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璐 常青
2018年02月23日15:0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922年9月的上海,阴雨连绵。法国籍邮轮“安吉尔斯”号汽笛一声长鸣,缓缓离开上海,驶向遥远的大洋彼岸。船上一个魁梧的汉子,凭栏远望,心潮澎湃。他即将离开祖国,去万里之外的欧洲,寻找中国共产党。这个人就是朱德。此时,他已经是闻名遐迩的川滇名将了。那么,朱德为什么不在国内入党,而要急切地去欧洲寻找中共组织呢?他又将经历什么样的入党之路呢?
志士恨无穷 孤身走西东
1886年12月1日,朱德诞生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琳琅西麓李家湾一个贫穷的佃农家庭。像旧社会许多穷人的家庭一样,朱家人口多,负担重,家境难。朱德的父母共生育了13个孩子,由于贫穷,只养活了8个,朱德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四,在兄弟中排行老三。他出生后,父母怕孩子养不大,按当地风俗,给他取了一个“贱名”:“狗娃子”。朱德的出世,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什么欢乐,因为,全家辛辛苦苦,终年劳累的全部劳动所得,交了租后,所剩无几,连维持一家人的生存都很困难。多一个孩子,就意味着多一份压力。他的父亲朱世林哀叹:“唉!又多了一张吃饭的嘴!”奶奶倒是乐滋滋地说:“这娃娃长得粗眉大眼,一派福相呢。好好养着他吧,没准儿日后能成大气候哩!”
朱德5岁时,就开始帮助家人干一些杂活。当时,一些外来的手艺人在劳作休息,特别是饮酒时,总喜欢和当地人围坐在一起,神侃一通。太平天国英雄们的故事,是他们聊得最多的一个话题。年幼的朱德,最爱听他们讲故事,对农民起义的领袖们充满了同情与敬仰。他从懂事起,就目睹了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的剥削。一家人整年起早贪黑,辛勤劳动换来的粮食,一担一担地被送到地主的粮仓里。剩下的一点稻谷,只能拿去换红薯、玉米等杂粮。吃的青菜,经常不放油,只是用清水煮熟,蘸一点劣质的黑硝盐。全家男女老少穿的衣服,没有一件不带补丁。每次地主上山避暑或是进城看戏,还要朱家出人抬滑竿。
朱家租种的是丁姓地主家的几亩稻田。在离朱家不远的地方有块稻田,地势较低,容易存水,朱家就在稻田里放养了一些鱼苗。一次,母亲生日快到了,朱德下田捉了小半篓鲫鱼,兴冲冲地往家走,准备送给母亲作生日礼物。丁家的狗腿子发现后,追了上来,二话不说,夺下朱德手中的鱼篓,说:“这是丁老爷家的田,给你们朱家种,收的谷子要往丁老爷家送,田里养的鱼也要给丁老爷上贡,你知道吗?”朱德气愤地问:“这鱼是我家花钱买的鱼苗放在田里养大的,为什么不让我捉?”狗腿子蛮横地说:“老爷有话,老爷田里的鱼,佃户不准捉,要我天天在这守着,每天捉些回去给老爷炖汤喝。”朱德无可奈何,但他幼小的心田里,种下了对地主的仇恨。
事过不久,丁家再次欺侮朱家。两年前,朱德堂叔将朱家祖族的一块荒凉的山坡地,让给朱德祖父植林。朱德的祖父带领子孙们,花了许多时间,才把这块地平整出来,种上了竹子。在朱家的精心培育下,竹子长得又粗又茂。可丁姓地主硬说这块地过了界,属于丁家,强行霸占这块地。朱家凑钱去官府告状,但官府早已经被丁家收买,对朱家的状书看都不看,就把这块地判给了丁家。年幼的朱德,从这件事中看到了官府的黑暗,更加仇视这个不公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