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沒有線索,不妨到茶館裡去坐坐” 抗戰時期,《新華日報》採訪部主任陸詒時常會為新聞線索少而發愁。有一次,他專門到重慶曾家岩50號找周恩來同志訴苦說:“最近時局沉悶,新聞線索少。
為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李洪峰撰著的《周恩來:永遠的榜樣》一書。這是一部全面生動反映周恩來同志崇高精神、高尚品德和偉大風范的著作。
黨員領導干部家風問題,明確寫進《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意味不同尋常。這是從全面從嚴治黨實踐中得出的經驗教訓,是黨的制度建設一大創新,也是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切實之舉。
在紀念鄧穎超同志逝世15周年的日子裡,筆者閱讀《我的伯父周恩來》一書,其中鄧穎超在侄女周秉德面前訴說的一些“委屈”之事,讀來讓人感動,讓人流淚。 七媽(指鄧穎超)說:“今天我倒要說說我的委屈。
本文摘自《走近周恩來》,權延赤 著,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 總理是講過自己不是帥才,鄧大姐也這樣說,我們聽了不舒服﹔主席和小平再這樣講,我們曾感到委屈。現在回想起來,是傳統文化、傳統觀念影響我們的結果。
周恩來自12歲那年離開淮安去東北求學,然后投身民族解放與民族振興的偉大事業,直到78歲在北京去世,整整66個春秋一直沒有回過故鄉淮安。周恩來一生對故鄉情深意篤、魂牽夢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