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03日12:08 来源:人民网
赴欧求学
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洗礼后,为了进一步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周恩来于1920年11月7日自上海乘船启程,赴欧洲留学考察。为什么要到欧洲去求学?他 到欧洲后不久写给表兄陈式周的信中说:自己去欧洲“主要意旨,唯在求实学以谋自立,虔心考查以求了解彼邦社会真相暨解决诸道,而思所以应用之于吾民族间 者。”
周恩来此次赴欧求学,得到严修的推荐。严修还给中国驻英公使顾维钧写了介绍周恩来及另一位学生的信,并同替周恩来辩护的著名律师刘崇佑各资助周恩来 500元,作为他赴欧的费用。周恩来在行前又同天津《益世报》商定,当他们的旅欧通信员,经常为他们撰写通信,以所得的稿费补贴旅欧的生活费用。
出国去,
走东海、南海、红海、地中海;
一处处的浪卷涛涌,
奔腾浩瀚,
送你到那自由故乡的法兰西海岸。
法国邮船波尔多斯号经过36天的航程,将周恩来、郭隆真、李福景、张若名等中国赴法学生送到了著名港口马赛。周恩来在巴黎作了短暂停留,即渡过英吉利海峡,来到英国首都伦敦。
来到伦敦,周恩来是想在这里求学的,因为“伦敦为世界最大都城”,“举凡世界之大观,殆无不具备,而世界之政治商业中心,亦唯此地是赖。”“故伦敦 为世界之缩影。”而他的心中正是要多观多研:“在伦敦念书,非仅人课堂听讲而已,市中凡百现象固皆为所应研究之科目也。”他深知妨碍自己求索的两大不利因 素,一是语言,二是经费。对于语言关,正像他给表兄信中所断定的:“惟弟所敢自信者,学外国文有两道:一求多读,一求多谈,弟则志在多读耳。”对于经费问 题,鉴于伦敦的生活费用太高,他只好转向消费水平较低的苏格兰首府爱丁堡的大学。他在1921年1月写给表哥陈式周的信中说:“弟在此计划拟人大学读书三 四年,然后再往美读书一年,而以暑中之暇至大陆游览。今方起首于此邦社会实况之考查,而民族心理尤为弟所注意也。”
爱丁堡大学虽然同意免去周恩来的入学考试,只试英文,但考期在这年9月,开学则在10月间,屈指算来,他需要在这里等待半年之久,为了节省经费,他 不得不转赴法国,勤工俭学。因为爱丁堡的消费水平虽低于伦敦,但还是要比在法国高出许多。加之法国的勤工俭学生远远多于在英中国留学生,所以周恩来只在英 国呆了5个星期,就回到了抵欧的第一站——法国。
来到欧洲,周恩来自觉地采取各种方式广读博览,涉猎各种学说思潮,以审慎求真的态度 “对于一切主义开始推求比较”。在这种比较研究的过程中,他于 1921年1月写信给表兄陈式周,交流他考查、研究后的体会:“英之成功,在能以保守而整其步法,不改常态,而求渐进的改革;俄之成功,在能以暴动施其 ‘迅雷不及掩耳’之手段,而收一洗旧弊之效。若在吾国,则积弊既深,似非效法俄式之革命,不易收改革之效;然强邻环处,动辄受制,暴动尤贻其口实,则又以 稳进之说为有力矣。执此二者,取俄取英,弟原无成见。”从他在亲属面前思想的这一自然表露,我们可以看出他性格的另一面,即审慎求真地探求社会问题、探求 学问、确立信仰。这时正如他自己所言:“弟之思想,在今日本未大定。”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考查,潜心探究后,他终于选择了共产主义作为终生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