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人民网首页|频道首页|网站地图
领袖人物纪念馆>>周恩来纪念网

周恩来总理与乌兰牧骑【2】

达·阿拉坦巴干 朱嘉庚

2020年08月10日15:41    来源:内蒙古日报

  1957年6月,在开满鲜花的锡林郭勒盟苏尼特草原上,第一支乌兰牧骑试点队诞生。那时候,常常是载着演员的马车离居民点还很远,牧民们便相互转告:“玛奈乌兰牧骑依日勒(我们的乌兰牧骑来啦)!”从那时起,乌兰牧骑这朵文艺之花,便深深扎根在广大农牧民的心中,慢慢生根发芽。

  上世纪50年代,担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的乌兰夫同志,在到农牧区检查工作时发现,基层文化生活很贫乏,特别是居住在牧区的牧民,长期看不到电影、图书和文艺演出,这事让他十分牵挂。在去北京开会时,他便向周总理汇报了这种情况。周总理建议了可以研究一种能够满足基层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办法,并建立相应的队伍。乌兰夫同志听了周总理的提议,开始思考并指示自治区有关部门研究这个问题,寻找解决办法。之后,内蒙古许多地方开始尝试在牧区和半农半牧旗县建立文化馆站,但旗县文化馆站一般只设在旗县城区,虽然平时也会下乡到基层组织开展文化活动,但毕竟人力有限,一年到头只能到附近几个乡镇活动,仍然无法满足广大农牧区的群众,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牧民。乌兰夫同志针对这个问题,于1957年初又向周总理做了汇报。周总理建议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探索适应广大农牧区分散生活的文化活动形式。

  1957年5月初,自治区文化局遵照周总理的指示精神和内蒙古党委政府的要求,做出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进行基层文化工作试点的决定。文化局派出工作组深入锡林郭勒盟的苏尼特右旗、正蓝旗、正镶白旗等地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研究。通过广泛听取农牧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的意见,工作组的同志们一致认为,内蒙古牧区及半农半牧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居民点极其分散,要使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就必须建立一支组织精悍、装备轻便、人员一专多能、便于流动服务的小型综合文化工作队,这样才能把社会主义文化直接送到广大农牧民身边。乌兰夫同志认为这个思路比较好,建议先搞试点,取得经验后向全自治区推广。后来,这种基层文化工作队被命名为“乌兰牧骑”,在蒙语中,“乌兰”意为红色,“牧骑”意为嫩芽,合起来就是“红色的嫩芽”,也就是“红色文化工作队”的意思。

  1957年5月28日至8月11日,乌兰牧骑试点工作首先在纯牧区的苏尼特右旗和半农半牧区的翁牛特旗展开。乌兰牧骑以演出为主,同时兼做宣传、辅导和服务。在深入农牧区的巡回活动中,队员们都是身兼数职,有的既是报幕员又是歌手,有的既是舞蹈演员又是乐器演奏员。在演出前后,他们还要分别担当展览讲解员、图文借阅员、文艺辅导员、民歌收集员,还要为农牧民照相、理发、修理物品、挑水扫院,参加各种农牧业劳动。乌兰牧骑植根基层、情系群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团队精神逐步形成。队员们的足迹走遍了这两个旗的每一个角落,他们边走边演,把农牧民喜爱的民族歌舞、曲艺小戏、图片展览、幻灯放映、图书借阅等送到农牧民身边,把综合文化服务送到农牧区的千家万户。

  乌兰夫同志到北京开会的时候,向周总理汇报了乌兰牧骑试点成功的消息。周总理听了非常高兴,认为这是丰富广大农牧民文化生活的好办法,并且提出要继续总结乌兰牧骑的经验,坚持完善这种做法。1957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批准了《乌兰牧骑工作条例》,要求文化部门总结推广乌兰牧骑试点经验。1958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正式批准下发了内蒙古文化局《关于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建立乌兰牧骑的报告》。自此开始,乌兰牧骑便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普遍建立起来。乌兰牧骑的创建及其基层服务,带去了党和政府对基层各族群众的温暖关怀,密切了同农牧民的血肉联系,丰富了农牧区的群众文化生活,对内蒙古农牧区的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经济文化发展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责编:唐璐、张鑫)

推荐阅读

光辉一生

全党楷模

周恩来纪念场馆

国内纪念地 海外纪念地巴黎戈德弗鲁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来路 巴黎花神咖啡馆 朝鲜咸兴周恩来铜像 德国柏林联邦大道 日本岚山诗碑 亚非会议纪念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