在繼續為人民服務。隻有這樣,人類才是生生不滅的。”這是周恩來的貼身衛士韓福裕1991年10月25日親口對筆者講述的。

此外,1997年筆者在訪談周恩來最后召見的一名部長羅青長同志時,他還告訴我,周總理的骨灰撒到黃河入海口,還有另外一層含義:他是想通過海水把他的骨灰帶到台灣海峽,表示他十分關心台灣同胞,祈盼著祖國的早日統一。

骨灰撒進江河大地,豐碑樹在人民心中!

(責編:張鑫、唐璐)

推薦閱讀

光輝一生

全黨楷模

周恩來紀念場館

國內紀念地 海外紀念地巴黎戈德弗魯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來路 巴黎花神咖啡館 朝鮮咸興周恩來銅像 德國柏林聯邦大道 日本嵐山詩碑 亞非會議紀念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