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 楊明偉
2018年11月12日15:30 來源:光明日報
萬噸遠洋貨輪“躍進號”。 資料圖片
1963年5月1日,中國開往日本的萬噸遠洋貨輪“躍進號”在韓國濟州島西南海域沉沒。消息在第一時間報給了周恩來。周恩來立即部署: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派軍艦以最快速度前往出事地點進行營救﹔命令相關部門迅速組建調查小組前往現場調查事故原因﹔迅速採取一系列相應的外交措施。這種部署,生動體現了周恩來善於抓大事、抓關鍵的領導智慧。
首先,他抓住了事件的關鍵環節。據我方幸存船員報稱:“躍進號”是被三發魚雷擊中沉沒的。周恩來據此分析:“如魚雷發自潛艇,則此事必為美帝所為,因台韓兩方均無潛艇﹔如發自快艇,則可能為美蔣合謀。”同時也不排除其他原因,比如,有沒有可能遭遇海上風暴?有沒有可能由於我們經驗不足、操作不當?為慎重起見,周恩來指示有關部門:“待情況弄清后,再發表正式聲明。”赴現場調查小組經過仔細分析研究,5月7日向周恩來提交了《關於調查“躍進號”貨輪遇難事件的報告》。報告提出一個出人意料的觀點:“躍進號”沉沒的原因,極大可能是觸礁。周恩來認為報告分析得有道理,但仍謹慎地認為:“最后判明,須到現場進行海中調查。”並決定親赴一線指揮調查。
同時,他盯住領導作風和工作方法,要求“主要領導干部不但要親臨第一線,還要善於抓住帶有關鍵性的問題不放,一抓到底。”1963年5月12日,周恩來飛抵調查“躍進號”事件的“前線指揮所”上海。剛下飛機,前來迎接的地方和軍隊負責人就關切地說:“總理,您為什麼非要親自來?我們都准備好了,隻要您來個電話,我們就可以出航!”周恩來卻用非同尋常的語氣說:“這樣大的事,我能不來?”出了機場,周恩來立即主持召開情況匯報會。當海軍負責人匯報出海艦隊編隊的領導干部組成情況時,周恩來突然問:“怎麼都是艦隊的副司令、副政委出海?艦隊司令、政治委員呢?”得到的回答是“一把手”沒有被列入。周恩來再次用非同尋常的語氣強調說:“‘躍進號’沉沒事件,已成了國際事件了。對於這樣的大事,我當總理的要抓﹔你們這些當司令員、當政治委員的,也要親臨第一線,不能隻交給第二把手、第三把手!”他當即作出規定:“對於重大問題”,“主要領導干部不但要親臨第一線,還要善於抓住帶有關鍵性的問題不放,一抓到底!”
再次,他把握住了調查活動中的每個重要細節,一一督察。調查“躍進號”沉沒的原因,深海潛水探測取樣是個重要環節。周恩來非常關心潛水員的安全問題。他親自到加壓試驗現場,檢查潛水員的准備情況。在試驗現場,他問隨行的幾位負責人:“‘躍進號’裝了那麼多玉米,船沉以后,船艙已破,玉米會流出來,鯊魚肯定要去吃,潛水員的安全怎麼辦?”幾位負責人沒想到總理會想得這麼細,慚愧地承認“沒有考慮到”。周恩來第三次用非同尋常的語氣說:“這麼大的事,你們怎麼能不考慮呢?”周恩來連續用“這麼大的事”來強調關鍵環節和細節問題,這種細密和高度責任心,給現場的每個人很大的教育。為確保出海工作萬無一失,周恩來第二天還親自前往吳淞口,登上艦艇一一檢查出海艦隻的准備情況。
最后,他善於抓住事件,教育干部。經過幾天周密的現場潛水調查,“躍進號”終於被確認為“因觸礁而沉沒”。這一結論,也印証了周恩來發現的深層問題:領導機關官僚主義嚴重。他在給毛澤東的信中說:“‘躍進號’遇難事件,取得教訓極大,首先暴露了交通部門的嚴重官僚主義,次之海軍系統也有一定責任。”就在“躍進號”沉沒事件發生前后,一些部門還連續發生了多起事故,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為此,他告訴中央各系統的干部:“首長帶頭,大家動手,同心協力,保証安全。去掉官架子,建立新風氣。”“我們絕不能容許官僚主義再繼續發展下去。”
在評論周恩來時,常有人簡單地將他歸入“舉輕若重”一類。其實這隻看到了問題的一面。在抓住大事和關鍵環節的前提下,他有時“舉輕若重”,有時則“舉重若輕”。無論“舉重若輕”還是“舉輕若重”,都是一個優秀領導者的領導風范中對立統一的兩個側面。在周恩來的領導風范中,可以經常看到這兩個側面的有機結合和交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