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人民網首頁|頻道首頁|網站地圖
領袖人物紀念館>>周恩來紀念網

周恩來稱贊徐彥剛是精明能干的高級指揮員

馮曉蔚

2018年09月06日16:1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徐彥剛,1907年11月11日生於四川省開江縣甘棠鄉漆子店一個農民家庭。徐彥剛曾任紅3軍9師師長,紅3軍軍長,紅1軍團參謀長和湘鄂贛省軍區司令員等職。他身經百戰,屢建戰功,是一位文武雙全的人民軍隊的杰出將領。

  (一)

  1924年秋,17歲的徐彥剛考入重慶江北中學。時值共產黨人楊闇公、肖楚女等在重慶發動工人、學生和各界愛國群眾,建立四川反帝大同盟,開展反帝愛國宣傳。徐彥剛在校接受了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並參加了愛國反帝活動。

  1925年上半年,江北中學、合川聯合中學和重慶第二女子師范學校的學生,為反對四川軍閥多如牛毛的苛捐雜稅,聯合舉行罷課示威,反動當局出兵鎮壓,徐彥剛等7名為首的學生被捕入獄。一周以后,經趙秉興老師擔保,被捕學生獲釋,但徐彥剛仍被開除學籍。回到家裡,父親責怪他。他說:“中國太黑暗了,必須喚起民眾參加斗爭,才能徹底改造這個社會。一個隻知為自己的人雖生猶死,一個為民眾而死的人,雖死猶生!我要把我的一切貢獻給尋求光明的事業,決不庸庸碌碌虛度年華,苟且偷生。”

  1925年8月,吳玉章在“五卅”運動后回到重慶,找到了楊闇公等共產黨人,在大溪溝創辦中法大學,以培養革命骨干。徐彥剛於1926年春考入中法大學,直接受到吳玉章、楊闇公等的熏陶和培養。他認真閱讀了蔡和森的《社會發展簡史》,以及《共產主義ABC》、《向導》、《共產黨人》等革命書刊,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革命活動,還參加了楊闇公舉辦的黨團員培訓班,每周開兩三次會,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黨的有關指示,思想進步很快。不久,他在中法大學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6年冬,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在重慶招生。經中共組織批准,徐彥剛報名參加考試,被錄取,隨即與在重慶錄取的200多名學生乘船東下武漢。

  徐彥剛被編入預科第六期。2月12日,在兩湖書院的大操坪舉行開學典禮,宋慶齡、蘇兆征、譚平山、惲代英,葉劍英等出席。吳玉章在會上講話說:“革命要懂得革命的理論和意義,否則決不能建設革命事業。革命決不容有封建思想及個人權力存在。”徐彥剛聽后很受教育,使他懂得了這次入軍校學習的目的和意義。

  在軍校,徐彥剛認真聽取政治總教官惲代英和鄧演達、周恩來、聶榮臻的講課,刻苦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和軍事知識,嚴格進行軍事訓練,還經常與同學們一道參加武漢地區人民群眾反帝反封建軍閥的斗爭,是宣傳團的積極分子。

  1927年5月17日,夏斗寅在宜昌率部叛變偷襲武漢,妄圖推翻武漢國民政府。徐彥剛隨軍校被編入中央獨立師,參加了平叛戰斗,接受了鍛煉和考驗。“七一五”汪精衛在武漢叛變革命,中共黨組織為保存軍校這支黨團員佔70%的革命隊伍,將其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方面軍總指揮部教導團。徐彥剛隨教導團離開武漢,從此開始了戎馬生涯。

  (二)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爆發。中共中央命令國民革命軍第2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和教導團,趕赴南昌參加起義。徐彥剛所在的教導團乘木船自武昌東下,因途中與警衛團失去聯絡,8月4日船抵九江,就被張發奎的軍隊繳了械,指令到九江第4軍的陸軍醫院附近露營。當晚,徐彥剛、陳伯鈞、王良等七八個同志暗中商談,趁夜深人靜時,逃出軍營,離開九江,去追趕南昌起義部隊。

  經過幾天的日夜兼程、他們打聽到南昌起義部隊已經南下便轉道高安,與打著賀龍20軍獨立團旗號的平江、瀏陽工農自衛軍在高安縣城相遇。徐彥剛、陳伯鈞、王良等毅然加入了這支部隊。不久,獨立團從高安出發,沿途與少數散匪進行了一些戰斗,經宜豐轉到銅鼓,被正式編為工農革命軍第11軍第1師第3團。9月中旬,徐彥剛隨3團在銅鼓參加了毛澤東和中共湖南省委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起義失敗后,部隊來到瀏陽文家市。在裡仁學校的操場上,徐彥剛和其他同志一起聆聽了毛澤東的講話,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對革命充滿著信心。隨后,毛澤東率領起義部隊,放棄了攻打長沙的計劃。開始向羅霄山脈中段進軍。

  9月29日,起義部隊抵達永新縣三灣村。徐彥剛參加了著名的三灣改編后,跟隨毛澤東上了井岡山,他出色地參加了部隊的游擊活動和發動群眾打土豪的斗爭,深得毛澤東的器重。

  10月,工農革命軍到達酃縣水口時,徐彥剛受前委書記毛澤東的委派,與游雪程、陳伯鈞一起,去寧岡縣茅坪袁文才部隊做工作。交待任務時毛澤東說:“你們到那裡要好好同人家合作,搞好關系,聽袁(文才)營長的話,注意了解當地情況,傳播革命的種子,加強部隊的軍事政治訓練。你們都是共產黨員嘛,共產黨員要學柳樹的性格,插在哪裡就在哪裡生根。”徐彥剛、游雪程等來到茅坪步雲山,徐彥剛任2連副連長。他們對袁部進行了一個多月的軍事政治訓練,使這支部隊的軍事政治素質有了很大提高。

  1928年2月,在寧岡縣大隴朱家祠,袁文才、王佐部升編為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第2團,徐彥剛任第4連連長,房燦任黨代表。不久,徐彥剛升任團參謀長。4月,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余部和湘南農軍上井岡山,兩支部隊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4軍。原第2團改編為32團,徐彥剛仍任團參謀長。

  同年6月,工農革命軍第4軍改稱工農紅軍第4軍。32團奉命配合兄弟部隊參加保衛井岡山的龍源口戰斗。在接到軍部直搗白口村敵軍指揮部的命令后,徐彥剛率領紅軍戰士英勇奮戰,一鼓作氣沖進敵人指揮部。敵人在一片混亂中,慌忙逃向永新龍源口一帶,又被我追擊的紅軍和赤衛隊包圍,經過激烈戰斗,敵人全線崩潰。

  1929年1月,湘贛兩省敵軍聯合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進行第三次“會剿”,這時,紅5軍和紅4軍32團奉命留守井岡山。徐彥剛在保衛井岡山戰斗中,為粉碎敵人的“會剿”出謀獻策,多次到各個隘口察看地形,挑選精明強悍的干部戰士組成偵察小組,分頭潛入茶陵、酃縣、永新等城鎮,搜集情報,使彭德懷、王佐等能及時掌握敵情,制定正確的作戰方案。當敵軍3個旅從寧岡進至黃洋界、八面山腳下開始進攻時,徐彥剛率32團1連和紅5軍5縱隊司令李燦率領的一大隊共200余人,與敵進行了五晝夜激戰,打退了敵軍的幾十次進攻。但因寡不敵眾,退路又被偷襲進來的敵人截斷,左右兩側是懸崖陡壁,萬丈深淵。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徐彥剛和李燦命令戰士解下綁帶,結成長繩,從懸崖陡壁上滑下去,才突出重圍,與在外圍抗擊敵人的何長工率領的32團主力會合。部隊會合后,在何長工、李燦、徐彥剛的領導下,化整為零,堅持在深山老林中開展游擊活動。

  同年4月,徐彥剛受中共湘贛邊界特委指派,擔任蓮花縣農民赤衛隊大隊長。到任后,他率領赤衛隊深入發動群眾,打豪紳、籌軍餉、擴大農民武裝,為鞏固和發展革命根據地作出了貢獻。

  (三)

  1930年4月,由江西紅軍獨立第2、3、4、5團和贛西地方游擊隊合編的紅6軍途經蓮花,將徐彥剛率領的蓮花縣赤衛隊編為該軍第3縱隊,徐彥剛任縱隊長。6月,紅6軍改編為紅3軍,黃公略任軍長,下設三個縱隊,第三縱隊長徐彥剛。

  6月,紅4軍、紅3軍、紅12軍奉命在福建長汀合編為紅l軍團。8月20日,毛澤東、朱德率領紅1軍團攻打瀏陽文家市之敵戴斗垣旅。紅3軍1、3縱隊奉命在軍長黃公略和徐彥剛、柯武東的指揮下,從文家市后山向敵陣地發起進攻,迅速佔領了高升嶺、棺村嶺敵主要陣地。一縱隊長柯武東率部向敵沖鋒陷陣時,不幸陣亡。戰斗進行激烈時,黃公略和徐彥剛率領1、3縱隊,從上向下再次發起猛烈沖鋒,配合兄弟部隊,一舉殲滅敵戴斗垣旅3個團又4個營,俘敵1000余人,擊斃敵旅長戴斗垣。這是紅3軍和紅4軍,紅12軍會師后,在毛澤東、朱德指揮下取得的第一次大勝仗。

  不久,紅3軍第1、2、3縱隊,改為紅3軍第8師、9師,徐彥剛任第9師師長,朱良才任政委。

  同年11月,紅3軍集結在黃陂、小布一帶,開展“肅反”(即打“AB團”)斗爭。開始,徐彥剛對“肅反”的態度還是積極的。隨著斗爭的深入,部隊中清出的“AB團”分子越來越多,使他心中逐漸產生懷疑。特別是有人告發27團團長李聚奎和副團長陳華堂也是“AB團”分子時,他感到非常吃驚。為了查清事實,他立即通知李、陳到師部接受審查。徐彥剛和這時碰巧來到9師的曾日三接連對李聚奎、陳華堂審問了兩天,他們的回答始終是一句話:“我們不曉得什麼叫‘AB團’,從來也沒有參加過‘AB團’。”

  第三天晚上,徐彥剛把手槍往桌上一拍,對李聚奎說,“你要是不老實交待問題,老子就拿這個東西對付你。”

  李聚奎答道:“我沒有什麼問題好交待的,你不要用手槍來嚇唬我。你莫說用手槍,就是用機關槍也嚇我不倒。”

  次日早飯后,他趕到軍部,對軍長黃公略說:“有人告發李聚奎、陳華堂是‘AB團’分子,我看他們不像‘AB團’分子。”

  黃公略笑著問:“那你打算把他們怎麼辦?”

  徐彥剛回答:“放他們回去。”

  黃公略說“放走‘AB團’分子,可是個殺頭之罪啊!你敢擔這個風險嗎?”

  徐彥剛回答說:“我相信他們不是‘AB團’分子,不能叫他們受冤屈啊!”

  黃公略嚴肅地說:“對!我們共產黨人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能叫革命同志做冤屈鬼!”

  徐彥剛得到黃公略的支持,躍馬揚鞭奔回駐地。還沒進師部的門,他就大聲地喊:“李聚奎、陳華堂出來。”

  李、陳剛走到門口,徐彥剛一把拉住他倆的手說:“你們受委屈了。這回我可是真放你們回去。”說著,他拿出毛巾撣掉他倆身上的灰塵,將他們拉進自己住房,叫炊事員備了一桌豐盛的飯菜,三人一同進餐。飯后,徐彥剛把自己騎的馬交給李聚奎騎,一直送他們到村外。從此,徐彥剛堅持實事求是作風的事跡,像長了翅膀一樣飛快地傳開了。

  日后,李聚奎在回憶這段往事時,仍十分敬佩地說:“徐彥剛師長是位好領導,是全軍實事求是的楷模,也是一位文武雙全的紅軍將領。”

  (四)

  1930年冬,蔣介石調集10萬兵力,對中央蘇區發動第一次軍事“圍剿”。紅軍遵照毛澤東提出的“誘敵深入赤色區域待其疲憊而殲滅之”的作戰方針御敵。12月29日,敵18師師長張輝瓚率兩個旅及師部向龍岡前進。中央軍委決定紅軍主力利用夜間向西開進,在運動中殲滅該師主力。紅1方面軍總部命令紅3軍擔任正面攻擊龍岡之敵的任務。紅3軍決定,9師師長徐彥剛和政委朱良才率領部隊在右側打迂回,7師在左側打迂回,8師攻打正面之敵。

  30日拂曉,“霧滿龍崗千障暗”。毛澤東,朱德等總部首長登上小別山親臨指揮。當張輝瓚率部由龍岡向君埠方向進犯,進到小別山附近時,遭到紅3軍的迎頭痛擊。下午4時,紅軍發起總攻,激戰至當日晚,全殲敵9000人,活捉張輝瓚。

  敵18師主力被殲后,公秉藩的28師迅速逃回東固,18師留守東固的一個旅逃回富田,譚道源的50師慌忙向東韶逃跑。紅軍得此情報,於1931年1月2日晚,分兵三路追殲敵50師。1月3日,紅3軍由西南向東韶以東迂回,配合兄弟部隊對敵發起猛烈攻擊,殲敵過半。其他各路敵軍因害怕被紅軍殲滅,紛紛東逃或北撤。至此,紅軍五天內連打兩個勝仗,殲敵一個半師,勝利地粉碎了敵人第一次軍事“圍剿”。

  第一次反“圍剿”結束后,徐彥剛召開師、團級干部會議,總結戰斗經驗。他肯定了紅軍指戰員作戰英勇,也指出部隊游擊習氣較重,不大懂得軍事戰術原則,不大會利用地形、地物掩護自己,遂提議舉辦教導隊,訓練班、排、連干部。這一建議經軍部批准后,徐彥剛親自抓教導隊的工作,委派師偵察科科長耿飆任教導隊隊長,並制定訓練計劃,每期三個月,以一個月進行軍事政治教育,一個月搞軍事訓練,一個月野外演習。

  訓練演習中他身先士卒,跟干部戰士一道摸爬滾打,對大家鼓舞很大,通過師教導隊的訓練,提高了部隊的戰斗力。在爾后幾次反“圍剿”戰斗中,証明紅9師是支能打硬仗的隊伍。

  1931年3月,蔣介石開始向中央蘇區發動第二次軍事“圍剿”。5月15日,敵28師和47師出富田經中洞、九寸嶺向東固進犯。紅軍奉命圍殲該敵,徐彥剛率領紅9師在軍長黃公略的指揮下,擔任中路攻擊任務。5月16日,紅9師配合兄弟部隊,如“飛將軍自重霄入”,包圍了敵公秉藩師部。經過一晝夜激戰,一舉搗毀了敵人的指揮機關。這次戰斗,全殲敵28師和47師一個旅的大部,敵師長公秉藩被俘后化裝潛逃。接著,紅軍15天橫掃700裡,連打五個勝仗,勝利地結束了第二次反“圍剿”戰役。在第三次反“圍剿”斗爭中,徐彥剛指揮紅9師參加了紅3軍組織的歷次戰斗,屢立戰功。同年9月,黃公略不幸壯烈犧牲,周子昆接任紅3軍軍長。周調走后,由徐彥剛接任紅3軍軍長。

  1932年8月初,紅1方面軍在興國進行整編。紅3軍重歸1軍團建制,徐彥剛仍任軍長,朱瑞任政委。8月15日,徐彥剛和朱瑞奉命率領紅3軍參加攻打樂安縣城戰斗,16日清晨,紅軍發起總攻。紅3軍攻打縣城東門,敵人居高臨下,憑險固守,激戰數小時未克。17日拂曉,紅軍再次發起強攻,守敵在飛機的支援下企圖突圍。徐彥剛在前沿陣地觀察敵情,鼓舞士氣,指揮戰斗,並組織攻城突擊隊逼進敵人。當突擊隊向敵勇猛沖擊時,徐彥剛身先士卒,比警衛員跑得還快。他的英勇行動鼓舞了全軍指戰員奮勇拚殺,經過自刃格斗,終於突破了敵人的防線,攻入樂安城。此役在紅4軍的配合下,守敵全軍覆滅,俘虜敵旅、團長以下官兵3000多人。

  樂安攻克后,徐彥剛和朱瑞率領紅3軍又馬不停蹄,向宜黃挺進、攻打宜黃時,紅3軍擔任強攻北門的任務。3月20日拂曉,宜黃戰斗打響,白天未奏效。當夜,徐彥剛指揮紅3軍指戰員從西北門攻進城內,在兄弟部隊配合下,守敵大部被殲,一部分從東北門潰逃。紅3軍奉命乘勝追擊,在龍骨渡又重創逃敵,俘敵1700余人。這次戰斗中。由於徐彥剛指揮有方,紅3軍僅犧牲6人,傷14人。

  爾后,徐彥剛奉命率領紅3軍向閩贛邊界發展,在黎川、建寧、泰寧等地開辟新的革命根據地。

  (五)

  1933年1月,紅l軍團在黎川三都進行整編,決定撤銷軍的番號,軍團直轄第7、第9、第10、第11共四個師。中革軍委命令徐彥剛調任紅1軍團參謀長。整編尚未完成,徐彥剛和1軍團首長便指揮了金溪縣滸灣戰斗。戰前,他冒充敵人軍官搭上電話線與敵人通話,得知撫州、滸灣之敵有向我金溪、黃獅渡進攻的部署,隨即向軍團和方面軍指揮部作了匯報。根據方面軍的命令,1月8日徐彥剛率領紅3軍配合紅3軍團擊潰了向琅琚、左坊進攻的敵周至柔部6個團的兵力,殲滅一部,殘敵向撫州潰逃。

  二、三月間,蔣介石調集50萬兵力,向中央蘇區發動第四次軍事“圍剿”。中革軍委命令紅5軍團和紅22軍組成右翼隊,紅1、紅3軍團和紅2軍組成左翼隊,埋伏在樂安到宜黃路上的登仙橋、黃陂圩、大龍坪一帶的兩側山上,隱蔽待敵。徐彥剛奉命和軍團保衛局局長羅瑞卿,率領紅7、紅9兩個師和一個炮兵連,於2月27日開至大龍坪以南和蛟湖附近隱蔽埋伏。當敵第52師進入我蛟湖伏擊陣地時,紅7師與敵前衛旅首先接火,一開始就俘虜了敵軍一個連長。供稱,敵52師師部和兩個旅在大龍坪,徐彥剛、羅瑞卿當即向紅9師師長李聚奎面授任務,命令9師直插大龍坪,襲擊敵師部,爭取活捉敵師長。紅9師以奔襲的動作向大龍坪包抄猛襲,攻擊不到三小時,便在兄弟部隊的配合下,打了一個漂亮的殲滅戰。這次有名的黃陂山地大兵團伏擊戰,紅軍活捉敵52師師長李明(因重傷被俘后斃命)以下官兵3000余人。在戰斗最激烈時,軍團政委聶榮臻也帶著身邊的特務連沖向陣地。正在前沿指揮部隊的徐彥剛遠遠看見,大聲向聶榮臻喊道:你不能來,你不能來!這種戰斗情誼,使在場的干部、戰士十分感動。

  此后,徐彥剛又指揮部隊參加了登仙橋、草台岡戰斗。草台岡南面有一個制高點叫黃柏嶺,山坡陡峭,易守難攻,是奪取草台岡的大障礙。3月21日上午,紅10師、紅11師曾多次向黃柏嶺發起猛攻,均因敵人憑險頑抗,未能得手。中午時分,軍團首長命令徐彥剛率紅9師從中央突破以策應左右部隊之攻擊。徐彥剛率部與敵激戰兩小時,將五面之敵完全沖垮。接著又指揮紅7、紅9兩師會攻黃柏嶺上的殘敵,因系仰攻,紅軍傷亡較大,徐彥剛果斷決定改變打法,以一部攻正面,再分兵從兩側擊。當左右兩翼的紅軍攻上去后,他奮不顧身地率領戰士們從正面向敵人發起猛攻。終將敵11師和59師殘敵大部殲滅。

  6月,紅軍在藤田整編,徐彥剛調任紅1軍團第2師師長。這個當過軍長的人毫不計較,欣然赴任,真正做到能上能下,黨性過人。

  (六)

  1933年10月,中共蘇區中央局為了加強湘鄂贛蘇區的領導,組織以陳壽昌、徐彥剛為首的工作團,共40多名干部,穿過敵人封鎖線,輾轉一個多月,於1934年1月初到達中共湘鄂贛省委所在地江西省萬贛縣小源(今仙源)。陳壽昌任中共湘鄂贛省委書記兼省軍區政委,徐彥剛任湘鄂贛省軍區司令員。這時敵人正瘋狂地對湘鄂贛蘇區進行第五次軍事“圍剿”,蘇區局勢嚴重惡化。

  1月底,小源被敵佔領。湘鄂贛省級機關和紅16師向修(水)銅(鼓)宜(豐)奉 (新)邊轉移。5月,紅16師在修水劃坪同敵激戰,師長高詠生不幸犧牲。部隊到達鄂東南后進行整編,徐彥剛兼任紅16師師長,陳壽昌兼任師政治委員。六、七月間,部隊繼續轉移。陳壽昌和徐彥剛率領紅16師在修銅宜奉邊區龍門山,遇到敵主力第50師的猛烈進攻。由於敵眾我寡,加上指揮上的失誤,紅軍部隊損失很大,僅剩下約一營人。省委稱這一事件為“六、七月事變”。

  “六、七月事變”后,中共湘鄂贛省委、省蘇維埃政府和省軍區在平江縣黃金洞召開緊急會議,總結經驗教訓。會上,徐彥剛本著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精神,既批評了省委在轉移途中存在的問題和缺點,又誠懇地檢討了自己在軍事指揮上與敵人“拚消耗”、“打硬仗”的錯誤,承擔了責任,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襟懷坦白,毫無自私之心的高貴品質。他鼓勵大家說:“‘失敗是成功之母’。跌倒了,爬起來再前進!隻要我們認真總結經驗,吸取失敗的教訓,就一定能挽回危局,轉敗為勝。”他還用吳越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等許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史實說服大家,增強大家的勝利信心。這次會議以后,省委抽調了大批干部到各地開展擴紅運動,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於11月在通山縣冷水坪正式恢復紅16師,部隊擴大到1000多人,徐彥剛仍兼師長。這時,陳壽昌、徐彥剛從國民黨的報紙上,了解到中央紅軍已由湖南西進。為配合中央紅軍的行動,紅16師計劃由崇陽、蒲圻到臨湘、岳陽、平江一帶活動,向西南發展。轉戰途中,在崇陽、通城之間的老胡洞,遇敵33師兩個團,激戰中陳壽昌中彈負傷后犧牲,徐彥剛也負了重傷,遂返回平江黃金洞治療。

  1935年初,又有2000多名青壯年參加紅16師,使紅16師獲得了更大的發展。部隊在徐彥剛的指揮下,首戰崇陽大源橋,用馬刀殺出了軍威,全殲敵第50師300團兩個半營,擊潰四個營,大大鼓舞了士氣。接著,紅16師兩戰崇陽的高枧。戰前,徐彥剛在動員會上說:“我們紅16師重振旗鼓,高枧這一仗必須打勝!因為第一仗打勝,就是第二、第三仗取勝的基礎。”會后,他派偵察連進行了周密的偵察,作了充分的戰斗准備,使兩戰高枧都打得很漂亮,全殲敵105師一個營又一個連,俘敵400多人。

  4月間,當紅16師進入黃龍山、幕阜山一帶活動時,敵19師陳鐵俠旅兩個團跟蹤而來,揚言要“活捉徐彥剛,消滅16師”,反動氣焰十分囂張。紅16師在徐彥剛的指揮下,連戰皆捷,士氣正旺,決定在平江虹橋迎擊敵人。為了打好這一仗,徐彥剛制定了“拖疲敵人,伺機殲敵”的作戰方案,並進行周密的布置和戰斗動員,他說:“打垮敵人不是紅軍真本事,全部殲滅敵人才算真本事。”

  當敵人進入伏擊陣地時,他一聲令下,46團和48團從兩側橫殺過去,敵招架不住,紛紛向后潰逃。此時,紅軍40余挺輕重機槍集中火力,向潰逃的敵人猛烈掃射﹔48團2營又殺了個回馬槍。紅軍前后夾擊,敵人死傷狼藉。虹橋戰斗,共殲敵一個團,俘敵500余人,是三坪游擊戰爭中取得的最大的一次勝仗。

  虹橋戰斗結束的第二天,徐彥剛召集全師連以上干部開會,總結經驗。他說:“敵人宣傳說我們的主力紅軍被他們消滅了,湘鄂贛邊區的紅軍被他們消滅了,而這一仗的勝利把國民黨反動派的鬼話揭穿了。我們是打不垮的,我們要越戰越強。”

  會后,紅16師向三都挺進。此時,不僅恢復了虹橋、木瓜一帶的蘇區政權,而且詠生縣大部分蘇區也收復了。6月,紅16師發展到5000余人,地方游擊隊也有很大發展。這是湘鄂贛邊區三年游擊戰爭時期比較興旺的階段。

  (七)

  6月下旬,蔣介石調動進攻中央蘇區的湯恩伯、樊崧甫等主力部隊,會同何鍵的西路軍以及湖南、湖北、江西三省保安團,共60多個團的兵力,瘋狂“圍剿”湘鄂贛蘇區。

  面臨著10多萬敵軍壓境的險惡形勢,湘鄂贛省委在平江長慶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突圍,以保存有生力量。徐彥剛在會上就突圍問題作了具體分析,他說,敵人雖然兵力多,碉堡多,但戰線過長、兵力分散﹔我軍雖然兵力少,裝備也差,但集中,士氣高,加之群眾基礎好,完全可以利用敵人的薄弱環節突圍出去。但是,由於准備的時間拖久,貽誤了戰機,突圍受挫。部隊突圍到陽新縣時,在行動方向問題上又發生了分歧。有人主張撤出湘鄂贛蘇區,徐彥剛不同意。他說,紅16師是湘鄂贛蘇區的命根子,不能離開養育他們的蘇區人民,聽任敵人對蘇區人民進行肆意屠殺﹔紅16師應當在湘鄂贛蘇區堅持斗爭,保衛革命果實,保衛蘇區人民,去爭取革命最后勝利。他主張紅16師從陽新到黃顙口沿長江而下,經瑞昌到靖安、奉新一帶發展和開辟新的根據地。這個主張得到了多數同志的支持,當即決定徐彥剛率領紅16師46團為前鋒,掩護部隊沖出敵人的包圍。他率部乘船在瑞昌縣碼頭鎮上岸時,遭敵襲擊,部隊受到損失。后轉戰到永修、靖安一帶山區堅持斗爭。

  8月,國民黨軍第98師夏楚中部向紅軍發動進攻。徐彥剛率部在永修、靖安交界的雲居山、牽牛嶺、猴子岩與敵周旋,終因敵眾我寡,被敵包圍,部隊傷亡嚴重。在戰斗中,徐彥剛身負重傷。他把部隊交給團政委明安樓,並囑托說:“這是革命的本錢,你要把這支部隊帶回黃金洞,交給黨,交給湘鄂贛人民,堅持下去。隻要我活著,就一定在這一帶堅持斗爭,你們以后來找我。”

  部隊轉移后,他帶著警衛員和衛生員,隱蔽在雲居山養傷。當時,敵人天天搜山,環境非常險惡,生活十分艱苦,但絲毫沒有動搖徐彥剛對革命必勝的信心。他一邊養傷,一邊堅持斗爭。1935年9月,徐彥剛不幸被歹徒殺害,壯烈犧牲,年僅28歲。

  1937年朱德沉痛地寫道:“彥剛同志的犧牲不僅為本黨一大損失,亦為中國革命之重大損失,但精神不死,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光榮一頁矣。”周恩來1939年冬在蘇聯莫斯科會見秦化龍時說:“徐彥剛是個好同志,是我軍一個精明能干的高級指揮員,他犧牲太早了,你們應該寫些文章紀念他!”1982年聶榮臻在一封信中對他作了高度評價:“徐彥剛是位好同志,一貫作戰勇敢,工作積極,功勛卓著。”

(責編:唐璐、張鑫)

推薦閱讀

光輝一生

全黨楷模

周恩來紀念場館

國內紀念地 海外紀念地巴黎戈德弗魯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來路 巴黎花神咖啡館 朝鮮咸興周恩來銅像 德國柏林聯邦大道 日本嵐山詩碑 亞非會議紀念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