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人民網首頁|頻道首頁|網站地圖
領袖人物紀念館>>周恩來紀念網

周恩來在南開學校為校刊撰寫評論新聞報道

2018年08月22日15:1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編者按:周恩來一生至情至性、至高至聖、大智大勇、鞠躬盡瘁。他出身名門,卻是苦難童年﹔從小立志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求索救國救民真理﹔拒絕蔣介石委任要職,發動組織指揮上海工人運動和南昌起義,實施戰略大轉移,力主毛澤東進黨中央領導核心﹔處置西安事變“逼蔣抗日”,赴國統區與蔣介石斗智斗勇,艱難推進民主進程﹔開國前夜,秉筆起草《共同綱領》,籌備開國大典,組建政務院,運籌抗美援朝,編制“一五”計劃﹔代表新中國走上國際舞台,打開外交局面,實現中法、中日、中美建交﹔“文革”中苦撐危局,殫精竭慮保護干部,千方百計維持經濟運轉,果斷處置林彪事件﹔病魔纏身的晚年歲月,同江青一伙較量,把鄧小平重新推上前台——這些歷史的內情或迷局,生動再現了一代偉人的真情與風採。以下為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魅力周恩來》節選。

南開最好的學生

1914年3月14日下午,敬業樂群會成立大會在南開學校大禮堂舉行。大會先由張瑞峰致開幕詞,指出社團意取“敬重學業,聯絡感情”,宗旨為“以智育為主體,而歸宿於道德,聯絡同學之感情”,“辨難析疑,軼出於課程之外,研究各種學識”,“補教科之不及”。繼而,請張伯苓校長發表演說。校長的話不外是講處世立身之道,由樂群、合群而愛國,層層遞進。接著,宣布了經選舉產生的負責人員名單,張瑞峰為會長,常策歐為副會長,周恩來為智育部長。最后,學校新劇社演出了新劇(即話劇)《五更寒》助興。

敬業樂群會設在校舍東南角的一間平房內,周恩來的課余時間,幾乎都用於會務,要找他,沒准總在敬業樂群會,他成了這個團體的實際主持者和中心人物 ,后來擔任副會長,到第三年才擔任會長。

敬業樂群會會員最初為20多人,后來逐漸發展到280多人,佔全校學生總數的三分之一。會員中不僅有低年級同學,也有許多高年級同學,甚至校外也有它的會員,一些老師也成了會友。校長張伯苓對敬業樂群會一開始就很支持,校方在經濟上也給予資助,為該會的活動開展提供了較好的條件。

在周恩來的主持下,智育部利用每星期一、三、四、五4天的課余時間開展各種活動。他曾帶頭一次就捐獻了《大同報》、《立國根本談》、《東方雜志》等16本書刊,發動會員捐獻書籍,辦起了敬業樂群會圖書館。經常邀請老師做專題報告和輔導,有時還邀請校外知名人士來會講演、座談,如吳玉章、黃炎培等就曾到校和會員座談。這些活動大大開闊了會員的眼界,增強了學習興趣,培養了愛好、特長,激發了大家奮起救國的革命熱情,確實起了“補教科之不及”的作用。

該會針對青少年的特點,經常開展各種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文娛活動。如在茶會上,大家歡聚一堂,講趣語,說笑謎,表演相聲、雙簧、幻術,或舞劍,猜燈謎以及開展棋類比賽等。據當年校刊報道,周恩來的趣語和幻術表演很受歡迎,常常引起大家捧腹大笑。

組織會員走向社會,接觸實際生活,是敬業樂群會的另一項重要工作。1915年10月,敬業樂群會由周恩來出面組織了會員參觀團到天津的水產學校、高等工業學校及幾所小學參觀,了解當時的教育情況。參觀后,他們就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教育救國”和“實業救國”的觀點展開討論。1916年5月,該會又組織了一次參觀活動。在周恩來的帶領下,同學們參觀了農業實驗場、工業試驗廠和農事講習所,接觸到了一些近代工業的先進設備和技術。這些活動使周恩來和其他同學了解到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感到收獲很大。

除擔任智育部長外,周恩來還負責經辦一切會務工作,同時主編《敬業》會刊。該刊內容豐富,文字清新,論理精辟,插圖優美,流行亦廣,影響很大。周恩來在該刊上曾以“飛飛”、“翔宇”、“恩來”署名發表了大量的時事、評論、小說、詩歌、譯作等。

1915年1月19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凱提出中日密約“二十一條”,袁世凱屈從於日本帝國主義的壓力竟於5月9日答復:“除第5條容后協商外,其余各條完全承認。”袁世凱賣國的消息一經傳出,遭到了全國各界人民的強烈反對。

反袁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在神州大地激蕩,南開校園頓時失去平靜。周恩來為了反對“二十一條”和后來袁世凱稱帝,鼓動同學把南開學校禮堂門楣上用袁世凱的號“慰廷”題的“慰廷堂”的橫匾摘下來砸掉。

6月6日,他在敬業樂群會上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憤怒聲討日本侵略者和袁世凱的賣國罪行,大聲疾呼:“要求廢除二十一條的賣國條約!”

當天下午,天津河北公園召開天津“救國儲金”募款的群眾大會。神州淪亡的危機感激起群情振奮,愛國縉紳、商界人士、學界名流,紛紛登台發表演說。當主持演說會的主席宣布“現在請南開學校周恩來君演說”后,年僅17歲的周恩來身穿洗得干干淨淨、已有些泛白的藍色舊長袍,從容鎮定地健步登上講台。他用炯炯有神的目光掃視了一下全場的聽眾,聲情並茂地開始了演講:“諸位,此次中日交涉,我政府不得已而承認,推其原因,我愛國人必曰:器械不精,軍務不良,有以致之。然非我經濟界之匱乏,亦必不致有此之大辱。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因財政上之不充足,遂不能自立兵工廠,造軍械等。械不精,雖有亟勇之軍人,亦斷不能立足於疆場。故此次之失敗,雖純粹名之曰經濟之失敗可也。設我國之財政非困難如是者,吾恐他人之哀的美敦書未必至,而我國民之熱血亦足可洗今日之羞也。”

“嘩——”仿佛平地卷起一陣風暴,掌聲打斷了周恩來的演說。他受此感染,興奮地環顧四周,掌聲甫停,他繼續演說:“夫因無財而受屈辱,則今后欲圖自強,舍謀經濟界上之活動外無他道也。欲謀經濟之發展,必先圖財政之充足,必先使基本金之有著,然后始可振興實業、立兵工廠、增進軍備、提倡教育。而籌此偌大之基本金,方法不外二道:一則借外債。但此種款,用處須有限制,不能任吾所欲為。況債台多筑一層,吾等人民則多一層擔負,而經濟界尤困難一步。吾知愛國之士,決不願借外債以度日,而為波蘭、埃及之屬也……”

這番演說把經濟發展之途徑、經濟與外交之關系、外人借債於我旨在實行殖民統治之實質一一道破,自然又贏得一片掌聲。他針對日本帝國主義脅迫袁世凱賣國政府接受所謂“二十一條”的奇恥大辱和袁世凱與英、法、日、德、俄5國銀行團簽訂《善后借款合同》的賣國勾當激憤地表示要奮起圖強,“湔雪”此恥。

演講完畢,周恩來揣著敬業樂群會會員籌集的儲金走向登記處。這些錢是微薄的,可他們已盡其所有,當他在登記簿簽上自己的名字時,他感到少有的欣慰……

“極目青郊外,煙霾布正濃。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蹤。”“櫻花紅陌上,柳葉綠池邊。燕子聲聲裡,相思又一年。”這是周恩來最早的詩歌作品,即1914年發表在《敬業》創刊號上的《春日偶成》(二首)。周恩來的詩,以深沉的目力和銳利的眼光,透過春意盎然的大自然景象和祖國美好河山的描述,揭示了祖國的危難,人民的痛苦,抒發了他熱愛祖國和人民,追求進步和光明的熱烈情感。

1915年8月,南開學校校刊更名為《校風》周刊,這是由學生自辦的校刊,每周出一期,公開發行。該刊有工作人員四五十人,分布在各年級各班,每年選一次,編輯部有6名編輯代表,周恩來是1916年和1917年的編輯代表。

1916年1月,周恩來擔任《校風》文苑部部長,3月起兼紀事類編輯,9月擔任紀事類主任和經理部總經理,主要負責財務收入、印刷、校對、廣告、發行等事務。他的工作既繁重又瑣碎,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有時他還要親自到印刷所去檢查印刷質量和保証每期准時出版。除此而外,他還親筆為該刊撰寫很多評論文章和新聞報道。他的文章題材范圍廣,論述方面多,從政治、經濟、文化到地理、風俗,從國際國內大事到球訊往來消息,他都有所評論、記述,這些作品寫得有條理,有內容,有判斷,並有引人入勝的風趣,同學們都爭相傳閱。

在學校裡,周恩來還先后擔任過演說會副會長、國文學會干事、江浙同學會會長、新劇團布景部副部長、暑假樂群會總干事和班中干事。

當時,天津各中等以上學校每年均聯合舉行一次校際辯論講演比賽,由各校派出3名代表參加。根據比賽的題目,各人盡力闡述發揮,互相辯駁,優者為勝。周恩來曾代表南開學校多次參加過這樣的比賽,他特別善於演講,長於雄辯,他的演說總是那麼激動人心,富於感染力,因而使南開學校連續兩次獲得全市中學校際講演比賽第一名。

周恩來杰出的演說能力是下過一番苦功的。他經常勤學苦練,從內容到聲調,從儀容到姿態,廣泛征求同學意見,有時在宿舍裡對著鏡子練。他還苦練即席講演的能力,不打稿,不准備,得到題目后立即發言,出口成章,機智敏捷。

那時,社會風氣沒有大開,男女不能同台演出。由於周恩來身材修長,體態勻稱,儀表英俊,風度瀟洒,同學們一致推舉他來扮演婦角。在學校新劇團裡,周恩來除負責布景外,還在《一元錢》等新劇中多次扮演女主角。周恩來辦什麼事都認真。為了演好戲,他常同擔任《一元錢》男主角的同學李福景一起揣摩劇情,說是要“生活於劇中”。《一元錢》的演出,曾在天津轟動一時,並在1915年暑假中到北京青年會公演,博得好評。

張蓬仙是周恩來在南開時的同學好友,兩人關系甚密。1915年11月,張蓬仙的父親給張蓬仙爭取到一個留日名額。張蓬仙退學回吉林時,周恩來贈詩3首。其一曰:“相逢萍水亦前緣,負笈津門豈偶然。捫虱傾談驚四座,持蟄下酒話當年。險夷不變應嘗膽,道義爭擔敢息肩。待得歸農功滿日,他年預卜買鄰錢。”其二曰:“東風催異客,南浦唱驪歌。轉眼人千裡,消魂夢一柯。星離成恨事,雲散奈愁何。欣喜前塵影,因緣文字多。”其三曰:“同儕爭疾走,居獨著先鞭。作嫁憐儂拙,急流讓爾賢。群鴉戀晚樹,孤雁入寥天。惟有交游舊,臨岐意悵然。”全詩似乎寫的是學友別離之情,然深蘊周恩來為國為民的沖天志向,一腔愛國熱情溢於言表。該組詩曾發表在1916年4月出版的《敬業》第4期上。

張蓬仙臨行前,周恩來又拿出一隻他家祖傳的細瓷硯台送給張蓬仙以作紀念。這隻硯台有52開紙大小,正面是九條龍,硯台的顏色是綠色,龍呈黃色,硯台的背面有 “大明萬歷年制”字樣。1921年,張蓬仙的二妹張世仙結婚時,張蓬仙將硯台作為陪嫁送給妹妹,張世仙一直珍藏到她去世。

1916年6月,北洋軍閥張勛在徐州成立北洋七省同盟,妄圖復辟封建帝制。南開學校國文教師張皞如獲此消息,異常憤慨,寫下《傷時事》一詩:“太平希望付煙雲,誤國人才何足雲。孤容天涯空涕淚,傷心最怕讀新聞。”憂憤之情,溢於言表,卻又難以自抑和排解,對時局流露了一種無可奈何的低沉情緒。

周恩來讀后感慨萬千,心中如搗,隨即和了一首《次皞如夫子〈傷時事〉原韻》:“茫茫大陸起風雲,舉國昏沉豈足雲。最是傷心秋已到,虫聲唧唧不堪聞。”

這年10月,周恩來以“飛飛”署名,將該詩發表在《敬業》第5期上。正是在這個月,周恩來發表了《中國現時之危機》的演說,其中對張勛等的復辟行徑,予以義正詞嚴的抨擊:“試問督軍何人?徐州何地?乃竟有十三省聯盟之事,自為盟主,干涉憲法,取消國會,改組內閣,排擠總長,甚而至有廢舊約法之議……此而不為違法,天下寧復有違法之事乎!而當局者猶日事敷衍姑息,借緩時機。夫以此種蠻橫之人,僅知固其勢,保其位,焉有所謂國家思想哉!”實際上,斗爭矛頭已不局限於張勛等北洋軍閥,而且,指向了北洋軍閥政府的最高統治者。

在南開學習的4年中,周恩來與老師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深得校長張伯苓的器重,每隔幾個星期,他總要在休息日到張校長家去長談。張校長每次總要留他吃飯,有時吃貼餅子,煮稀飯,煎小魚。把他當成自家人,張伯苓常對家人說:周恩來是南開最好的學生。

校董嚴修也很賞識周恩來的人品和才學,他曾稱譽周恩來“有宰相之才”。他的長子嚴智崇曾從北京寫信向父親提出:“周恩來之為人,男早已留心,私以為可以為六妹(嚴智安)議婚,但未曾向一人言之耳。”嚴智安是嚴修最小的女兒,當時在北京貝滿女中讀書。嚴修的家人想促成周恩來和嚴家六小姐的姻緣。對校董的厚愛,周恩來很感激,但婚姻大事絕非兒戲。他在一次散步時對好友張鴻誥說:“我是個窮學生,假如和嚴家結了親,我的前途一定會受嚴家支配,因此辭卻了。”

1917年6月26日晚,南開學校第10次畢業典禮隆重舉行。袁氏政府國務卿徐世昌、北京大學教授陳獨秀等社會名流應邀出席。

校長張伯苓致畢業典禮辭后,給畢業生頒發畢業文憑。周恩來接過畢業証書一看,上面寫道:“中學部學生周恩來,年19歲,浙江省紹(興)縣人,於中華民國六年六月業將功課肄習完畢,計得畢業分數八十九分七二。”

接著,頒發優秀學証書和獎品。當校方把“國文最佳獎”金質獎章頒發給周恩來時,場內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繼而,周恩來代表全體畢業生致答詞,答謝師長、來賓,致同學之殷殷祝賀,表達了保存南開榮譽於永久之願望。

那天,同學間相互贈言留念,周恩來在同學王朴山的本子上寫下:“浮舟滄海,立馬昆侖。”在《畢業同學錄》裡,對周恩來有這麼幾句評語:“君性溫和誠實,最富於感情,摯於友誼,凡朋友及公益事,無不盡力﹔君家貧,處境最艱,學費時不濟,而獨於萬苦千難中多才多藝,造成斯績。善演說,能文章,工行書。曾代表本班與全校辯論。於全校文試,奪得首席,習字比賽,復列其名,長於數學,往往於教授外自出新法,捷算賽速,兩列前茅。畢業成績仍屬最優。”

充實、豐富的中學時代結束了,周恩來在各個方面都得到了鍛煉和提高。周恩來回顧往事時,曾感慨地說,天津是我青年時代的故鄉,“我還是感謝南開中學給我的那些啟蒙的基本知識,它使我有可能尋求新的知識”。1951年2月24日,周恩來重返闊別多年的南開學校,滿懷喜悅之情走上禮堂講台,親切地對師生們說:“這是我的母校,沒有疑問,那時受的是資產階級的教育,但我也學了一些知識,鍛煉了辦事能力。以后我參加了革命,思想認識提高了,工作能力增強了,這是共產黨經常教育的結果,也是和我在火熱的斗爭中得到多年艱苦鍛煉分不開的。”

中學時代畫上了句號,周恩來的人生開始掀開新的一頁。

(責編:唐璐、張鑫)

推薦閱讀

光輝一生

全黨楷模

周恩來紀念場館

國內紀念地 海外紀念地巴黎戈德弗魯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來路 巴黎花神咖啡館 朝鮮咸興周恩來銅像 德國柏林聯邦大道 日本嵐山詩碑 亞非會議紀念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