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02日16:04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進京趕考(油畫) 陳承齊 作
“這裡是立規矩的地方。黨的規矩、制度的建立和執行,有力推動了黨的作風和紀律建設。”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西柏坡,站在當年中央政治局開會的屋子裡如是說。
時間追溯到1949年3月,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召開,為了防止革命勝利后黨內可能出現的麻痺、鬆懈情緒,根據毛澤東的建議,制定了“六條規定”:一、不做祝壽﹔二、不送禮﹔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國同志和馬恩列斯平列。
簡簡單單的六條,看似朴實無華,卻內涵豐富、實在管用,它照鑒了共產黨人博大無私的情懷,彰顯了共產黨人的人格魅力。雖然那些定規矩的人已經離我們遠去了,但是他們身居高位卻從不擺架子搞特殊,一刻也不脫離群眾的崇高品德、優良作風和偉大人格,仍舊是激勵我們繼續前行的巨大精神力量。
最嚴家規
毛澤東的長子毛岸英分配到西柏坡附近的農村開展土改工作期間,與劉謙初烈士的女兒劉思齊逐漸產生了感情。當岸英第一次找到父親說“兩個人准備辦理結婚手續”時,毛澤東得知劉思齊還未滿18周歲,就堅決地表示“不行,差一天也不行”。后來,岸英覺得自己都快27歲了,當時歲數不夠結婚的人也有不少,於是又找到父親。毛澤東大聲地說:“誰叫你是毛澤東的兒子,我們的紀律你不遵守誰遵守?”
“誰叫你是毛澤東的兒子!”一言九鼎,擲地有聲。乍看起來有點不合情理,但卻蘊含著深刻的大愛。毛澤東的親情,不是謀私徇親、沾親帶故的狹隘小愛,而是一種守住公與私分界線、吃透嚴與愛辯証法的大愛。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把對家人濃郁的愛化作了嚴格的家規,點點滴滴鑄就紅色家風的傳奇。
新中國成立不久,周恩來就制定了“十條家規”,包括“外地親屬進京看望他,一律住國務院招待所,住宿費由他支付﹔不許請客送禮﹔不許動用公家的汽車﹔在任何場合都不許說出與他的關系,更不要炫耀自己”等內容。“十條家規”的核心要義是不搞特殊。家規雖為家事,卻展現了周恩來嚴守黨的紀律的崇高境界。
劉少奇優良醇厚的家風一直為人稱頌。他從來不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財產”,而把他們看作革命事業的接班人。對孩子一向嚴格要求,絕不讓他們搞特殊化。為了鍛煉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劉少奇把三個孩子送到學校寄宿。當時,正是我國經濟困難時期,學校伙食差,有時還吃不飽。看到孩子們因缺乏營養臉色難看,身邊工作人員很心疼,建議把他們接回來,劉少奇硬是不同意。
陳雲給家人定下了“三不准”的家規:不准搭乘他的車、不准接觸他看的文件、子女不准隨便進出他的辦公室。他還特別給工作人員交待,孩子上下學不許搞接送,不許搞特殊化,要讓他們從小就像一般人家的子女一樣學習和生活。這種嚴格的家教深入每個家庭成員的心中,連他的小孫子也常說:“我家裡有規定,不能用公車,不能坐爺爺的車。”
家規、家風體現著一個家庭的風氣、風格、風尚。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家規、家風,底色是鮮紅透亮的,不染雜質,體現著黨的信仰、宗旨和作風。干事業鐵馬秋風,愛子女鐵骨柔情,正是老一輩革命家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彰顯出共產黨人特有的風范風骨。
最美情懷
1957年2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的朱德到昆明視察工作。雲南省委負責接待工作的同志發現他每天吃的都是豆莢、苦棘花、青蠶豆等素菜,伙食費用大大低於規定標准。為保証營養,廚房第二天專門加了一個菜——燕窩燉鴿蛋。朱德見后眉頭直皺:“我們每天吃得很不錯了嘛,群眾能這樣嗎?”
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功勛卓著,卻從不居功自傲,身居高位,卻一刻也不脫離群眾。正是這種黨與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始終保持血肉聯系,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証。
1949年10月1日,在烏魯木齊萬人慶祝解放的游行中,彭德懷看到有群眾抬著一張自己的畫像,他的兩道濃眉擰了起來,對身邊的人說:“勝利了,要警惕,萬歲的口號,首先應該還給人民。”說罷,他大步走下主席台,扯下了自己的畫像。1951年,在朝鮮戰場上,彭德懷到山洞看望戰士時,看到自己的照片被挂在山洞牆上,立即令人把照片摘下來。
1955年,賀龍到青島第四海軍學校視察。中午,學校請賀龍到飯堂用餐。偌大一個飯堂全騰了出來,師生們卻聚在院子裡,蹲在地上圍成一個圓圈吃飯。賀龍的臉色頓時沉了下來,他向蹲著吃飯的學員們走過去:“給我一個碗,我就在這裡與你們一起吃。”一旁的蘇聯高級顧問大惑不解:“元帥怎麼能和士兵蹲在一起吃飯呢?”賀龍哈哈一笑:“顧問同志,這可是我們中國軍隊的傳統啊!”
1978年,廣東惠州一位名叫麥子燦的機關干部,給時任省委第二書記的習仲勛寫了一封批評信,向他提出兩條意見:一是愛聽匯報,愛聽漂亮話﹔二是處理群眾來信來訪不及時。對這封措辭尖銳的批評信,習仲勛給予充分肯定,親自寫了回信,還與來信一起轉發全省。他說:“麥子燦同志對我的批評,是對我們黨內至今還嚴重存在的不實事求是、脫離群眾等壞作風的有力針砭,應該使我們出一身冷汗,警醒起來。”寥寥數語,飽含赤子情懷,彰顯博大胸襟。
最高自律
和任弼時一起工作和生活過的人,都知道他有“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煩人﹔三怕用錢多。他總是說:“凡事不能超過組織規定的制度,一絲一毫不能特殊!”剛進北平城時,后勤部門花了很少一點錢維修了住所的窗戶。他知道后很不安,一晚上都睡不著覺。那時,他的身體不好,住所又緊鄰著大街。組織上替他選了一處比較適宜的房子,建議他搬過去。他說:“那個房子住著一個機關,而我是一個人,怎麼能以一個人來牽動一個機關呢?”后來,組織上准備給他整修另一處房子,他知道后又拒絕了。一直到他逝世,都是住著原來的房子。
“共產黨員和干部應該把謀求特權和私利看成是極大的恥辱。”“極大的恥辱”這幾個字,字字千鈞,是老一輩革命家心底的“雷池”。他們始終牢記公仆身份、黨員本色,高度重視剔除特權思想,旗幟鮮明地與各種特權現象作斗爭,以“一絲一毫不能特殊”的率先垂范,為全黨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新中國成立后,有的親戚看到董必武在北京做了“大官”,就希望他在私事上“關照關照”。董必武對親戚們那些不合理的要求,一概堅決拒絕,並說:“即使是合理的要求,也不要從他這裡打主意,應該通過自己所在單位的正常途徑申請解決。”他還給親友們寫了一封“通函”:告訴他們不應通過領導干部個人關系辦私事。
1957年4月,時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的譚震林率工作組,到湖南攸縣上雲橋鄉蹲點。譚震林在1930年秋率部攻佔攸縣縣城離開后,就一直沒有回過家鄉。當他到縣城以后,縣委決定將他和隨行人員安排在新蓋的縣委招待所裡,另開“小灶”,指派專人做服務工作。譚震林知道后,堅決拒絕了。他認為自己回鄉蹲點不是“衣錦還鄉”,決不能搞這樣的“特殊接待”。在歷時43天的蹲點中,他和干部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鄉親們親切地說:“震林沒有變,還是當年鬧革命時的那個樣!”
最廉風范
對於執政黨而言,其成員能否遵章守紀,不搞特權,關乎人心向背、民心得失、事業成敗。在七屆二中全會上定下的“六條規定”中,“不送禮”赫然列入其中。對此,老一輩革命家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守本分、嚴紀律、講規矩,不僅清廉風格值得稱道,其表現出來的“拒禮”藝術也值得長久品味。
1973年10月,周恩來陪同來訪的加拿大總理特魯多一行前往洛陽龍門石窟,看了賓陽洞后,來到禹王台。這裡正在出售龍門碑刻拓片。當他得知這是魏碑拓片時,就問:“一套多少錢?”負責銷售的服務員告訴他一套500元。周恩來扭頭問身邊的秘書帶了多少錢,大家湊了一下,也沒有湊夠。這一情景被陪同的地方領導看見了,就向周恩來提出:“我們送您一套!”周恩來馬上警覺地望著這位領導,口氣非常嚴肅地說:“你這個同志,怎麼這麼講!國家的財產怎麼能送人!”周恩來反復看了拓片,最終還是因為沒有湊足500元而依依不舍地離去,在場的所有人無不為總理廉潔奉公的精神所感動。
鄧小平曾說過:“共產黨人干事業,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當年,美國前總統尼克鬆在接受採訪時感慨:“是周恩來的人格魅力說服了我。我覺得,一個擁有如此高尚的領導人的政黨是值得信賴的。”回顧我們黨90多年奮斗歷程,一代又一代優秀共產黨人的人格力量,養天地正氣,引萬眾歸心。“那些為共同目標而使自己變得更加高尚的人,歷史承認他們是偉人。”
“不做壽,這條做到了﹔不送禮,這個還有問題,所以反‘四風’要解決這個問題﹔少敬酒,現在公款吃喝得到遏制,關鍵是要堅持下去﹔少拍掌,我們也提倡﹔不以人名命名地名,這一條堅持下來了﹔第六條,我們黨對此有清醒的認識……”這是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西柏坡對“六條規定”作的逐條點評,憂患意識溢於言表,從嚴治黨的決心堅如磐石。如今,與“六條規定”一脈相承的“八項規定”,讓黨風政風煥然一新,讓我們黨在社會矛盾相互交織、國內國外局勢錯綜復雜的形勢下,肩負起人民的重托,書寫出合格的答卷。然而,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無論是“六條規定”還是“八項規定”,都如明燈高懸,警鐘長鳴,激勵全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依靠自我革命,走出歷史的“周期率”,鑄就“大黨的樣子”。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趕考之路”遠未結束,同志仍需努力。(向賢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