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人民網首頁|頻道首頁|網站地圖
領袖人物紀念館>>周恩來紀念網

青年周恩來的“海軍夢”——《海軍說》

2023年09月19日06:41    來源:學習時報

1915年,就讀於天津南開中學的周恩來寫了一篇題為《海軍說》的作文,不太為眾人所知。文章寥寥不足800字,雖半文半白,但行文流暢、邏輯縝密,該文直抒胸臆,表達了他心中蘊藏的“海軍夢”和“強國強軍”的遠大志向。

“軍盛則國強,軍頹則國弱”

在《海軍說》一文起首,周恩來開宗明義:“是以立國於今世者,無不視其軍事之強否,以判其國優劣。軍盛則國強,軍頹則國弱,斯人人所奉為公理,百驗不磨者也。”由此直接闡明軍事與強國的直接關系。這樣的見地在今天看來似乎是常識,然而,放在20世紀初的歷史背景下,卻不同凡響。當時,即便是一些名師巨擘,對“公理戰勝強權”仍心存幻想。1918年12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剛散,梁啟超認為:“‘國際聯盟’是實現‘將來理想的世界大同’的‘最良之手段’……蓋侵略主義既為天下所共棄,此后我友邦斷無復有以此加諸我。藉曰有之,而亦必有他方面之制裁,使莫能發,故此后更無國防之可言。”這樣的斷言在100多年以后的今天來看,還是太過理想了。

相反,當時年僅17歲的周恩來卻能夠通過各種假象看到帝國主義弱肉強食的本質,他在同一年寫的《或多難以固邦國論》一文中,歷陳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事實:“自海禁大開,強鄰逼處,鴉片之役,英人侵我﹔越南之戰,法人欺我﹔布楚之約,俄人噬我﹔馬關之議,日人凌我﹔及乎庚子,諸國協力以謀我,瓜分豆剖,蠶食鯨吞,岌岌乎不可終日。”在《海軍說》中明確表示:“當此廿世紀,強權潮流之日,我神州存亡危急之秋”,“外人鯨吞蠶食之議,瓜分豆剖之思,無稍息焉”。反映了周恩來對世界局勢的清醒認識和對民族危機的深沉憂慮,他在《海軍說》中特別提醒國人,20世紀,強權政治正在形成一股世界潮流,國人應該認清時勢,放棄各種幻想,在當時無異於振聾發聵。

“海軍實為軍事之先驅也”

在周恩來成長的年代,遠道而來的帝國主義列強用幾艘軍艦、幾門大炮就輕而易舉地進入中國燒殺搶掠,這無疑給他年少的內心留下極大的傷痛,他深切感悟沒有強大的海軍,海防形同虛設,隻有建設強大的海軍,中華民族才能從根本上改變被侵略被侮辱的命運,進而在世界民族之林爭一席之地。他在《海軍說》中將海軍與陸軍進行比較來凸顯海軍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意義。他說:“陸軍僅能施威於境內,擢武於邊疆,山川之阻,有難色焉。不若海軍之可航彼領灣,守我海港,保衛舊疆土,辟新大陸,惟焉是賴。”

為表明自己的觀點,周恩來還以英國和日本為例,從歷史和現實兩個角度,闡明近代帝國主義、殖民主義之所以能夠肆無忌憚掠奪、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就是因為依仗了他們的海軍。他說英國本土隻有小小的三個島嶼,但它憑借強大的海軍,用“軍艦”和“大炮”,控制了大片殖民地,雄居世界領導地位。同樣是彈丸之地的島國日本也不例外。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打敗國土面積、人口數量數倍於自己的清政府,逼迫清政府與之簽訂《馬關條約》,“佔台灣,據朝鮮,居近世之后起”,其后又在日俄戰爭中打敗俄國,一躍成為黃種人中的“佼佼者”。

值得關注的是,周恩來還以獨到的觀察力,指明國力和國民性之間的關系。他認為帝國主義列強憑借海軍之力不僅搶奪世界的巨額財富,而且造就了它們本國的國民性,即國民性多表現為雄心勃勃,爭強好勝,意志堅定,這就使得他們在“物競天擇”的人類進化中處於優越地位。總而言之,西方列強自國家到民眾優越感的來源:“何非其國勢之強、軍勢之盛,又何非其海軍之力,足以震撼寰球有以使之乎?”周恩來最后總結得出“海軍實為軍事之先驅也”的結論。

“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對強大海軍的渴念,讓周恩來不能不憂慮中國的狀況。在《海軍說》中,他痛陳中國近代統治者夜郎自大,不思進取,最后在帝國主義列強堅船利炮的威逼下被迫打開海禁,方如夢初醒。然而,即便如此,依然不能知恥而后勇,在實際的改革中積重難返、步履維艱。以海軍創建中的訓練一項為例,“砲(編者注:今作“炮”)不研改良之術,兵不教施放之精”,“泄泄沓沓,昏昏夢夢,終日酒地花天,於軍事無絲毫研究”。軍隊的腐敗、慵懶,最終導致甲午之戰“全軍覆沒,虛容盡失﹔割地喪師,真情畢露。強盛之希望既成泡影,和平之期意復為幻想”。歷史事實正如周恩來所言。隨著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沒,清政府不僅未能從失敗中總結教訓,反而破罐子破摔,一舉撤銷了海軍衙門,大量海軍將領和海員被開缺回籍,海軍建制幾乎廢弛,中國的海岸線上僅僅剩下船艦裝備都極差的南洋海軍,旅大、威海衛、膠州灣等港口紛紛落入列強之手。周恩來發出痛徹肺腑的感嘆:“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夫海軍之練,其耗費固大,然成功用之甚廣”

民國初建,在是否“重整海軍”的問題上依然猶豫不決。主要原因在於:一方面,由於甲午戰敗,清政府一蹶不振,中國的良港基本上全被各國列強“租”用,已經不在政府的掌控之中﹔另一方面,國庫空虛,國家財政因各種不平等條約中的經濟賠償而變得異常困難。

即便如此,周恩來依然發出“強我海軍”的呼吁,並陳述理由和建言:第一,雖然海軍訓練花費巨大,但與海軍訓練對國家民族的重大意義相比,依然利大於弊。“夫海軍之練,其耗費固大,然成功用之甚廣﹔雖今日耗無限之金錢,亦所不恤”。第二,中國要擺脫列強控制,不能借債來訓練軍隊,但可用國家稅收來用作訓練之資,因此,今后政府的著力點應該在於如何增加稅收上。第三,中國有漫長的海岸線,好的軍港很多,“若秦皇、若葫蘆、若象山”(編者注:河北秦皇島、遼寧葫蘆島和浙江象山),這些都還在中國主權的控制之下,完全可以開發出來用作海軍訓練的場所。在文章最后,周恩來充滿信心地總結:“果爾,則國之強,可操左券。挽神州之陸沉,作中流之砥柱,欲執世界牛耳,保東亞和平,舍海軍其誰歸?舍海軍其誰歸哉!”字字千鈞,承載著青年周恩來對復興國家和民族的一份沉甸甸的希望。

參加革命后,雖然周恩來從領導南昌起義開始就戰斗在軍事斗爭的第一線,但是,由於物質條件所限,建設、發展海軍的向往依然隻能是一個夢想。新中國的成立讓中華民族落后挨打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在百廢待興的共和國建設初期,周恩來以中央軍委副主席身份主持軍委日常工作,並協助毛澤東開創中國人民海軍事業,可以說,周恩來青年時代孜孜以求的“海軍夢”終於開始實現。(張珊珍、盧靜靜)

(責編:張鑫、唐璐)

推薦閱讀

光輝一生

全黨楷模

周恩來紀念場館

國內紀念地 海外紀念地巴黎戈德弗魯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來路 巴黎花神咖啡館 朝鮮咸興周恩來銅像 德國柏林聯邦大道 日本嵐山詩碑 亞非會議紀念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