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人民网党史频道连载了由余玮著,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魅力周恩来》。周恩来一生至情至性、至高至圣、大智大勇、鞠躬尽瘁。
(《党的文献》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摘要]周恩来在“文革”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 50年代中后期,他赞成将知青上山下乡作为缓解城镇就业压力的新方向,通过给知青写信、肯定有关上山下乡题材的剧本等方式,鼓励知青上山下乡。
《红岩春秋》刊发杨耀健署名文章《周恩来在重庆的统战实践》,其中提到,抗战时期,周恩来在重庆积极团结民主党派人士和各阶层人民,壮大了革命力量,巩固并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共的统战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率先垂范,求同存异,以情感人,以诚待人,以理服人,善于将党的方针政策与个人的人格魅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呈现出高超的统战艺术。
多少年来,反映周恩来总理的诸多影视、文学作品及回忆录,多是侧重展现周恩来温文尔雅、和蔼可亲、忍辱负重等品格,但有血有肉、真实全面的周恩来绝不缺少严厉的一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部长们不止一个曾说过:“我这辈子只怕两个人:怕主席的威严,怕总理的认真。
伯伯关心我的工作,不许受特殊照顾 一直以来,因为受到伯伯、七妈的教育和影响较深,严格遵守共产党员一切服从党和国家需要的党性原则,所以,连我自己选定的乡村女教师的工作,也只做了三个月,便被调到朝阳区委参加肃反工作—因为那时候中小学老师中的共产党员确实太少了。 伯伯听说我离开小学被调到区委机关,很不以为然。
周恩来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休息时与群众在一起 周恩来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和人格风范之高尚是举世公认的,他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更是真挚深厚的。他始终相信群众,乐于深入群众,从来不搞特殊化,时刻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放在心头。
《世纪风采》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1936年10月下旬,红四方面军九军、三十军和总部及五军共21800余人,组成西路军,挥师西征,执行中共中央的宁夏战役计划,以图向西打通联系苏联的国际通道。新四军一代名将陶勇当时年仅24岁,任九军教导师师长。
编者按:本网特从《老一代革命家家书选》中挑选几篇周恩来给邓颖超的私人家书,这些家书每一封都饱含深情,望广大网友、尤其是当代青年人,能静心阅读,体会总理独特的精神世界。 《老一代革命家家书选》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中央文献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联合出版,共24万字,收录了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在内的19位老一代革命家的178封家书。
本文摘自《大智周恩来》胡长明 中共党史出版社 生死问题是人生最大的哲学问题,而这个哲学问题又集中在对死亡的看法上,对死亡的态度恰好是对生的态度的反证。惧怕死亡的人往往在生活中患得患失,忧虑重重;而不怕死亡的人才能乐观进取,力争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无限的事业。
我和贺龙1942年结婚后,就不断听他谈起以前的经历,特别是在“文革”中,贺龙和我被关押期间,对我谈的更多,其中有不少是他与周恩来同志的交往。 (一) 周恩来与贺龙第一次见面,是在“八一”南昌起义前,即1927年7月28日的傍晚,由周逸群同志陪同,周恩来到了贺龙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