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潮》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1973年10月14日,周恩來(左四)陪同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右四)參觀洛陽龍門石窟 反復看了魏碑拓片,最終因為沒有湊足500元錢而依依不舍地離去 1973年10月,正是秋高氣爽的季節,周恩來覺得自己的身體還不錯,於是陪同來訪的加拿大總理特魯多一行前往河南洛陽。這是周恩來的最后一次外出視察。
《黨史縱覽》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鮮花,是美好的象征,一代偉人周恩來平生愛花。 1991年10月,筆者為籌建淮安周恩來紀念館赴京,在北京西黃城南街拜訪從1949年始在周恩來身邊做了5年貼身衛士的韓福裕,問及周恩來是否愛花的事。
《世紀風採》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1965年7月5日,周恩來出訪巴基斯坦歸來,到新疆石河子看望內地支邊青年。他在意外遇上當年由淮安縣欽工鎮建華村到新疆支邊的青年李正蘭時,滿懷深情地說:“一個熱愛祖國的人是沒有不愛他的家鄉的!” 周恩來愛家鄉,也有原則地為故鄉做了許多具體的實事,只是因為歷史煙塵的湮沒,現在能知道的人已經很少,回憶他在建國前后為家鄉做的件件往事,可以見到偉人周恩來那顆關愛故鄉、關心家鄉父老的赤子之心,讀了足以讓人動情動容。
(《黨的文獻》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近來,久違的工間操又愈來愈多地引起人們的關注和參與。其實,早在1954年政務院第205次會議上,周恩來就提出:“健康的身體是建設和保衛祖國的一個重要條件”,“政務院可考慮發個通知,提倡早操和工間操,先在北京的中央各機關試行”。
《中華魂》刊發孟紅署名文章《周恩來:情到深處淚自彈》,其中提到周恩來是個爽朗愛笑的人。可是,當人民群眾遇到災苦的時候,作為總理的周恩來卻忍不住洒淚自責和歉疚。
《黨史文匯》刊發孟素署名文章《周恩來教育晚輩克己奉公》,其中提到,周恩來作為國家總理,一以貫之從黨、國家和人民利益出發,不僅一心為公、執政為民,嚴以律己、廉潔奉公,而且還把無限的關懷和濃厚的愛意融入對家屬親戚的嚴格要求之中。他在病重期間,侄女要求進京看望,卻被毫不留情地制止說:“不要來了,堅守崗位。
周恩來的對人民之愛,就是維護民族團結、關愛人民生存。周恩來是怎樣熱愛人民的呢? 周恩來早在青少年時期就注意到這個中華民族現今仍很關心的問題。
永懷路情思 3月5日,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瞻仰周恩來紀念館,看到了西廳的牆壁上,有一行蒼勁的大字“俯首甘為孺子牛”。我一下子明白了,這是魯迅先生的詩句。
周恩來是中國共產黨的杰出領導人,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總理,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周恩來人民群眾觀是中國化的人民群眾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共產黨人思想境界和干部形象的理論升華。
原標題:周恩來:“不要如浮雲一樣,過了就忘了” “一切為民者,則民向往之。”周總理終身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他把“永遠不與群眾隔離,向群眾學習,並幫助他們”作為一條修養要則,規范自己,要求自己,把自己看成人民的“總服務員”,反復強調“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人民的”,要“永遠做人民忠實的勤務員”,隻要是關系群眾安危冷暖的事,他總是關懷備至、體貼入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