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5月初,周恩來到河北省邯鄲專區武安縣伯延公社調研。武安比周恩來想象的還要貧困。
(《福建黨史月刊》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陳丕顯對周恩來十分敬仰,恰似學生對師長的敬重之情。他曾在一篇回憶周恩來的文章中這樣寫道: 我和我的許多同輩人一樣,越來越感覺到:周總理是參天的大樹,我們只是在他的濃蔭下生長的矮小灌木。
本文摘自《文史參考》2011年第3期,封面故事:領袖們的春節 封面故事之二: 周總理的三頓“年夜飯” 總理周恩來生活很儉朴,但他卻是世人皆知的美食家。因為他生於淮揚菜的發祥地淮安楚州城,因此對淮揚菜更是情有獨鐘。
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盡管日理萬機,由於身體素質好,一直很少生病,而“文革”中長期超負荷的工作狀態和內心的極度焦慮,使得周恩來的身體每況愈下。 由於長期的勞累與缺乏睡眠,1967年2月2日,醫生診斷周恩來患有心臟病。
晚年毛澤東與周恩來(資料圖) 1972年5月,周恩來在檢查身體時發現尿中有癌細胞,隨后被確診為膀胱癌,但他不僅繼續擔負著常人難以承受的繁重工作,而且承受著來自黨內外巨大的政治壓力,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在批判極“左”思潮、“組閣”、“反對經驗主義”等重大問題上進行了頑強的斗爭。他在毛澤東的支持下,逐步推舉鄧小平重新走上黨和國家的領導崗位,成為自己的接班人,為中國今后的前途和命運作出了重大貢獻。
周恩來到工地參加義務勞動,休息時與群眾在一起 周恩來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質和人格風范之高尚是舉世公認的,他對人民群眾的感情更是真摯深厚的。他始終相信群眾,樂於深入群眾,從來不搞特殊化,時刻把群眾的冷暖疾苦放在心頭。
周恩來為黨的發展、國家的富強、人民的幸福嘔心瀝血,日夜操勞,一天的工作時間超過12小時,有時在16小時以上,一生如此,被外國人稱為“全天候周恩來”。他白天忙於開會,接待外賓,有時連吃午飯的時間都沒有,隻好帶些簡單的飲食在驅車途中用餐。
、 周恩來對青年人的成長總是熱情扶持、關懷備至,他曾多次幫助革命烈士子女。上圖為一九三九年他給曹淵烈士之子曹雲屏的復信,下圖為一九四九年他給李少石烈士之女李湄的復信。
今年是周恩來誕辰120周年,《我的伯父伯母周恩來鄧穎超》悄然問世。 周秉德女士是周恩來的長侄女,沈鈞儒的長孫媳,她自12歲住進中南海,在周恩來身邊生活了十余年,並在周恩來逝世后經常陪伴鄧穎超。
在我腦子裡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陳有才的事。陳有才是戰爭年代周恩來同志的警衛參謀,抗戰初期犧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