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公館” 1946年,在我黨與國民黨政府進行談判期間,上海思南路107號(現為思南路73號)的大門上,釘有一塊銅牌,上鐫有三個大字:“周公館”。銅牌下端還有一行英文字,直譯就是“周恩來將軍官邸”。
[摘要]抗戰時期,周恩來在以重慶為中心的大后方,圍繞大局,把握知識分子特點和工作規律,團結、組織起廣大知識分子,形成了一支“文化上的部隊”。在工作方式上,周恩來一方面利用文工會、文協等合法機構,把廣大知識分子組織起來﹔另一方面又注重通過重大節日活動、戲劇文化運動、報刊媒體等諸多形式,把知識分子發動起來。
周恩來是直接參加促成第二次國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中共重要領導人,他關於第二次國共合作方面的統戰實踐和精辟論述,組成和豐富了毛澤東思想的統一戰線科學理論體系。新四軍是抗日戰爭時期馳騁華中敵后大江南北、與華北八路軍齊名的中共抗日武裝。
1937年末至1938年10月,周恩來在武漢工作了10個月。這段時期,周恩來創造性地貫徹執行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極大地擴大了中國共產黨的影響, 最大限度地動員全民族參加抗戰。
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的《周恩來答問錄》一書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這部答問錄,收錄了周恩來同志1936年至1971年期間接受中外記者採訪以及在記者招待會上的談話、答問、散發的聲明等文稿64篇,約30萬字﹔書中同時收錄83幅珍貴歷史圖片,圖文並茂。
(《紅岩春秋》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1940年秋天,蔣介石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一時之間, 國民黨特務肆意橫行,為非作歹,氣焰囂張。當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重慶合川和北碚之間的古聖寺為難童創辦了一所育才學校,國民黨當局認為:育才學校是“紅色”學校,揚言要封閉。
知識分子問題關系到革命事業的成敗興衰,也是統一戰線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抗戰時期,周恩來審時度勢,以高超的領導藝術和高度負責的精神,通過中共駐港機構領導和影響香港文壇,樹立了一個文化統戰范例,在中國革命文化史和統一戰線史上寫下光輝一頁。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地方實力派“包括有地盤的實力派和無地盤的雜牌軍兩種力量”,①是中間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實現共同抗日,在抗戰爆發前后和整個抗戰時期,周恩來同志對廣大地方實力派作了大量的爭取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紅岩春秋》刊發曾信祥署名文章《周恩來與話劇四大名旦聯袂演繹劇壇傳奇》,其中提到周恩來不僅把握著正確的思想政治方向、正確的領導方法,在藝術上也堪稱行家裡手,在抗戰大后方創造了中國話劇的黃金時代。著名的戲劇演員舒繡文被周恩來一聲“同志”激勵著,決心完成抗日宣傳任務。
紀事:新政協召開前的復雜形勢 1948年4月30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發布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五一口號”第五條提出: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並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