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出版社已授權人民網讀書頻道進行連載,禁止其它網站轉載,如需轉載請與出版社聯系】 《軍政名人的最后歲月》一書記述了民國以來34位政界、軍界歷史名人人生的最后歲月,這些人物既有新中國的開國領袖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偉人,也有蔣介石、何應欽、閻錫山、汪精衛、張作霖等反面人物。本書內容豐富,包括歷史未曾釋疑的謎案,檔案裡鮮少記錄的空白,值得一讀。
【中國青年出版社已授權人民網讀書頻道進行連載,禁止其它網站轉載,如需轉載請與出版社聯系】 自1974年6月1日住院到1976年1月8日逝世,周恩來生命的最后600天裡,共做大小手術13次,離世時體重不到60斤。周恩來生命最后的歲月,伴隨著病痛、負重、傷感與離別,他將自己畢生的精力全部奉獻給了黨和國家的事業。
編者按:《世紀橋》發表文章《周恩來對人民大會堂的最后訣別》。文中記述人民大會堂是中國黨和國家政治外交活動的中心,是周恩來經常處理國務和外事的地方,這裡發生和處理過的事情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刻而久遠的影響。
1961年4月中旬,周恩來視察雲南西雙版納,在景洪城與傣族、布依族等群眾共度傣族新年——潑水節。周恩來穿起傣族服裝,走進歡樂的人群之中。
多少年來,反映周恩來總理的諸多影視、文學作品及回憶錄,多是側重展現周恩來溫文爾雅、和藹可親、忍辱負重等品格,但有血有肉、真實全面的周恩來絕不缺少嚴厲的一面。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老部長們不止一個曾說過:“我這輩子隻怕兩個人:怕主席的威嚴,怕總理的認真。
1932年初夏,一支工農紅軍從汀州挺進上杭、龍岩,一路浩浩蕩蕩,直指漳州,一次著名的遠征——東征漳州的戰役打響了! 皓月當空,汀州古城經過一天的繁忙,也漸漸進入夢鄉。這時,惟有龍岩潭東岸那座青磚小樓,一盞明燈吐著光輝。
周恩來的對人民之愛,就是維護民族團結、關愛人民生存。周恩來是怎樣熱愛人民的呢? 周恩來早在青少年時期就注意到這個中華民族現今仍很關心的問題。
中國有句古語:“得人者興,失人者崩。”王夫之說過:“能用人者,可以無敵於天下。
中華民族謙遜實際的作風,集中、充分而完美地在周恩來身上得到體現。“活到老、學到老”,是他終生不渝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