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人民网首页|频道首页|网站地图
领袖人物纪念馆>>周恩来纪念网

《领袖1935》:周恩来眼中的长征

2020年09月29日11:3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强档推荐】

  作者:刘汉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电影所所长)

  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红军长征是20世纪对世界前途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用意志和勇气谱写的人类史诗。几十年来,表现长征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有全景式展现史诗风格的,也有通过个体命运进行微观叙事的。如何对长征题材有所创新,一直是影视从业者无法回避的问题。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电影《领袖1935》以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等人如何带领红军突破重围为切入点,用周恩来的视角来结构全剧,再现了万里长征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历史画卷和英雄史诗,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创作提供了生动启示。

  在长征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当中,电影《领袖1935》选择讲述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在这个过程中形成领袖的过程,展现领袖形成的必然性和领袖自身的精神风采和人格魅力,这种处理方式赋予了《领袖1935》独特的精神价值。

《领袖1935》:周恩来眼中的长征

  电影《领袖1935》剧照 资料图片

  遵义会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但在红军当中,在党的领导集体当中,对他的领导能力还是有怀疑的。紧接着,土城战役的失败,更加重了这种疑虑。危难之中,在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人的坚定支持下,贺子珍等人的默默关心下,毛泽东的主张得到了采纳和执行,使红军能够在敌方几十万重兵的包围中四渡赤水、绝境逢生,最终巧渡金沙江,继续北上抗日。影片从领袖的造就和被确认的角度来写长征,反过来,也从长征的角度写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中国军队的领袖是怎么产生的,这就是《领袖1935》的新意。这种新意让这部影片从众多长征题材作品当中脱颖而出。

  《领袖1935》选择以周恩来的视角来结构全剧,这样的处理也颇有新意。当前,有的年轻观众对于80年前的长征了解不多,对于遵义会议前后的复杂背景也知之甚少,如何在常规电影的叙事时空里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这个主题讲清楚,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是一个考验。遵义会议前后,周恩来处在党和红军领导集体的核心层,对当时的复杂情况比较了解。这部影片以周恩来的口吻来叙事,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讲述当时的情景。这种形式也为当代观众创造了一个对话的空间,让年轻人理解了中国革命、中国红军为什么最终选择了毛泽东。通过周恩来的视角,我们看到了当时中央领导集体的群像,李德的古板、博古的较真、凯丰的耿直,不同的人物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其中,对毛泽东的塑造无疑是最见功力的。面对同志的犹疑,面对敌情的瞬息万变,他殚精竭虑,甚至深夜造访周恩来的住处,说服领导集体接受他的意见,最终带领红军摆脱生存的险境,使一个雄才伟略、机智果敢、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领袖形象呼之欲出。

  另外,本片客观地还原历史史实,做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结合。影片叙事的焦点,就是当时党和红军的领导者们,面对艰难处境,应该带领红军向什么地方去、以什么形式突围而产生的激烈争论。在这部影片中,所展现的领导集体内部不是一派祥和的,而是存在教条主义与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观念的持续冲突的。甚至有人质问毛泽东,认为游击战争和《孙子兵法》打败不了国民党军队。在讨论要不要进攻打鼓新场的时候,领导集体里只有毛泽东一个人认为这是敌方布下的陷阱。而在经过一系列实践检验之后,一直反对毛泽东的其他领导成员,终于认识到了他的远见卓识,诚恳地向他表示道歉。编导的这种处理方式,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历史真实,没有刻意拔高领袖人物,同时也展现了那一代领导人的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坚持真理。影片还几次描写毛泽东在艰苦行军环境下,创作《忆秦娥·娄山关》的情景,他和同志们为下半阕苦苦思索,最终吟咏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等佳句,既点了题,也体现出他们身上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

  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毫无疑问,《领袖1935》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由于篇幅的限制,对于第四次过赤水的讲述还不够清晰,结尾的处理也还稍显仓促,秀莲等女战士形象塑造还比较生硬,有些道具穿帮等等。但是瑕不掩瑜,总体来说,这部影片有新的视角,有新的选题,有新的表达,用明确的艺术追求生动地诠释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献上了真诚之作,也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责编:张鑫、唐璐)

推荐阅读

光辉一生

全党楷模

周恩来纪念场馆

国内纪念地 海外纪念地巴黎戈德弗鲁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来路 巴黎花神咖啡馆 朝鲜咸兴周恩来铜像 德国柏林联邦大道 日本岚山诗碑 亚非会议纪念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