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九鳳
2019年04月11日15:3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開國總理周恩來夫婦的清廉是人所共知的。他去世前是十年“文革”和國家處於十分困難的時期,多少年沒有調過一次工資。他們兩人的工資一直保持在一個月747.5元(周月薪404.80元,鄧月薪342.70元)的水平上。與眾不同的是,他倆都不管理自己的“家財”,兩人也從不沾靠一分錢鈔票。那麼他們的日常開支怎麼使用呢?
據周恩來生前的身邊工作人員介紹,周恩來家庭的收支是這樣的:每月去會計處領取他們夫婦工資和保管他們家現金與存款的人是周恩來的座車司機楊金銘,用錢多為周恩來的衛士長成元功,有時也有其他人用錢。需要用錢時由用錢人從楊金銘那裡拿錢去用,用了后好開發票的都要開發票,也有蔬菜之類的東西不開發票的。無論有無票據,都得再到楊師傅那裡報賬。報賬時,一般都要經手人、証明人和收貨人三方簽名,至少是兩人簽名。這並非周恩來夫婦的規定,而是西花廳工作人員為了管好周恩來這個“家”自覺養成的習慣。
周恩來國事繁忙,一般無暇過問自己的家庭收支情況,只是每到月底由楊師傅向鄧穎超報一次賬。所謂“賬”也並非會計使用的那種正規賬冊,只是當時一般工作干部使用的普通筆記本。這本記錄周恩來家庭收支的筆記本現在還收藏在楊金銘的長子楊毓祥手中。
據周恩來貼身衛士高振普對筆者說,大約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一天,從不問自己家庭收支情況的周恩來突然提出要老楊到他那裡細報一下他家近兩個月的收支情況。楊金銘一時很緊張:難道什麼地方出差錯了?他隨即拿上那本筆記本,還招呼上平常用錢的成元功、高振普等一起趕到周恩來那裡。
周恩來還像平常一樣坐在他的辦公室桌前。見他們都到了,這才起身走出辦公室,在他的后客廳也兼餐廳的會客室長椅上坐下,抬抬左手,示意楊金銘可以報家庭開支賬了。
老楊師傅望著筆記本念道:
……
3月1日買大蔥5分錢,廚房用﹔
3月2日買毛巾一條3毛2分,客廳用﹔
3月2日買干面5斤,7毛錢,交廚房﹔
3月2日買鹽一斤,1毛5分,廚房用。
“停。”周恩來一聲叫停后,用疑惑的眼光望著楊金銘說:“你們買鹽多花了我一分錢。”
楊金銘又是一陣緊張,連忙放下手中筆記本,很快找出了買鹽的那張原始收據,上邊清楚地寫著:“大鹽一斤,壹角伍分。”
周恩來查看了那買鹽的發票后,示意他們退出去,然后向北京市有關部門打了電話,詢問民用食鹽為什麼每斤要漲一分錢價。當弄清是因為北京衛生局為了預防市民患腫脖子病而對食用鹽加碘才提高了食用鹽價格之后,周恩來這才放心。
第二天,周恩來在外出時對與他同車的司機楊金銘和衛士高振普說:“我不是在意多開支的那分把錢,而是因為食鹽是千家萬戶都要使用的消費品,不能隨意漲價。”直到這時,他們才知道,周恩來是借查問他的家庭開支來掌握了解社會上的情況﹔而他對一分錢鹽價的重視也正體現了他一貫關心民眾生活的工作作風。
(摘自《福建黨史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