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18日11:4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周恩來一生至情至性、至高至聖、大智大勇、鞠躬盡瘁。他出身名門,卻是苦難童年﹔從小立志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求索救國救民真理﹔拒絕蔣介石委任要職,發動組織指揮上海工人運動和南昌起義,實施戰略大轉移,力主毛澤東進黨中央領導核心﹔處置西安事變“逼蔣抗日”,赴國統區與蔣介石斗智斗勇,艱難推進民主進程﹔開國前夜,秉筆起草《共同綱領》,籌備開國大典,組建政務院,運籌抗美援朝,編制“一五”計劃﹔代表新中國走上國際舞台,打開外交局面,實現中法、中日、中美建交﹔“文革”中苦撐危局,殫精竭慮保護干部,千方百計維持經濟運轉,果斷處置林彪事件﹔病魔纏身的晚年歲月,同江青一伙較量,把鄧小平重新推上前台——這些歷史的內情或迷局,生動再現了一代偉人的真情與風採。以下內容為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魅力周恩來》節選。
家世淵源
1939年的春天來得特別早,3月桃李花已經盛開,紅的似火,白的如雪,把浙江紹興打扮得花枝招展。
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的周恩來受中共中央書記處委托,來到安徽涇縣雲嶺新四軍軍部處理新四軍中存在的問題后,赴浙江視察,同時回故鄉紹興探親。
3月28日傍晚,夕陽尚未落盡,西邊的天空上燃燒著橘紅色的晚霞。身著軍裝的周恩來帶著一位警衛員乘坐烏篷船到達紹興。在紹興的短短幾天裡,他的活動安排得滿滿的。當晚,出席專員公署召開的歡迎會。當歡迎的人稱他為“啟蒙導師”時,周恩來笑笑說:“啟蒙導師能有幾個?能做個戰士就滿不錯了。”
看到家鄉人的熱情與好客,周恩來十分激動,不由得憶及自己的身世。其實,周恩來僅祖籍是浙江紹興,而出生地則是江淮流域古文化的發源地江蘇淮安。
1898年3月5日(清光緒二十四年二月十三日)清晨,江蘇淮安府山陽縣(淮安縣前身)城內的駙馬巷中段的一所宅院裡,一個面目清秀的男嬰呱呱墜地。誰也沒有想到,他就是日后影響了中國乃至世界的偉人周恩來。
孔子曰:“名正言順。”的確,一個符合自身的佳名雅號,能給人積極向上的暗示引導,給人自信,助人成功。其實,姓名只是符號,是人們彼此相區別相聯系的一個記號。也許父母在為長子取名時的期望,預示了這個男嬰的未來。周恩來的父親周貽能(后改名劭綱,字懋臣)上過私塾,獲得過清代教育制度的最高學位“國學生”,官階曾是“主事銜”(正六品),當過文書即師父,算是個有學問的人。他給兒子取了個小名“大鸞”。
在周貽能看來,鸞是一種與鳳凰齊名的神鳥。《說文》雲:“鸞,亦神靈之精也,赤色五彩,雞形,鳴中五音。”《山海經》雲:“女床山有鳥,狀如翟而五彩文,名鸞,見則天下安寧。”引經據典,周貽能認定取這種神鳥為名十分好,象征著吉祥、幸福、天下太平安寧。
是呀,當年的炎黃子孫太渴望太平安寧了。1895年,清政府代表李鴻章與日本外相伊藤博文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中國的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1897年,德國緊隨其他帝國主義之后,佔領了中國的膠州灣﹔就在上個月,即1898年2月,英國迫使清政府聲明,不同意長江流域各省割讓或租借給他國,變“利益均沾”為“利益獨享”……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一步步加深,周貽能與所有中國民眾一樣盼望民族復興,天下太平。而大鸞降生時,正值中國被宰割得四分五裂,家境也日漸沒落。
曾有人言:天下英才數浙江,浙江英才數紹興。“客居”淮安的周家,發軔於浙江紹興。在出席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等團體召集的紀念魯迅(周樹人)逝世兩周年的大會上,周恩來在發表演講的開場白中曾說過:“我自己不是文學作家,然而卻參加了文藝協會,同時在血統上我也或許是魯迅先生的本家,因為都是出身浙江紹興城的周家。”
“蓮溪綿世澤,沂國振家聲。”這是紹興周家祖居“百歲堂”大門上的一副對聯,其中的“蓮溪”指的是周氏始祖,即宋朝大學者周敦頤,又名“濂溪”,為人清廉正直,襟懷淡泊,平生酷愛蓮花——他的名篇《愛蓮說》雖短,但字字珠璣,歷來為人傳誦,表達了不愛牡丹之富貴、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心志﹔而“沂國”則指紹興寶祐橋周氏祖周茂,“字元泊,元進士,官至左丞相,特進金紫光祿大夫,封‘沂國公’,贈太師”。
其實,“百歲堂”原為“錫養堂”,到了清康熙三十七年,周家10世祖周懋章壽91歲,妻王氏壽百歲,清巡撫於是授予“百歲壽母之門”匾額,漸漸簡稱“百歲堂”,並成了周宅的代稱。
1939年3月,周恩來回祖居浙江紹興到獅子山、涂山祭祖后隨周希農等族親來到坐落在紹興橋河沿永昌坊的百歲堂時,周希農捧出《周氏宗譜》讓他翻閱。周恩來看到自家的世系是樵水公之子雲門、雲門公之子懋臣時,非常高興,欣然提筆在家譜上補寫了淮安那邊的“恩”字輩的周氏后代。
據周氏宗譜考証,周恩來與魯迅確是同宗同族。饒有趣味的是,周恩來的寶祐橋周氏與周樹人的覆盆橋周氏同宗出於紹興“魚化橋周氏”,宗祠相同,皆系明代正德年間周逸齋的后人,也就是說距今400多年前為同宗。於是,“百歲堂”后生與“百草園”周樹人的周家都尊奉一個始祖周逸齋。當年,周恩來曾對親友說:“魯迅先生的骨頭是最硬的,我們周家人人學他不畏強暴的精神。”
這次,周恩來到紹興后,步行去火珠巷板橋3號拜望姑夫王子余,向相繼前來的親友一一問好,並出席了王宅為他所設的便宴。
應親友的要求,周恩來揮毫題寫了“勿忘鑒湖女俠之遺風,望為我越東女兒爭光”等13幅字分別送大家作為留念。周恩來這次紹興之行后,再也沒有機會到這裡走一走、看一看。
1952年的一天,魯迅的夫人許廣平到中南海西花廳周恩來家做客時,周恩來笑著對許廣平說:“廣平同志,排起輩分來,我應該叫你嬸母哩!”1969年4月上旬,在黨的九大期間,周恩來在北京飯店看望魯迅的小弟弟周建人時風趣地說:“建老,我已查過家譜,您是紹興周氏20世孫,我是紹興周氏21世孫,您是我的長輩,我要叫您叔叔哩!”
周恩來的祖父周起魁(字攀龍,又字雲門,號殿魁)一輩時,他們這一支就離開紹興,遷到了山陽(1914年改名為淮安)。那時候,紹興的社會裡除勞動者外,中上層中比較多的有兩種人:一種是封建知識分子,一種是商人。封建時代讀書人的出路一般是應科舉,紹興人卻大批地去當師爺,到全國各級衙門裡管文案。在縣衙門裡,刑名師爺管司法,錢糧師爺管財政稅收,他們在幕后替縣官出主意,縣官一般都要仰仗他們。因為師爺中紹興人特別多,人們常把他們稱為“紹興師爺”。商人的出路則是在各大城市開雜貨店兼賣紹興酒。這兩種人都是向外發展的。周起魁因為當師爺來到淮安,后來,代理了安東、阜寧、桃源等縣知縣,並做過海州直隸州知州。在周起魁當師爺的時候,同二哥周亥祥(字昂駿)合買下了建於清代咸豐年間的駙馬巷的這座宅院。它青磚灰瓦,古朴典雅,風格近似江南民居。從此,就定居在淮安。
周起魁有4個兒子,貽賡(字曼青)、貽能、貽奎(字煥臣)、貽淦(字簪臣)。按照封建大家庭的規矩,叔伯兄弟間的大排行,分別是老四、老七、老八和十一。周貽能考中秀才后即回原籍紹興,拜親戚為師學習師爺,雖學習多年卻未修成正果,雖曾是“主事銜”卻隻有官階而沒有任何相應職務。50多歲,周起魁就離開了人世,周貽能在經濟上每況愈下,出於生計,隻能去給人當幕僚、家庭塾師或者做做文書、收發之類,長年奔波在湖北、東北、北京等地。
大鸞是周起魁的長孫、周貽能的長子。長子、長孫出世,周家充滿了喜氣。在母親心中,更是充滿了慈愛。大鸞的生母姓萬,小名冬兒,因為排行十二,大家都習慣叫她萬十二姑。萬十二姑的父親萬青選原籍江西南昌,與大鸞的祖輩一樣也是師爺出身,以后在同屬淮安府的清河縣(1913年改名淮陰縣)做了9年知縣,就定居清河。萬十二姑讀過五六年家塾,小時候也曾跟隨父親出入官宦門第而見多識廣。她性格開朗,精明果斷,很有辦事能力,嫁到周家后更是賢惠能干,周家的許多大小事情都離不開她。
大鸞的出世,多少給周家這個沒落的封建家庭帶來了一線生機。當時,萬青選為他的這位外孫掐算過,說:“這孩子有出息,叫冬兒好好撫養他!”萬十二姑自然不會虧待自己的第一個孩子,總是盡心教導。
大鸞到半歲的時候,他最小的叔父周貽淦病危,膝下無子女。“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習俗。周貽淦想:如果就這麼死去不僅祖宗的祭壇上不能放自己的牌位,而且遺留下來的妻子也永遠被家族內外看不起。這時,一位信奉神明的親戚給周貽淦的妻子陳氏出了個主意:“假如把大鸞過繼給你們,就能沖喜消災,貽淦的病也會好起來的,你也可以免除無后之苦……”陳氏左思右想,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過繼之事與大鸞的父母商量后,周貽能起初很是為難。他需要長年在外面做事,掙點微薄的收入養家糊口,剛有這麼個兒子,就要送給別人,的確舍不得。但萬十二姑是個通情達理、顧全大局之人,她自從嫁到周家就目睹四弟貽淦被肺癆折磨的慘狀,更理解弟媳陳氏的苦衷。為了挽救小叔子的生命,也為弟媳今后的生活著想,萬十二姑忍痛將大鸞過繼給了周貽淦和陳氏。
陳氏的娘家在蘇北寶應,出身於一個比較貧寒的讀書人家,性格溫和,待人誠摯,仁慈禮讓,在詩文書畫上都有比較好的修養。大鸞過繼那年,陳氏才22歲。
然而,收繼子的喜悅並未給周貽淦的病帶來轉機,兩個月后即離世而去。一切禮儀都是必不可少的,大鸞像周貽淦的親生兒子,一無遺漏地履行了全部孝道。
由於年輕守寡,陳氏很少出門,終日守在家中與養子大鸞相依為命,把全部的感情、心血和學識都傾注在對大鸞的扶養和教育上。嗣母喪夫的悲痛心情得到了安慰,而大鸞也從小受到了良好的熏陶。
咿呀學語,扶床舉步,大鸞一天天成長。1歲時,他的大弟周恩溥出世。慢慢地,小哥倆常一起在宅院內轉悠。他們尤其喜歡到后院去,捉螞蚱,逮蛐蛐,看花兒吐艷,聽鳥兒啁啾……
不久,陳氏在當地給他請來一個乳母蔣江氏,3人一同生活。蔣江氏是一位20多歲的勞動婦女,丈夫是轎夫。乳母同樣慈愛、淳朴、寬厚,她哺養大鸞時,也把勞動人民勤儉朴實、行善積德的美德,潛移默化地傳給了大鸞。大鸞常跟著蔣媽媽在院子裡那塊小菜園裡種菜、鋤草、澆水、捉虫。一次,大鸞在花壇裡埋了一粒瓜子,天天澆水,盼它出苗,可就是不見苗長出來。他去問蔣媽媽,蔣媽媽說:“傻孩子,現在是冬天,要春天種才行呀?”春天,蔣媽媽帶著他在花壇裡種了幾棵南瓜,果然出苗了,后來結了幾個大南瓜,大鸞高興得不得了。
大鸞4歲時,嗣母就教他識字和背誦唐詩。這年生日那天,陳氏為大鸞買了一件生日禮物——一隻小柳斗,寄望孩子將來的學問能用柳斗裝。從此,這隻小柳斗就一直伴隨著周恩來,而今則被保存在他的故居內。
過了1903年新年,陳氏考慮送大鸞進私塾讀書。那時進私塾,一要拜孔夫子,二要拜師。開學那天,正是大鸞5歲生日。先生端詳了半天,問道:“學名起了沒有?”陳氏連忙說:“起了,叫恩來,恩德的恩,來去的來。孩子是‘恩’字輩的。”
“好名字!恩者,愛也﹔來者,未來也。《詩》雲:‘恩斯勤斯。’《論語》雲:‘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這位私塾先生搖頭晃腦地說。“學名不錯,既然這樣,我就給起個字吧。”先生略為沉吟,說:“我看就叫翔宇吧!這孩子長大一定成大器,像隻大鵬神鳥一樣,飛翔在天地之間。”
嗣母對周恩來的要求很嚴格,每天黎明時刻,就把他叫起來,親自在窗前教他讀背唐詩,給他講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緣》等。之后,他先后讀過《三字經》、《千字文》、《神童詩》以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詩經》等凝聚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書籍,雖然不能全讀懂,但對他的思維個性和藝術修養卻是最早的熏陶。后來,周恩來到南開學校上學時在所寫的《射舊憶舊》一文中,曾回憶他“幼時喜聞故事”,對嗣母講的故事具有“輒繞膝下不去,終日聽之不倦”的濃厚興趣。
淮安的歷史上出過不少著名人物,如漢三杰之一的韓信、南宋的抗金英雄梁紅玉、抗英名將關天培、漢賦創始人枚乘等都出生在這塊土地上。陳氏經常給周恩來講這些歷史名人故事,講者不倦,聽者不厭。有一次,周恩來在聽了關天培的故事后,就纏著陳氏要去看看關天培祠堂。在瞻仰關祠時,周恩來肅然起敬,仿佛看到關天培統率水師,身受十創而不退的英勇場面。他恭恭敬敬地對關天培的塑像鞠了一躬。
小孩有小孩的天地,有兒時的伙伴,也有淘氣的時候。周恩來常常和幾個小伙伴悄悄地把鎖在岸邊的小船上的鎖敲掉,劃船遠游,嚇得家長們敲起大鑼,滿街滿巷吆喝著尋找。一天中午,周恩來和幾個小伙伴偷偷地把船從文渠劃到河裡,陳氏一直在碼頭左盼右望,直到太陽落山,才看到周恩來他們劃船返回。陳氏急忙跑步相迎,差一點摔倒。周恩來一驚:這回可糟了,要挨懲罰!可是,陳氏沒有責怪半句,一把緊緊地摟住他,眼淚刷刷地往下淌。見此情景,周恩來也忍不住哭了……
40年后,周恩來還深情地說:“直到今天,我還得感謝母親(指養母)的啟發。沒有她的愛護,我不會走上好學的道路。”並說,“嗣母終日守在房中不出門,我的好靜的性格是從她身上承繼過來的。但我的生母是個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這一部分。”他還講,母教的過分仁慈和禮讓,對他的性格也是有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