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同志生前十分关心和重视文艺工作,文艺界的朋友对他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视他为良师益友。我也是这样。
新闻报道要勇于革新 北京饭店宴会厅里,灯火辉煌。欢声在排成了一个大弧形的人群中沸腾着--政府要人及社会名流,在列队迎候贵宾的到来。
1976年1月,我们跟随周总理的灵车,缓缓地在长安大街上向西行进。凝望着在凛冽寒风中肃立两侧悲泣送灵的百万群众,我默默地想到,在中国历史上,有谁曾受到人民如此倾心地爱戴!我们把周总理送到八宝山灵堂,大家伏在他的身前,放声大哭,久久不忍离去。
本文摘自《大智周恩来》胡长明 中共党史出版社 生死问题是人生最大的哲学问题,而这个哲学问题又集中在对死亡的看法上,对死亡的态度恰好是对生的态度的反证。惧怕死亡的人往往在生活中患得患失,忧虑重重;而不怕死亡的人才能乐观进取,力争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无限的事业。
文史频道转载本文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认同其观点和立场 本文摘自《浴血荣光》,作者:金一南 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毛周朱的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的万幸,对蒋介石来说,就是大不幸 博古当时是我们党内很年轻的领导者,他出任中共中央临时总负责人时还不到25岁,很年轻,长征的时候博古同志也就是二十八九岁的样子。这样一位年轻的领导者,当然在有些事情的处理上,思虑还不够周全。
本文摘自《周恩来26年总理风云》,杨宗丽 明伟 著,辽宁人民出版社 文史频道转载本文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认同其观点和立场 历史刚刚进入1966年,突出政治的风潮开始干扰业务工作,“三五”计划的许多指标有落空的危险,阶级斗争开始由党的工作附线上升到主线;同时,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大面积的自然灾害——旱灾,在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内蒙古、辽宁、北京等北方省市区蔓延开来……周恩来忧心忡忡。 正在他这种心理负担越来越重的时候,一场自然的灾害和一场政治的灾难更加猛烈地袭来…… 1966年一开年,周恩来将工作重点放在抓北方受到旱灾影响的一些省的粮食和棉花生产上。
本文摘自《张国焘传》,姚金果、苏杭著,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张国焘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他曾参与领导南昌起义;指导鄂豫皖苏区根据地;三去莫斯科,是中共领导人中唯一获得列宁亲自接见殊荣的人。
在我的革命生涯中,可以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周恩来同志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的。在革命战争期间,我很难得见到周恩来,但工作的指导思想却多是来自周恩来。
巍巍太行,莽莽吕梁,矗立着山西抗战历史伟业的丰碑。在这场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和前途命运的战争中,广大妇女以特有的坚韧和勇气,为挽救民族危亡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坚强后盾,擎起了山西抗日救国的“半边天”,展现了不怕牺牲、艰苦奋斗、胸怀大局、无私奉献的太行精神和吕梁精神。
文章摘自《毛泽东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金冲及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一九七六年,是毛泽东度过的最后一年。 元旦当天,全国各大报刊都在头版刊载了他十年前写的两首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