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洋軍
2018年12月03日15:28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周恩來自12歲那年離開江蘇淮安去東北求學,然后投身革命,直到78歲在北京去世,整整66個春秋,雖然思鄉成病,但一直沒有回過故鄉。他不僅自己不回去,也不准自己的弟弟周恩壽回去,成為周恩壽終生的遺憾。
誰不愛自己的家鄉?周恩來為何終生不回故鄉?是他對故鄉沒有感情?非也。他一生對故鄉情深意篤、魂牽夢縈。但是他一直沒有回淮安,並且連弟弟也不准回去。從他當年的幾次演說、報告以及與弟弟的交談中,我們得知其沒有回故鄉的原因:一是怕牽連家人﹔二是怕影響地方正常工作﹔三是不想給地方添加麻煩﹔四是擔心會被人認為是“衣錦還鄉、光宗耀祖”。周恩來不僅終生沒有回到故鄉,未能到母親的墳前盡兒子的一份孝道,而且還於1965年春節前夕,決定把淮安的祖墳平掉,帶頭移風易俗。周恩來這些看似不近人情的舉動,一次次的放棄回家鄉的“機會”和“可能”,卻讓我們感悟到那種對理想信念的堅定和執著,這才是人間大愛,是比天空更遼闊、比大海更深遠的家國情懷。
人到無求品質高。人是感情動物,有一點個人想法、私人欲望,本無可厚非。但是,作為一個高尚的人、純粹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往往是品德高尚、無私無欲的。中國共產黨人自從選擇了入黨,也就選擇了黨、國家和人民,除了為黨和國家以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不懈奮斗、殫精竭慮外,別無他求,否則就不是一個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從求學時代就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鴻鵠之志的周恩來,在走上革命道路后,深深地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沒有中國共產黨,沒有國家和人民,也就失去了一切。為此,他始終意志堅定地追隨黨,為黨和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一生有六大驚人之“無”,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無后,三是官而不顯,四是黨而無私,五是勞而無怨,六是死不留言。這“六無”說到底,就是“心中始終裝著黨和人民,唯獨沒有自己”的無私,這恰恰是周恩來深藏心底、躬身踐行的大愛大德。正因為如此,周恩來贏得了人民的無比敬仰和愛戴,當年周恩來病逝的噩耗傳出時,全國上下沉浸在萬分悲痛的氣氛之中,當他的遺體送去火化時,首都北京十裡長安百萬群眾洒淚送別。40多年來,每年人們都在以各種方式追憶這位歷史偉人的豐功偉績,紀念這位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他的“大無大有”的偉大精神,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有志之人、有識之士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砥礪奮進。
人無精神不立,黨無精神不強。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念,中國共產黨才有了強大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才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中華民族的先進分子加入黨的組織,為實現遠大理想浴血奮戰、頑強拼搏、不屈不撓。每一名共產黨員都應當堅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之所以不顧一切、浴血奮戰、團結帶領全黨全國人民建立起了社會主義新中國並致力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是靠著堅定的理想信念。在世界多元化、經濟一體化的新形勢下,我們的理想信念不能丟,優良傳統更不能失去,否則我們難以走得更遠、行得更穩。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有國才能有家,愛家更要愛國。也許有人會說,周恩來終生不回故鄉,是不近人情,甚至是不孝,包括淮安的家鄉人民也可能有人不理解。但是,周恩來胸懷祖國大家而舍棄個人小家,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貢獻了自己的全部身心,雖然給自己、家人親屬以及家鄉人民留下了些許遺憾,但讓人感動滿滿,更映照出了一個有著堅定信念、堅強黨性的共產黨人的崇高和偉大。在全面從嚴治黨深入推進、作風建設進入新常態的今天,全黨上下,要以周恩來為鏡,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深入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堅定政治立場、提高政治站位、提升政治能力,切實增強“四個意識”,自覺抵御各種消極腐敗思想,遏制“小我”、“私心”,立足崗位,無私奉獻,努力成為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好干部、好公仆。
將心比心,以情換情。心中始終裝著人民,人民也會永遠記挂著你。周恩來雖然終生沒有回過故鄉,但是故鄉乃至全國各族的人民群眾以及長眠於地下的他的母親,不會怪他,相反,他的精神將永遠根植於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心中,成為指引我們不斷前行的永恆豐碑和指路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