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之所以成為一個偉人,除了時代條件之外,最主要的是由於他有一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証唯物主義武裝起來的頭腦,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求同存異,這是周恩來之為周恩來的特色。下面擬就周恩來求同存異思想和實踐的一些主要之點,作一探討。
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在世時,十分關懷大慶油田和大慶人的成長,曾具體指導大慶油田建設事業,在最困難時期,特別是“文革”期間,他態度鮮明而堅定地保護了大慶和大慶的廣大干部。 周總理曾三次親蒞大慶參觀、視察指導。
周恩來的文藝思想是一座儲量極為豐厚的富礦。特別是他在60年代前期發表的一系列重要文藝論著,更有其重大的實踐價值和理論價值,可以說是他的整個文藝思想中理論建樹最為輝煌的一個時期。
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卓越的國務活動家周恩來同志,由於長期工作勞累,在“文化大革命”中又受到林彪、“四人幫”反革命集團的折磨摧殘,終於過早地離開了人世,離開了黨、人民和他的戰友和同志們。哲人雖逝,風范和業績永存。
(《中華魂》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周恩來一生歷盡滄桑,搏擊風浪,出生入死,經歷了無數艱難險阻,遇到過無數意外事件,每當這時,他首先沉著冷靜,處變不驚﹔其次科學分析事件發生的前因后果,也就是事件是由什麼人因什麼事而發生的,分清公眾中的敵、我、友﹔再其次果斷採取行動,用制止、回擊、解釋、疏導等方法,處理與事件相關的問題和人事﹔最后從中吸取經驗教訓,防患於未然。他這因人而異、因地制宜,靈活機動、巧妙科學而迅速的妥善應對處理,時時處處閃耀著他獨到果斷、富有創造性的智慧和卓越才能。
編者按:周恩來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杰出楷模。今年是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
周恩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之一,新中國也為他提供了在外交舞台上展示才華的機會。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70年代中期,在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中,在中國步入國際政治舞台的歷程中,周恩來一直是處於中心的人物。
中國民族問題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總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共產黨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民族問題的基本原理和中國民族問題的具體實際,創造性地提出了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理論、綱領、方針和政策,開辟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引導各民族人民走向解放和繁榮。
“文化大革命”是20世紀60年代中華大地上發生的一場以內亂為基本特征的“左”傾政治運動,為害頗深。面對突如其來的“革命”風暴,當年的周恩來深知必須做“弄潮兒”,既不能旁觀,又不可阻擋,隻有因勢利導,作韌性的努力,進行艱難曲折的抗爭。
(《世紀風採》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周恩來成人之美軼事 周恩來在日理萬機、百事繁忙之際,於瑣細的生活中會擠出時間為同志和朋友做一些成人之美的事,充分彰顯出革命隊伍中人與人之間濃濃的人情味。 一 周恩來最早撮合成的一對革命伉儷,是戰斗在上海灘的“假夫妻”---熊瑾玎和朱端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