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文汇》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各级领导干部对待亲属的态度和做法,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家事,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风气,关系到党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周恩来作为国家总理,一以贯之从党、国家和人民利益出发,不仅一心为公、执政为民,严以律己、廉洁奉公,而且还把无限的关怀和浓厚的爱意融入对家属亲戚的严格要求之中。
我第一次见七伯、七妈是在上海,时间是1946年的夏天。我那个时候在江苏高邮初中毕业以后,因为没钱升学读书,听说七伯周恩来到了南京、上海与国民党谈判,我和哥哥就找他们来了。
《党史文汇》曾刊发孟素署名文章《周恩来教育晚辈克己奉公》,其中提到,周恩来请当飞行员的侄儿尔萃吃“金银饭”,让尔萃体验一下家里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教育其即使生活水平提高了,也不能忘记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现将原文摘编如下: 周恩来把艰苦奋斗同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结合起来,从世界观这个根本问题上,教导晚辈认识艰苦奋斗的作风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辩证关系。
式周表哥: 别仅三月,而东西相隔竟迢迢在三万里外,想念何如!出国后,途中曾数寄片,想均入览…… 兄之来函,以本月中旬至,彼时弟至英伦已一旬余。来书语重心长,读之数遍,思潮起伏,恨不与兄作数日谈,一倾所怀。
邓颖超同志遗嘱。 资料图片 我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颖超,为中国革命、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总理穿过的中山装 总理住院时穿过的布鞋 总理送给侄女的军大衣 周秉德讲述总理家风 穿了20多年的补丁衬衣、只穿过一次的纱布衬里布鞋、送给侄女伴她在内蒙古20多年的军大衣……淮安的周恩来纪念馆内,众多与总理有关的文物中,有几件衣物乍看毫不起眼,背后的故事却令人动容。“红色记忆”采访组在淮安采访周总理的侄女周秉德,听她讲述文物里蕴藏的总理品格和感人家风。
1970年1月,邓颖超陪外宾去延安参观。回北京时,延安人民想带点礼物给周总理。
1968年8月,15岁的周秉建做了人生中第一个重大的决定,她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去内蒙古大草原深处的牧区插队。 当时,由于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
伯伯关心我的工作,不许受特殊照顾 一直以来,因为受到伯伯、七妈的教育和影响较深,严格遵守共产党员一切服从党和国家需要的党性原则,所以,连我自己选定的乡村女教师的工作,也只做了三个月,便被调到朝阳区委参加肃反工作—因为那时候中小学老师中的共产党员确实太少了。 伯伯听说我离开小学被调到区委机关,很不以为然。
周恩来总理的侄子周秉和讲述了自己名字的由来。周秉和说,他的大姐叫周秉德,是父亲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