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對接待組負責人提出要求,一切從有利於中美高級會晤的氣氛出發,本著落落大方、以禮相待、不卑不亢的精神做好這次接待工作。他強調:“我們是主權國家,凡事不能觸犯我主權。
一九六三年,陳毅夫人張茜和周恩來一起步入人民大會堂。 (《福建黨史月刊》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一個新的使命悄悄地走向張茜 當《平平常常的人》出版時,張茜十分激動,這是她從1947年在大連學俄文開始,幾經曲折和歷練,終於在1958年1月翻譯出版的第二本書。
北京玉淵潭東岸的釣魚台,是首都著名的園林古跡之一,釣魚台國賓館就坐落在其中。這是領導人會見和宴請外國首腦的主要場所。
歡迎尼克鬆總統的神秘晚宴 上世紀70年代,中美關系解凍及至建交,是新中國外交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也正因其意義重大,對於前來實現“中美破冰”之旅的尼克鬆總統的來訪,周恩來總理格外重視,對歡迎宴會的菜譜、菜單設計等事務他都逐一安排並親自圈定。
毛澤東時代,是人才輩出、群星燦爛的時代。這個時代包攬聚集了各路英才,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千秋偉業。
這張照片為豎版黑白照片,長29.5厘米,寬23.9厘米,是周恩來出席日內瓦會議期間,與卓別林的合影。照片左側有周恩來簽名手跡:“卓別林先生惠存周恩來一九五四.七.二一”。
1968年8月,蘇聯出兵佔領捷克,制造了震驚世界的“捷克事件”。對此,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發表的著名的“六八”講話,已經成為中國外交史上的一個重要文獻。
戰后中日外交發展巨大,但這一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而是歷經坎坷,甚至幾次出現嚴重倒退,這是由於中日外交關系中存在著幾個重大原則或者說是涉及國家核心利益的問題,在兩國關系發展中也是無法繞開的。在兩國邦交正常化之前,就存在台灣和戰爭賠償的問題﹔兩國邦交正常化之后,主要是圍繞歷史認識和領土問題。
1963年12月14日至1964年2月4日,周恩來總理應阿拉伯聯合共和國(今埃及)、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斯、加納、馬裡、幾內亞、蘇丹、埃塞俄比亞、索馬裡十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的邀請,率中國政府代表團對這些國家進行了正式友好訪問。這是中國國家領導人第一次訪問非洲,是當時中國外交的一次戰略行動,其目的在於打破美蘇對我國的孤立,大力支持非洲的民族解放運動,增進同非洲國家之間的友誼,擴大我國的國際影響,發展反對美蘇兩霸的統一戰線,開創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萬綠中擁出一叢櫻,淡紅嬌嫩,惹得人心醉。”這是周恩來青年時代贊美日本櫻花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