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19日11:1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三
对党对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和高度责任感,铸就了周恩来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态度。他一直身体力行,同时也这样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
周恩来要求秘书要博览群书,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包括政治的、经济的以及文艺方面的。要多读马列和毛泽东的原著。对地图既要读,更要背,遇事要经常查询,这样就能记得牢。秘书员群感说:“总理唯一自己给自己封的‘官’就是西花厅的学习小组长。当时由我担任学习小组秘书,总理规定两个星期讨论一次。学习秘书必须了解每个人的自学状况,集中大家提出的问题,要有充分的准备才进行讨论,他事情虽然很忙,但只要大家有所准备,就定好日期开会讨论。”
周恩来的秘书周家鼎回忆说:在总理身边工作,必须做到“勤”和“严”。
“勤”就是要脑勤、手勤、腿勤,勤于动脑筋,想问题。反映问题要事先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送呈周恩来的批件,秘书自己首先要弄懂,材料要齐全,包括主件、附件、数据、图表等,并准备总理提问和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如果图省事,原文照转,随话答话是过不了关的。轻者挨批评;重者文件退回重办。因此,反映问题、汇报情况、整理材料,必须准确、实在,有根有据,不容有半点虚假。向周恩来汇报工作、回答问题时,如果说不知道,他不会责备,如果说“也许”、“大概”之类的话,就要挨批评。有一次周恩来问:“澳门有多大?”负责这项工作的同志回答:“大概十几万平方公里吧。”周恩来生气地问:“浙江有多大?”那个同志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赶忙去查找资料。还有一次,周恩来审查一个聘请苏联专家的文件,当看到秘书把“52”误写成“53”时,他严肃地说:“你们搞的这个东西,是要给苏联政府送去的啊,人家看了会怎么说?怎么中国代表团的人连数字都不会数啊!”
周恩来还要求秘书如有紧急情况要随时向他报告,不准有片刻的拖延。不论他在做什么都可以写条子给他,使他能及时了解最新情况,从而能抓住时机处理问题。他看电报时,经常还要看电报上面印的时间,了解电台是什么时候收到、什么时候抄出、总理办公室什么时候收到、在各个环节上是否积压。如果早收到而送晚了,送电报的人就要挨批评。周恩来不容忍总理办公室有丝毫的拖拉和官僚主义作风。他交办一件事情,办完了,秘书必须马上汇报。他交办事情后,总是催促。如果谁没有及时办,他就会批评说:“你比我还忙啊?你只分管一个方面的工作啊。”令秘书们听了无地自容。
曾担任过周恩来秘书的马列说起了一件让他难以忘怀的事:那是上世纪60年代初,中美驻波兰大使就中美关系曾有过一段大使级的会谈。美使馆一名参赞曾在一个非正式的场合向王炳南大使作出中美关系可能会出现松动的暗示。这个情况被王炳南大使及时传递给了我们的最高决策层。当时,马列收到这份材料后,立即送到总理办公室,并将材料放在了周恩来办公桌上所有文件的最上边,好让他一进来就可以看得到。而周恩来这时正在毛泽东那里开会(那份材料也同时送到了毛泽东那里),结果,毛泽东看到了这份材料后,在会上就这件事向周恩来询问,可这时周恩来还不知道。事后,周恩来就对有关人员说:“以后收到一些重要的情况,你们知道重要,就不能只摆在桌上就行了,就是追着屁股也要立即送到我手中。”打那以后,人们就经常看到总理办公室的秘书像奔命似的,骑着自行车在中南海里跑。遇有一些重要的材料,秘书们一分钟也不敢耽误,都要及时送到周恩来或有关领导人手中。
“严”就是严谨、严密、严守纪律。交办事要有结果,限时完成,力争当日事当日毕。请示报告要抓住要害,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当问的问,不当问的不要问,严守党和国家的机密。周恩来和中央领导人之间的亲启件,秘书都不拆,一律由周恩来亲自拆阅。如果秘书在经手时不慎误拆了,必须立即封好,并在信封上加以说明,是失手误拆,以后注意。周恩来的办公室只能他本人、秘书以及来开会的中央领导人和应邀来谈工作的同志进去,其他人员一律不能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和保险柜的钥匙都是自己带着,一天24小时不离身,平时装在口袋里,睡觉时压在枕头下。只有外出视察工作或出国访问,才将钥匙交给有关干部保管,回来后就立刻取回。在召开重要的机密会议之前,周恩来都要亲自审查参会人员和工作人员名单,并提出具体要求,如对工作人员是否在场,服务人员是否可以进去倒水等,都做出明确交待。
周恩来要求秘书们出外工作时,只准带耳朵、眼睛,不准带嘴巴。
秘书韦明回忆说:“我们去各部委开会时,总理常常说,你是代表我去听会的,不是你个人去听会,因此,你就是记住,要从我的角度去考虑会有什么问题应该注意,这点心中应有数。那时,我们出外开会,回来写汇报,有专门印好的纸,上面印有‘每日汇报’4个字,一边是写汇报内容,一边是空白,让领导留下批示。我们那时写的汇报,要求简单、明了,根本不讲套话。例如,我上午去参加一个部的部长会,会上只带耳朵,眼睛,不带嘴巴,听完会,回来就写‘每日汇报’,文章开门见山,今日某某部部长会议议了几个问题,1,2,3,4,5……不满一页纸,字迹也不要求工整,文章不要求承上启下,起承转合。上午稍晚一点总理起床,汇报即被送到总理面前,待总理批示后,马上送主席、少奇同志处,不到中午批示已回来……我们马上打电话给部长,告诉他上午的会中央指示下来了……那时的效率就这样高!”
周恩来集内政外交重任于一身,每天文电往来数不胜数。许多文电都是要他阅批的。在对这些文电的处理上,秘书们必须具备很强的综合概括能力,对众多来文来电进行分类。紧急的、重要的立刻办理,不急的,有的立专项备查,有的待研究此类问题时再拿出送阅。周恩来为提醒秘书注意这种能力的培养,还曾专门为他们写了两句话:“注意综合,反对分散。”多少年来,这已成为秘书培养综合能力的准则。
秘书韦明回忆说:“那时各部门各地送来的报告、情况等,都比较长,最短的也有1000字,一般是我们秘书先看,先吃透精神,再报告总理。所谓吃透精神,就是要把送来的文件、报告的内容、提出的问题、要求和解决办法,以及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意见,提炼成几百字。当时,不准备一二十个总理可能会问到的问题,你就不要送。为什么准备了问题,还要准备意见呢?总理有这样一个要求,作为总理的秘书,你在看报告或者参加有关部委会议的时候,就应当站在总理的角度,设身处地了解情况,考虑问题应该怎么解决。一个报告,你若没有看,或者没有提出意见,那干脆就不送,就是送到了总理那里,总理也会给你打回来,让你看了,提了意见再送。总理批报告、文件时,喜欢让秘书在旁边,边看边问,有时还把有关领导也叫来(哪怕三更半夜也要叫来),把情况了解清楚才批示。因此,一个报告来了,我们都是先看,搞清楚是怎么回事,什么情况,有什么问题,考虑好应该怎样答复甚至怎样处理后,才送总理批阅,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