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之所以成为一个伟人,除了时代条件之外,最主要的是由于他有一个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武装起来的头脑,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求同存异,这是周恩来之为周恩来的特色。下面拟就周恩来求同存异思想和实践的一些主要之点,作一探讨。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世时,十分关怀大庆油田和大庆人的成长,曾具体指导大庆油田建设事业,在最困难时期,特别是“文革”期间,他态度鲜明而坚定地保护了大庆和大庆的广大干部。 周总理曾三次亲莅大庆参观、视察指导。
周恩来的文艺思想是一座储量极为丰厚的富矿。特别是他在60年代前期发表的一系列重要文艺论著,更有其重大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可以说是他的整个文艺思想中理论建树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国务活动家周恩来同志,由于长期工作劳累,在“文化大革命”中又受到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折磨摧残,终于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离开了党、人民和他的战友和同志们。哲人虽逝,风范和业绩永存。
(《中华魂》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发布,请勿转载) 周恩来一生历尽沧桑,搏击风浪,出生入死,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遇到过无数意外事件,每当这时,他首先沉着冷静,处变不惊;其次科学分析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也就是事件是由什么人因什么事而发生的,分清公众中的敌、我、友;再其次果断采取行动,用制止、回击、解释、疏导等方法,处理与事件相关的问题和人事;最后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防患于未然。他这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巧妙科学而迅速的妥善应对处理,时时处处闪耀着他独到果断、富有创造性的智慧和卓越才能。
编者按: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楷模。今年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
周恩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新中国也为他提供了在外交舞台上展示才华的机会。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中期,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在中国步入国际政治舞台的历程中,周恩来一直是处于中心的人物。
中国民族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总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和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纲领、方针和政策,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引导各民族人民走向解放和繁荣。
“文化大革命”是20世纪60年代中华大地上发生的一场以内乱为基本特征的“左”倾政治运动,为害颇深。面对突如其来的“革命”风暴,当年的周恩来深知必须做“弄潮儿”,既不能旁观,又不可阻挡,只有因势利导,作韧性的努力,进行艰难曲折的抗争。
(《世纪风采》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周恩来成人之美轶事 周恩来在日理万机、百事繁忙之际,于琐细的生活中会挤出时间为同志和朋友做一些成人之美的事,充分彰显出革命队伍中人与人之间浓浓的人情味。 一 周恩来最早撮合成的一对革命伉俪,是战斗在上海滩的“假夫妻”---熊瑾玎和朱端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