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向宏
2019年01月08日15:19 來源:淮海晚報
《人民的好總理》 趙啟明 作
“面必淨、發必理、紐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正﹔氣象勿傲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庄。”周恩來在青少年時代,就深刻認識理解家風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今天是周恩來總理逝世43周年紀念日,謹以此文,紀念敬愛的周總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
家風對人生的影響潛移默化,卻深遠、深刻。周恩來曾說“一個人的幼年所受的影響,往往在他的思想上、生活作風上長期存在”。在周恩來身上就充分顯示了家風的淵源痕跡。他在青少年讀書時代,就在家中大立鏡旁貼著他手書的警句:“面必淨、發必理、紐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正﹔氣象勿傲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庄。”每天早晚他都要走到大立鏡前照一照。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的親屬們收集整理出了十條家規。這十條家規,從周恩來進北京城開始,幾十年如一日始終堅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之所以他的品德會如此高尚,除了他從小立志高遠、立身嚴謹外,追根溯源,與周家的祖訓密不可分。周家先祖就是“出污泥而不染”的宋代大理學家——周敦頤。由周氏后人總結出治家報國的《周氏家訓》,雖各地字句長短不一,但其基本內容皆為尊先祖祖訓,“出污泥而不染”,其中的“規行矩步”“立身厚道”“尊老愛幼”以及“出仕為宦,官清吏瘦﹔攝職從政,報國為民”等體現了愛蓮文化的精髓並教化了歷代后人,使后人中為民者“積德、行善、慈愛”﹔為官者“興農事、重教化、救良民”。
從遠祖周敦頤的《愛蓮說》到周氏家訓,再到周恩來同志的十條家規,顯而易見,它們是一脈相承的。周敦頤在其千古名篇《愛蓮說》中以蓮喻“廉”,把蓮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高度概括為官之德與為人之品,使廉潔文化從此以一種獨立的文化形式得以發揚光大,並且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為官從政者。《周氏家訓》教導子孫,人要行善,不貪不義之財。曾擔任清朝郵傳部郎中,掌路政司的周嵩堯一生見過“貨悖而入,貨悖而出”的事太多,錢從不正當處來,自然也花在不正當之處。周家的治家格言是:孔子兒孫不知罵,曾子兒孫不曾怒,周家兒孫不知求(求名求利)。要求晚輩們勤儉、奮進、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刻苦學習、助人為樂,
“誠”、“儉”、“忍”三字,是《周氏家訓》最有意義的地方,也是傳承周氏愛蓮家風的三要訣。這些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給少年周恩來乃至周家后代帶來了深刻影響。周恩來繼承祖訓,不僅將勤儉視為“治躬”(自省)第一要義,治家第一要義,更重要的是將勤儉作為治國的法寶,他兩袖清風,一塵不染,其高風亮節,令全世界景仰。不僅自己清廉,還嚴格要求並諄諄教誨家人和身邊工作人員要過好思想關、政治關、社會關、親屬關和生活關。他的一生可說是執行“勤儉治家,勤儉建國”的楷模。他對親屬,特別是晚輩要求甚嚴,幾乎每次會見親屬都要反復強調勤儉節約。他的十條家規,就是希望和要求家人及后人一定要把握好勤儉這個法寶,即使將來以強國站立於世界之林,也不能丟棄勤儉這個法寶。
周恩來嗣母陳氏的教育以及她身上體現出的中國婦女賢淑文靜的美德,對幼年周恩來的性格形成和文化修養有非常深刻的影響。周恩來的好學、仁慈、謙讓,可以說其源頭在嗣母的言傳身教。周恩來在天津南開學校寫的《射陽憶舊》一文中,記載了嗣母當年給他講了一個“忠仆”的故事,讓他銘記於心,並加了一段令人深思的議論:“某仆安在,吾將公之天下,使四萬萬人共得而仆之,必不負所托也”“因特書之,以風天下之公仆”。他認為國家的領導者應當是人民的公仆,並表明自己要追求這種高尚精神的志向。在幾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周恩來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始終甘為人民的公仆,一直保持著精忠報國、廉潔奉公和高風亮節,現在看來當年嗣母的教誨是多麼重要。
許多學者對周恩來人生軌跡沒有大起大落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研究,事實上從周氏家訓中對忍的記述就可探究出其中的緣由。抗戰時期的美國外交官謝偉思在重慶的美國駐華大使館工作時,周恩來接觸較多,他這樣描述:“我未見過周恩來發怒、發火、或心煩意亂,他總是那麼平靜、鎮定,我沒有見過他克制不住自己的時候。”的確,忍辱負重、忍中求進,是周恩來作為一個政治家顯著的特征之一。周恩來處於中共最高權力峰巔達半個世紀之久,他還是新中國成立后中共領導集體中少有的職位曾高於毛澤東的人,要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為了民族的利益,他寧願自己受委屈也要忍。這就是周恩來的“忍”,也是《周氏家訓》立“忍”字為修身之德、為處家之宜的意義所在。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廉潔齊家,自覺帶頭樹立良好家風”首次寫入了《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准則》﹔《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則》要求“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必須注重家庭、家教、家風,教育管理好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禁止利用職權或影響力為家屬親友謀求特殊照顧”。2018年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在生活紀律方面專門新增了關於家風不正,對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失管失教行為及其適用的處分種類和幅度,規定:“黨員領導干部不重視家風建設,對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失管失教,造成不良影響或者嚴重后果的,給予警告或者嚴重警告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撤銷黨內職務處分。”家風建設內容的寫入,使之上升為紀律處分的制度性規定,劃出不可碰觸的紀律底線,發揮紀律建設標本兼治的利器作用,對於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重視家風建設,既管好自己,也管好家人,修身齊家、雙管齊下將起到重要作用。必將進一步提高黨員領導干部對家風建設的重視程度,促使其做培育良好家風的表率,通過樹立良好家風帶動黨風政風向上向善,對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家風連著黨風,家風關乎形象。家風正則政風清,政風清則民風淳。傳承好的家風,對家庭而言,是一種規矩,對社會而言,卻是一種巨大的精神道德力量。對領導干部來說,家風關系到的不僅僅是一身之進退、一家之榮辱,更關系到黨風、政風、國風。能否管好自己的親屬不僅關系到領導干部的自身形象,更關系到黨在群眾心目中的形象,以及黨群干群關系,是一個關系黨和國家事業興衰成敗的原則性問題。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少數領導干部卻忽視了家風建設,在對待自己親屬的問題上肆意放縱,不僅對親屬的不當行為和錯誤做法不教育制止,反而包庇袒護,甚至放任自流,結果讓感情代替原則,讓公心讓路於私情,把人情凌駕於人民利益和黨紀國法之上,不惜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濫用手中的權力,以身試法,既害了自己的親屬,也讓自己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縱觀近年來那些被查處的貪污腐敗分子,因為治家不嚴,受家風不正、親屬拖累之害而腐敗墮落的官員不在少數,教訓極為深刻。因此,作為黨員領導干部,在處理親情與黨性的關系上,都要學習周總理,也給自己的親屬來個“約法三章”,在親屬問題上有向私心私情開刀的勇氣,經常給他們敲敲警鐘,教育其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對他們的錯誤不嬌縱、不袒護,努力以自身的模范行為去教育、影響和帶動他們,消除其頭腦中的特權思想,建設良好的家風,過好權力關和親屬關,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人。
(作者系淮安市紀委監委第十七紀檢監察組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