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岩春秋》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全民族抗戰爆發后,以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堅持黨中央提出的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最大限度的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文學藝術、新聞、教育、科技、衛生等多條戰線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統戰工作。南方局高度重視衛生戰線的統戰工作,不僅團結了大批中外醫學界人才,凝聚抗戰力量,還為戰時八路軍、新四軍傷員救護提供了人力、物力及技術支持,提高了抗日根據地人民群眾的醫療衛生水平,更為新中國衛生防疫事業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黨的文獻》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摘要] 周恩來與胡適都屬於中國20 世紀叱咤風雲的人物,但走的道路不同:一個是革命領袖,一個是“改良主義者”。縱觀二人的關系,五四時期是一個交合點,共同推動了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本文摘自《聆聽歷史細節》 王凡 著 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當代中國出版社已授權人民網讀書頻道連載,如需轉載請與出版社聯系) 讀書頻道轉載本文隻以信息傳播為目的,不代表認同其觀點和立場 舊政協會議上,周恩來發言要求釋放張學良 也是在那一年,趙先生深懷感慨地對我說:“抗戰八年是我記憶中最珍視的一段,這不僅是因為通過艱苦的抗爭,我們民族第一次取得了反對外來侵略的勝利,還在於那正是我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時光,正處在戀愛的年紀。” 在抗戰八年中,趙浩生既讀書,又從事抗日宣傳活動,流動於西南數省,他還因肺炎到西北治療休養,可以說足跡縱貫非淪陷區的南北。
知識分子問題關系到革命事業的成敗興衰,也是統一戰線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抗戰時期,周恩來審時度勢,以高超的領導藝術和高度負責的精神,通過中共駐港機構領導和影響香港文壇,樹立了一個文化統戰范例,在中國革命文化史和統一戰線史上寫下光輝一頁。
周恩來與傳承創新淮劇的著名演員筱文艷的鄉音情緣 “異鄉聽鄉音,倍感親又親。”出生於淮安的著名淮劇演員筱文艷與周恩來總理在北京相遇,一開口,鄉音顯得格外親。
1954年8月20日,周恩來在全國政協常委擴大會上作關於外交政策和台灣問題的報告 對台政策伴隨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發生重大改變 1956年,中共對台政策伴隨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發生重大改變。這年1月,毛澤東在第二次最高國務會議上指出:“凡是能夠團結的,願意站在我們隊伍裡的人都要團結起來”。
1937年10月,美國記者斯諾根據自己在紅軍蘇區的採訪手記,撰寫並出版了《紅星照耀中國》(譯名《西行漫記》)一書,首次向全世界全面報道了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經過。在書中,斯諾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為民族解放而艱苦奮斗和犧牲奉獻的崇高精神和偉大形象,瓦解了種種歪曲、丑化共產黨的謠言攻勢。
(《紅岩春秋》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1940年秋天,蔣介石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一時之間, 國民黨特務肆意橫行,為非作歹,氣焰囂張。當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重慶合川和北碚之間的古聖寺為難童創辦了一所育才學校,國民黨當局認為:育才學校是“紅色”學校,揚言要封閉。
抗日戰爭的勝利同我們黨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密不可分的。在抗日戰爭中,周恩來是我們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的杰出領導者和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