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2月23日15:03 來源:北京日報
《北京日報》2010年11月8日刊載《師哲回憶抗美援朝二事之考辨》一文中,認為“周恩來是帶著‘不出兵’的意見去見斯大林的”。是這樣的嗎?
此文在引用1970年10月10日毛澤東、周恩來會見金日成,共同回憶這段曲折的決策過程的對話時,隻引用毛澤東講:“后頭不是總理去了嗎?是帶著不出兵的意見去的吧!”……卻刪去了周恩來說:“兩種意見,要他選擇。我們出兵就要他的空軍支援我們。”明明是“兩種意見”為何隻肯定是一種意見?而且周恩來在十年前就在中央工作會議上講過:“兩種意見:或者出兵或者不出兵,這是斯大林說的”。周去見斯大林前,毛澤東已電告斯大林,中國決定出兵援朝。周去時是帶著已決定出兵的意見,請斯大林兌現他已兩次承諾出動空軍掩護中國出國部隊。周見斯前,斯已決定收回承諾,先說要准備兩個月后再出動,當得知毛澤東回電,出兵決心不變,志願軍先行出國,望蘇空軍准備好后跟進,斯隻好擺出底盤說,准備好后也隻在中朝邊境內活動,不入朝支援中國志願軍。
《師哲回憶抗美援朝二事之考辨》中的推論,與實況有差距,如果是因未收集到足夠的資料,這應予諒解,不宜苛求,但考証歷史事件須盡可能收集一切可能收集到的內部和已經公開出版的文獻。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章中寫道“凡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故園照之象,務先博觀”。手頭已有了毛、周同金日成談話記錄,而刪節了后面周、毛的話,顯然是作者為了支持不出兵意見的認定。
毛澤東出兵的底線,早在1950年5月15日就決定了,即美軍過三八線北進,中國定然出兵。也並未說要蘇空軍出動掩護為前提條件。
金日成從莫斯科返國途中,1950年5月13日到北京,當天見毛澤東說斯大林講,由於國際形勢發生了變化,現在統一朝鮮是可能的。但這個問題的最后決定,必須取得中國同志的同意。
毛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需請蘇聯大使立即向斯大林核實一下。會談終止。
毛立即召見蘇大使羅申,請立即發急電給斯大林証實金的說法。
5月14日晚,羅申拿著斯大林來電見毛澤東,肯定了金日成講的內容是確實的,但必須由中國和朝鮮同志做最后的決定。如中國同志有不同意見,問題的解決必須推遲到重新討論之后。
斯大林的來電形軟實硬,似乎是征求中國意見,實際上是使毛澤東很難否定蘇朝兩方的決定。如中國不同意則推遲朝鮮統一的責任推給中國,顯示中國堅持先解放台灣是自私。最后決定是中、朝雙方,中國無否決權,再重新討論,蘇朝不會改變要統一朝鮮的決定,斯大林未把最后決定權給予中國。毛澤東隻好同意。
5月15日,毛同金會談時說,我們原來考慮是應當首先解放台灣 ,在此之后再解決朝鮮問題。既然統一朝鮮的問題已在莫斯科得到批准,我們也同意首先統一朝鮮。接著,毛說,要考慮日本軍隊參戰的可能,還有美國可能干預的問題。如有兩三萬日軍投入戰爭將不免戰爭過程延長,如美國軍隊參戰,中國將會派出軍隊支援朝鮮。我們打算在鴨綠江邊擺上3個軍,帝國主義不干涉,沒有妨礙,帝國主義如果干涉,不過三八線,我們也不管。如果過了三八線我們一定打過去。
金日成聽后感到不快,認為輕視了朝人民軍的力量,多此一舉,說我們有絕對把握毫無問題,出於外交禮儀,金對中國的好意表示了感謝。
從上述看,隻要美軍過三八線北上,毛澤東已向金日成承諾,中國定然出兵。北京 王亞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