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二字,似可概括1919年的中国。那一年,21岁的周恩来提前结束日本留学生活返回天津,随即投身“五四”爱国运动洪流。
【强档推荐】 作者:刘汉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电影所所长) 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红军长征是20世纪对世界前途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用意志和勇气谱写的人类史诗。几十年来,表现长征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有全景式展现史诗风格的,也有通过个体命运进行微观叙事的。
由黄薇、刘劲、唐国强出演的电视连续剧《永远的战友》,以宏观又不失细腻的叙事手法,讲述了周恩来与邓颖超这对革命伴侣为国家独立与人民福祉奋斗终生的故事,让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人格与使命精神跨越时代,感染当代观众。 周恩来同邓颖超是相伴一生的革命伴侣,志同道合的他们,为了共同的信仰舍生忘死,携手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人生。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海报 资料图片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以1973年身患癌症的总理重回阔别26年的革命圣地延安为背景,深情演绎了总理在短短22小时内和延安百姓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没有强烈的情节冲突,也没有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主线,不以重大革命历史事件铺陈故事,不是群像塑造讲述伟人的丰功伟绩,而是以日理万机的总理对革命根据地延安百姓日夜牵挂的第一视角,用人物饱满充沛的情感串起全片的叙事,通过总理与延安百姓、知青、当地领导的互动,采取历史闪回、时空穿越与现实更迭的多时空散文化手法,再现了革命战争年代“延安精神”的形成和新中国成立后“延安精神”的延续,展现了一代伟人周总理和延安人民难以割舍的情谊、不忘初心的情怀。
西花厅的海棠又快开了,她的芳香永存。 作为一名90后,我感动于周总理和他夫人邓颖超之间志同道合的革命情感,即便相隔万里的时候也能依靠鸿雁传书互相慰藉;我钦佩他在万隆会议上的翩翩风度和睿智果敢,为此还曾梦想成为一名像他那样的外交官。
1946年12月,周恩来走出梅园新村17号,自信从容,气宇轩昂。资料图片 《一号目标》的首映礼上,导演翟俊杰介绍说,片中所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1946年,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阴谋,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进驻梅园新村与国民党政府进行谈判期间,许多具体情节直接拷贝自真实的历史。
学习时报:2018年《学习时报》刊发了《周恩来之谜》的文章,后来这篇文章被广泛转载,文章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连敌人也敬重他——周恩来?”这个来自特殊角度的评价,让我想到了宋代吕皓的一句话,“人情不相远”。《周恩来回延安》这部影片展现了领袖和人民之间真挚的情感,这部电影改编自曹谷溪的同名报告文学。
《周恩来和中共隐蔽战线》首次权威展现周恩来和中共隐蔽战线鲜为人知的历史。 资料图片 1924年9月初,一位26岁的俊朗青年来到珠江北岸的天字码头,这就是旅欧归来的周恩来。
配图为歌剧《周恩来》演出现场。 本报记者 万程鹏摄 中南海西花厅的海棠又“盛开”了。
10月10日,“中央音乐学院延安10.15艺术节”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江苏省演艺集团出品的新创歌剧《周恩来》,将作为“中央音乐学院延安10.15艺术节”的开幕式演出于10月15日晚在革命圣地延安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