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人民網首頁|頻道首頁|網站地圖
領袖人物紀念館>>周恩來紀念網

周恩來曾談雲岡石窟:一定要想辦法保護下來

2018年08月24日15:44    來源:山西日報

周恩來總理陪同法國總統喬治·蓬皮杜視察雲岡石窟

1973年9月15日,周恩來總理抱病陪同正在進行國事訪問的法國總統蓬皮杜來到山西省大同市參觀雲岡石窟時,面對24個國家和地區的約180多名中外記者大聲宣布: “雲 岡石窟藝術我們一定要想辦法保護下來。”

按照周周恩來總理督促的“三年保護工程”具體方案,從1974年開始,國家投入 巨資對雲岡洞窟進行大規模的搶救性修復。

半個多世紀以來,雲岡石窟的保護工作得到黨和國家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雲岡石窟保護人員付出了艱辛的勞動,經 歷了三個時期的大規模維修保護,遭受嚴重風化的石刻雕像終於得到了妥善的保護。

雲岡石窟開鑿於公元5世紀的北魏王朝,距今已有1600年的歷史。隨著歲月的流逝,砂岩老化、風霜雨雪和兵火戰爭等因素不斷摧殘著這座珍貴的文化遺產。半個多世紀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雲岡石窟保護人員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從最初的搶救洞窟崩塌到文物環境整治,從石窟的水患治理到預警監測體系建設,從修復經驗的積累到保護規劃的實施,一步步取得了顯著的保護成果。

一、搶救性加固保護

1955年雲岡石窟成立了專門的保護管理機構,面對石窟長期荒廢的狀況,老一代文物保護工作者克服困難,先后清理了洞窟內積土,平整了窟前地面,翻修了窟前木構建筑,進而整修了窟區圍牆,使雲岡石窟初步具備了旅游開放條件。

洞窟崩塌與石雕風化是危害雲岡石窟的主要問題。1961年開展的雲岡石窟第1、2窟試驗工程,應用化學材料灌漿粘結、錨杆牽拉及傳統加固技術的方法,為石窟保護開辟了一條新路,並在1964年推廣應用於第21窟以西洞窟的維修中。期間,國務院公布雲岡石窟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批准劃定了石窟保護范圍。

1974∼1976年,根據周恩來總理 “三年修好”雲岡石窟的指示,在國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維修加固了第5∼20窟,挽救了一大批瀕臨崩塌的洞窟及雕刻,基本上解決了洞窟的穩定性問題。這次工程中採用的圍岩裂隙灌漿加固技術,榮獲我國首屆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嘉獎。

二、防風化治理

雲岡石窟的穩定性問題基本解決之后,石窟的風化問題日益凸顯,其主要影響因素是水和環境污染。從1992年起拉開了 “雲岡石窟風化治理工程”的序幕。五年中,先后完成了窟前考古發掘,降低、硬化窟前地面,增設安全監控線路,崖頂修建保護性圍牆等工作﹔制定了 《雲岡石窟規劃》,公布了 《大同市雲岡石窟保護管理條例》。

1998年,109國道雲岡段改線工程開始實施,使得運煤車輛繞行雲岡數裡之外的山后,同時將原有公路開辟為雲岡旅游專線,極大地減少了煤塵對雲岡石雕的污染。1999年,雲岡石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進入實質性階段,大同市委、市政府投入專項資金2500多萬元,對石窟前廣場部分建筑物進行拆除,空地進行綠化、美化,使窟前環境得到較大的改善,確保了申遺成功,進一步提高雲岡石窟在國內外的知名度。

水是雲岡石窟產生多種病害的重要原因,雨水不僅直接沖刷石窟崖壁,還會沿著山體裂縫滲入洞窟風化佛像,同時個別窟內的積水通過毛細作用上升侵蝕窟壁根部雕刻。2002年1月 “雲岡石窟防水保護工程”啟動,2005年7月 “雲岡石窟山頂防水工程方案設計”獲得相關專家肯定,同時建議深化完善設計方案和提前進行考古發掘。

三、編制總體保護規劃和進行西部洞窟防水實驗工程

隨著申遺成功和對遺產地環境與保護工程要求的提高,2007年初雲岡石窟委托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開始編制 《雲岡石窟保護總體規劃 (2008∼2025年)》,依據國家和地方法律法規、文物保護憲章和公約,對雲岡石窟的環境與管理區域、保護與利用、研究與展示等方面進行了科學、合理地統籌規劃,並於2011年獲得山西省政府批准。雲岡石窟的保護工作進入了依法有效保護的新階段。

2007年4月,在對雲岡西部窟群滲水情況進行調查時發現,共有13個洞窟或附洞滲水,滲漏情況以33窟最為嚴重。這些洞窟滲水已經嚴重危及洞窟石雕安全。通過近半年的精細施工,用實証的方法,動態施工的理念,通過重修西部洞窟頂部的排水渠道,解決了這些洞窟長期滲水風化石雕的難題,為今后的防水工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四、雲岡大景區建設

2007年雲岡石窟在申報國家5A級旅游景區時,先后完成了拓寬窟前青石地面,改造曇曜五窟廣場綠地,拆除第20窟前舊辦公區,新建了古道車轍遺跡和古河壩遺址展示設施等工作。

然而,雲岡石窟周邊煤礦林立,環境臟、亂、差現象還依然嚴峻。從2008年開始,大同市委、市政府為了兌現雲岡申遺時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承諾,全面啟動了石窟周邊環境綜合治理工程。首先進行了雲岡鎮及所轄雲岡村、麻村、校尉屯、竹林寺、張寺窯村的整體搬遷和安置工程,其次是雲岡峪綠化、十裡河治理、339省道雲岡段再度改線和旅游專線重建,第三是雲岡景區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在國家文物局、山西省委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僅用一年半的時間,雲岡石窟周邊環境整治工程基本竣工,核心景區面積擴大10倍,景區面貌煥然一新,雲岡石窟真正成為一個旅游環境優美、文化氣息濃厚、服務設施齊全的大型景區。

五、窟頂考古發掘工作

2008∼2012年,為配合雲岡石窟窟頂防滲水工程,雲岡石窟聯合考古隊對雲岡窟頂防滲水工程區域進行了考古勘探和發掘。發現兩處北魏至遼金的佛教寺院遺址和鑄造工場遺址,其中北魏佛教寺院遺址是我國現存最早、保存較完整的石窟寺遺跡,印証了 《水經注》中描繪雲岡石窟北魏時 “山堂水殿,煙寺相望”的雄宏氣象。被評為2011年度 “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目前,雲岡石窟研究院正在和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合作對山頂考古遺址進行保護性展示設計。

六、五華洞保護修復工程

“五華洞” (第9∼13窟及無名窟)是雲岡石窟雕飾最為華麗的洞窟,然而石窟岩體懸空、裂隙、壁畫脫落等問題,已嚴重威脅到文物本體及游客的安全。2012年5月 《山西大同五華洞岩體搶救性加固保護工程設計方案》獲國家文物局批復,同年6月開始施工,次年7月順利竣工,修整后取得了預期效果。2012年11月國家文物局批復通過了 《山西雲岡石窟五華洞壁畫及彩塑搶險保護方案》,2013年12月敦煌研究院和山西雲岡彩繪泥塑文物保護修復有限公司共同實施五華洞壁畫及彩塑搶險保護修復工程。目前已完成第9、10窟的壁畫彩塑修復工作。

七、窟檐修建工程

保護性窟檐修建工程是雲岡石窟防水工程的重要內容,其中五華洞屬於最急需進行遮風避雨的石窟。2011年3月,國家文物局批復了 《雲岡石窟五華洞保護性窟檐修建工程設計方案》,工程包括第9、10窟、第11∼13窟和無名窟三組保護性窟檐修建工程。窟檐建筑風格為北魏木構樣式,山西古建筑保護工程公司承接窟檐修建。2012年6月27日開始施工,2014年年底完成主體工程。建成后的窟檐將極大緩解目前五華洞受雨水沖蝕而風化嚴重的現狀,也為雲岡石窟又添了一處雄偉的建筑景觀。

八、監測預警體系建設

監測是對遺產地進行科學保護管理的前提和基礎。雲岡石窟的環境監測從最初的每日定時人工記錄洞窟內外溫濕度發展到建立半自動化氣象站和洞窟內放置半自動溫濕度監測設備階段。現在雲岡石窟不僅新建了一座自動化氣象站,而且在第5、9窟安置了全自動環境監測設備對窟內的溫濕度、地溫和風速進行了全面監測。同時,雲岡空氣質量指標 SO2、NOx、PM10、CO2等污染物也進行了實時監測。2012年9月 《雲岡石窟動態信息及監測預警系統方案設計》上報國家局,不久雲岡石窟將會實施更加全面、科學的監測管理。

九、保護技術創新

2010年11月由雲岡石窟研究院承擔的 《雲岡石窟凝結水監測研究》項目,獲得了國家文物局頒發的 “2009年度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創新獎二等獎”,其中岩石表面凝結水水量測量裝置為世界首創。2012年10月以雲岡石窟為主要研究對象的 “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 “石質文物保護關鍵技術研究”項目驗收通過。針對雲岡石窟等不可移動石質文物保護存在的關鍵技術問題,通過多學科聯合攻關,應用多種現代科技手段,開展了無損及微損探測技術應用、石窟水分來源綜合探查及評估、岩體穩定性評估、危岩體加固治理技術、防風化加固材料及工藝、表面污染物清洗等方面的技術研究,為今后雲岡石窟防風化治理工作的開展提供技術支持。

十、創建國家級石質文物保護基地

六十年來,在國內外文物保護專家支持和參與下,我院多次出色地完成雲岡及國內其它石窟的保護維修工程。然而,石窟保護工作還有許多關鍵技術問題急需去解決。為此,雲岡石窟在原有保護修復中心的基礎上,又先后成立了雲岡數字中心和彩塑壁畫修復中心。數字中心目前已對雲岡石窟所有資料進行數字化轉換,同時積極推動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在石窟考古研究、洞窟保護維修和文物展示等領域的應用。彩塑壁畫保護修復中心的建立,結束了山西省沒有彩塑、壁畫保護專業隊伍的歷史。它們有效地支撐了雲岡石窟日常保護維修和重點工程。近年來我們還承擔或參與國家級課題9項,省部級課題十幾項,其研究成果多次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獎勵。目前,雲岡石窟研究院正在積極申報國家文物局石質文物保護重點科研基地,力爭為全國的文物保護事業做出應有貢獻。(雲岡石窟研究院 任建光 閻宏彬)

(責編:唐璐、張鑫)

推薦閱讀

光輝一生

全黨楷模

周恩來紀念場館

國內紀念地 海外紀念地巴黎戈德弗魯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來路 巴黎花神咖啡館 朝鮮咸興周恩來銅像 德國柏林聯邦大道 日本嵐山詩碑 亞非會議紀念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