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1946年9月,粟裕同志在“七戰七捷”后,返回淮安華中軍區司令部時的留影。 1948年7月9日的華北《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刊登了一條重大新聞,標題為:“華東人民解放軍豫東大捷/殲敵一個師一個旅/俘敵兵團長區壽年師長沈澄年,正圍殲整二十五師及第三快速縱隊”。
《黨史文苑》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周恩來與朱德、劉少奇、彭德懷、程潛被任命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會議還決定周恩來主持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屆中央軍委的日常工作。 毛澤東和中共中央設想:新中國成立后,大規模的戰爭時期已經基本結束,軍隊不需要再保留那麼多了﹔在內政和外交上有著豐富經驗的周恩來,也能將主要精力放在政府工作中,把工作重心轉移到重建家園上來。
周恩來為紅軍長征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其崇高精神和優良品質對廣大紅軍指戰員具有極大的感染和帶動作用。可以說,周恩來是長征精神的重要培育者,也是長征精神的不懈踐行者。
1957年8月1日,解放軍報刊登了著名畫家董辰生《八一起義》連環畫的部分作品,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以連環畫的方式表現南昌起義。鮮為人知的是,這本連環畫正式出版前,周恩來總理親筆修改了《八一起義》連環畫的腳本。
編者按:近日,《世紀》發表文章《戴笠遺檔中的“西安事變”前后》。戴笠(1897-1946),浙江江山人。
在二渡赤水之前,中央紅軍在川南組建了中共川南特委和中國工農紅軍川南游擊縱隊。這支游擊縱隊在川滇黔邊區20多個縣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英勇地完成了牽制敵人的任務,保証了中央紅軍順利長征北上,為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點擊進入>>>《讀·黨史》系列叢書第2輯《黃埔軍校》 編者按:為要擴大黨史宣傳、普及黨史知識,中共黨史出版社推出了《讀·黨史》系列叢書。《讀·黨史》系列共包括5輯內容。
(《福建黨史月刊》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在第二次國共合作期間,代表中共的周恩來與蔣介石進行過許多次談判。無論是蔣介石用老鄉、封官還是許願的方法拉攏,還是用“威權”進行壓制,周恩來總能應對自如,不為所動。
編者按: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的《周恩來答問錄》一書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這部答問錄,收錄了周恩來同志1936年至1971年期間接受中外記者採訪以及在記者招待會上的談話、答問、散發的聲明等文稿64篇,約30萬字﹔書中同時收錄83幅珍貴歷史圖片,圖文並茂。
早在土地革命時期,楊靖宇已經在豫南土地上開始其轟轟烈烈的革命生涯,並成為鄂豫皖蘇區及其紅軍的創始人之一。楊靖宇后來為何又去東北開展革命工作,又是如何投身白山黑水之間戰斗歲月的呢? 名震豫南的農民革命領袖 五四運動期間,正在河南省確山縣立高等小學讀書的楊靖宇就作為兩名學生代表和領隊人之一,積極參加和組織抵制日貨斗爭,堅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妄圖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從那時起就開始在師生和群眾中展露斗爭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