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蘇區的鞏固發展,使國民黨反動派坐立不安,他們在不斷加緊對中央蘇區軍事“圍剿”的同時,還加強了對中央蘇區的經濟封鎖,造成蘇區食鹽奇缺等困難。 1934年春,紅軍某部獨立營營長楊衍炬奉調從前線回到紅軍大學學習。
人們往往有這樣的體驗:一個深受自己愛戴的人,離開越久,思念越深。周恩來同志離開我們了,但他留在我腦子裡的形象,不僅沒有混滅,反而更加鮮明了。
《紅岩春秋》刊發曾信祥署名文章《周恩來與話劇四大名旦聯袂演繹劇壇傳奇》,其中提到周恩來秦怡誤演《野玫瑰》受到不少冷落,周恩來關注到這種情況,特別要求霧季演出的劇目給秦怡安排角色。現將原文摘編如下: 在話劇四大名旦中,秦怡結識周恩來算是較晚的。
周恩來被人民群眾稱為“人民的好總理”。他為什麼能贏得人民這樣的稱贊?他為什麼能管理好中國這樣一個世界上人口最多、國情最為復雜的大國的國務?這既與他的忠誠分不開,也與他的一個思想方法有關。
在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中,時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的周恩來肩負歷史使命,積極奔走於西安、杭州、廬山、南京、武漢、重慶、延安等地,深入大后方城市的街道社區和硝煙彌漫的前線戰場,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團結、凝聚各方面力量,為最終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值得一提的是,這期間,周恩來還走出國門,遠赴蘇聯,在治療臂傷的同時,進一步介紹宣傳中國的抗戰情況,加強中共與蘇聯的直接交流和聯絡,為中國抗戰爭取了大量援助,增強了中國持久抗戰的力量。
(《湘潮》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盡管日理萬機,由於身體素質好,一直很少生病,而“文革”中長期超負荷的工作狀態和內心的極度焦慮,使得周恩來的身體每況愈下。 由於長期的勞累與缺乏睡眠,1967年2月2日,醫生診斷周恩來患有心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