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奕
2019年01月18日15:49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抗戰期間,周恩來在重慶
●黨是群眾的一部分,它必須和群眾有密切的聯系,同群眾生活在一起,處處依靠群眾,而在某種程度上,也可說是與群眾融成一片。隻有這樣的黨才是不可戰勝的。
●國統區黨員聯系群眾、融入社會的同時,要不被濁流所淹沒,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純潔性,以此保証黨組織的戰斗力。
●把黨“建設成為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的新路,這是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群眾工作、黨的建設工作中的重大創新。
從1942年春至1945年春,中國共產黨在全黨范圍內開展了一次普遍的整風運動。當時,周恩來正以中共代表的身份常駐重慶,與各方各派打交道,並擔任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就近領導整個南方國統區各級黨組織的工作。“永遠不與群眾隔離”,就是整風期間周恩來總結出的群眾工作之道。
一
1943年3月18日是農歷二月二十三,周恩來45歲生日。南方局的同志們在紅岩准備了茶點為他祝壽,周恩來堅持未出席,結果隻得由徐冰等人致了祝詞,大家把點心分而嘗之,歡欣而散。而這一天,周恩來卻按照整風精神給大家作報告,當晚又慎重寫下《我的修養要則》七條,其中第六條就是“永遠不與群眾隔離,向群眾學習,並幫助他們”。
這段加上標點一共20個字的短句,卻涵蓋了周恩來對群眾工作的深厚體悟。
“永遠不與群眾隔離”,這首先是黨的宗旨決定的,是黨領導群眾工作的最基本方式。黨是群眾的一部分,它必須和群眾有密切的聯系,同群眾生活在一起,處處依靠群眾,而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與群眾融成一片。隻有這樣的黨才是不可戰勝的。周恩來深知其重要性,任何時候都強調要融入群眾。即使在1941年“皖南事變”后最黑暗的日子,面對國民黨反共活動空前加劇,先后發生中共貴州省工委、中共鄂西特委遭受嚴重破壞,八路軍駐桂林辦事處、八路軍駐貴陽交通站、八路軍駐韶關辦事處被迫封閉、撤銷,省特委負責人和大批黨員被殺害、遭逮捕等嚴重事件,周恩來仍然根據毛澤東提出的“蔭蔽精干,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國統區工作方針,並結合國民黨統治區實際,具體提出了“三勤”(勤業、勤學、勤交友)、“三化”(社會化、職業化、合法化)的要求,即要求學生黨員努力學習,爭取優異成績﹔有職業的黨員,要出色搞好本職業務﹔所有黨員,都要廣交朋友,並要依靠自己找到合法職業﹔廣泛進入地方保甲、教育、經濟、軍事等單位﹔一切言論、行動都要同自己的職業和地位相稱。“三勤”“三化”的中心是社會化,黨員、干部有了社會身份,同一般群眾一樣生活,在社會上站穩了腳,在群眾中生了根,才能在隱蔽中堅持工作。
二
南方局領導下的許多優秀黨員都是貫徹“三勤”“三化”的模范。“江姐”江竹筠就是這樣的范例。她入黨后,先后成為中共重慶新市區區委委員、中共重慶市委委員助手,負責過重慶育才學校、國立女子師范學院和西南學院等學校黨的工作。這期間,她換過多種社會身份,先在重慶婦女慰勞總會當會計,后又轉移到綦江鐵礦、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合作社、鋼鐵廠遷建委員會等處工作,並於1944年轉移到成都考上四川大學植物病虫害系,成為一名大學生。
不管社會身份如何改變,江姐都嚴格按照“三勤”“三化”的要求,扮什麼像什麼。承擔社會職業時,她既要正常上下班,還要頂著日機的轟炸,跟著慌亂的人群跑警報,警惕特務的跟蹤,去做組織交辦的任務。在學校讀書時,她沉心靜氣,認真學習,當好學生,同時暗暗團結同學,凝聚力量。還有一段時間,她按組織要求,與重慶市委領導彭詠梧假扮夫妻,把自己扮成家庭婦女,不時與“先生”出入舞廳、影院等交際場合,並注意與鄰裡處好關系,營造出夫唱婦隨、家庭和諧的形象,成為中央信托局家屬區裡公認的“恩愛夫妻”。
還有廣西省工委書記錢興,在1942年7月至1943年1月廣西省工委遭到大破壞后,決定把工作重心轉移到農村,並將省工委機關轉移到國民黨統治較薄弱的桂東山區。他與同是黨員的妻子鄒冰和不滿周歲的孩子,以及部分省工委干部,化裝成廣東難民,在那裡開荒種地、割草、打石、燒石灰、當廟祝,等等。底層人民的生活、無比艱辛的勞作,對他們這樣的知識分子來說是極其痛苦的。但是,為了隱蔽下來,錢興卻帶領省工委干部以頑強的意志克服著生活上的嚴重困難,遇到干旱或夏荒時,跟當地農民一樣以南瓜葉、芭蕉根為食,甚至吃樹皮和桄榔粉充飢﹔有的人夏天住山洞、茅棚,冬天沒有棉被,就在瑤族群眾家圍著火塘烤火過夜。平時生了病,買不起藥,隻能吃幾瓣大蒜,喝一碗姜湯,晒一晒太陽,硬熬過去。他們就這樣把自己隱蔽到社會最底層,同時在隱蔽中積極穩妥地開展黨的活動。歷經兩年埋頭苦干,到1944年底,省工委領導的黨員人數已由上年的500多人恢復到“七九事件”前的900多人,除恢復原有組織外,還新建了一些組織。
像江姐、錢興這樣的黨員還有很多。在1941年后的三年多時間裡,南方局所屬黨組織依靠堅決實行“三勤”“三化”,最終隱蔽了精干,積蓄了力量,渡過了難關,堅持了抗戰。這就是“永遠不與群眾隔離”煥發的力量,也是周恩來經常強調的要在群眾的大海中“同流”所煥發的力量。
三
當然,在群眾的大海中“同流”,並不是說要與一些舊有的落后性“合污”。共產黨員雖然是群眾的一員,卻是群眾中的先進分子,因此,周恩來“永遠不與群眾隔離”的后一句話是“向群眾學習,並幫助他們”。這就要求國統區黨員聯系群眾、融入社會的同時,要清醒認識群眾的覺悟水平、甚至是腐化墮落的地方,不被濁流所淹沒,而要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純潔性,以此保証黨組織的戰斗力。
周恩來曾經多次告誡南方局工作人員和從事秘密工作的黨員,要做到“同流而不合污”。當年,南方局領導下的共產黨員,扎根在國統區,以各種社會職業掩護開展工作,他們在特殊環境中的言行舉止雖必須與自己的職業和地位相稱,卻自覺遵循周恩來關於“三教九流都可參加,但必須做到同流而不合污、出污泥而不染”的囑咐,時時處處嚴格自律,在任何情況下都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本色。如盧緒章、肖林等黨員奉派白手起家,創辦實業,為黨籌集了巨額經費,他們雖是腰纏萬貫的“大老板”,卻兩袖清風,不佔一分一毫。在南方局領導下,沈安娜、黎強、張露萍等黨員打入敵特機關內部。黎強利用他在中統的特殊身份,埋伏在國民黨四川省特種工作委員會長達六年之久﹔沈安娜以國民黨特別黨員的身份,以速記員為掩護,長期隱蔽在國民黨中央黨部﹔張露萍打入國民黨軍統電台,發展組織,建立支部。他們冒著生命危險,身處大染缸,卻時刻牢記周恩來的囑咐“同流而不合污、出污泥而不染”,在特殊的崗位上,始終保持了共產黨人的情操。
由於有周恩來等人的率先垂范,在國統區特殊環境中的共產黨人,無論是公開斗爭,還是深入虎穴﹔無論是政壇搏擊,還是沉浮商海﹔無論是身在紅岩,還是隱於鄉間,都能在融入群眾中堅持操守,經受住嚴峻考驗。在國民黨統治區的險惡條件下,周恩來帶領南方局走出了一條把黨“建設成為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的新路,這是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群眾工作、黨的建設工作中的重大創新。而周恩來在群眾工作方面的創造性經驗,至今仍然是我們在新時代做好工作的寶貴財富。(簡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