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人民网首页|频道首页|网站地图
领袖人物纪念馆>>周恩来纪念网

周恩来的学生时代:在南开学校时是成绩最优的学生【4】

2020年03月17日15:0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赴日求学:在挫折中成长

从南开学校毕业后,周恩来希望能继续求学。由于家境贫寒,他决定报考日本官费学校。当时,中日两国之间有一个由日本政府指定学校为中国代培留学生的协定。该协定规定:中国学生凡能考取指定的日本大专学校之一的,可以享受官费待遇,直到学成返国为止。

1917年7月下旬,周恩来和李福景等同学去北京筹划赴日本官费留学事宜。经过奔走,靠同学、师友的帮助,筹集到一笔最低限度的费用。此时,周恩来的伯父周贻赓已被调充奉天全省清丈总局西安清丈行局科员。周恩来非常感激伯父的抚养,所以行前特地到东北探望伯父,并到沈阳母校同师友相见话别。8月13日,他为同学郭思宁题写临别赠言:“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表达出他振兴中华的愿望。

1917年9月,周恩来由天津登轮船赴日本。10月,他进入日本东京神田区东亚高等预备学校补习日文,准备报考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如果考取其中的一所,就可以得到官费学习的待遇。

由于学习备考时间很短,周恩来倍感压力。1917年12月19日,他致信在美国依阿华州格林奈尔大学学习的南开同学冯文潜,谈旅日留学生活,说:“弟自来此预备,尚称合式。”“官费考试在明岁六月,届时背城一战,成败与否不敢预料。”在日记里,他还写道:“我想我现在已经来了四个多月了,日文日语一点儿长进还没有,眼见着高师考试快到了,要再不加紧用功,不要说没有丝毫取的望,就是下场的望恐怕也没了。”“我一个人,除了念书,还有什么事做呢?用功呀,用功呀,时候不再给我留了。”

1918年3月4日至6日,周恩来投考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共考日语、数学、地理、历史、英语、物理、化学、博物8科,还进行了口试。遗憾的是,因日文成绩不好,他未被录取。不过,周恩来在精神上并没有过于沮丧。此后,为准备7月投考东京第一高等学校,他打起精神,给自己制定了紧张的学习计划。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自从考完了师范后,心里头非常的着急,以为七月里考第一高等,功课若不预备好了,定然没有取的希望。要打算取上,非从现在起起首用功,断然没有把握。”他还制定了高度紧张的计划:每天读书13.5小时,休息和其他事3.5小时,睡眠7小时。

不过,由于参加留日学生爱国运动,使得周恩来的复习计划几乎完全被打乱。直到6月初,他才重新开始温习功课,全力以赴准备考试。1918年7月2日、3日,周恩来投考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又因日文成绩不理想,未被录取,心情懊丧。在随后的日记中他写道:“昨前两日试验失败,心中难堪异常。”“这叫做自暴自弃,还救什么国呢?爱什么家呢?不考官立学校,此羞终不可洗。”

1919年3月,周恩来得知南开学校即将创办大学部的消息后,决定回国学习。临行前,他以《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书赠为他饯行、一同赴日求学的南开同学张鸿诰,在附言中表示:“返国图他兴。”尽管未能进入日本大学深造,但留日期间的自学和实践活动,还是给周恩来带来很大的帮助,思想上的进步更是十分明显。

勤工俭学:确立共产主义信仰

1919年9月25日,周恩来出席南开学校大学部的开学典礼,是该部的第一届文科学生。为进一步探求救国真理,经南开学校创办人严修推荐和资助,周恩来决定到资本主义的发源地英国留学考察。1920年10月8日,他和南开同学李福景同获北京华法教育会开具的赴法证明。行前,他与天津《益世报》商定,作为该报驻欧记者,以撰写旅欧通讯所得稿费来维持旅欧期间的生活。

1920年12月13日,周恩来与李福景等人,乘法国邮船“波尔多斯”号抵达马赛港,随即换乘火车到巴黎。周恩来在此短暂停留后,于1921年1月5日赴伦敦,开始对英国作“社会实况之考查”。由于伦敦生活费用大,他决定投考位于苏格兰首府的爱丁堡大学。1月25日,周恩来致信严修,禀报办理入学手续之事,并谈及欧洲现状,说:“法受欧战影响为最大,战地恢复旧观至今日犹不能达百之五六,满目疮痍”“物价高贵,失业者多,劳资阶级之争无或已时,是欧洲执政者所最苦耳”。

相较于赴日之时,周恩来在思想上成熟了许多。赴欧之后,他广读博览,涉猎各种学说思潮,以审慎求真的态度,“对于一切主义开始推求比较”。1月30日,他致信表兄陈式周,探讨救国之道,说:“弟之思想,在今日本未大定”,留学的目的“唯在求实学以谋自立,虔心考查以求了解彼邦社会真相暨解决诸道,而思所以应用之于吾民族间者;至若一定主义,固非今日以弟之浅学所敢认定者也”。在比较了俄、英两种改革社会的途径后,说:“若在吾国,则积弊既深,似非效法俄式之革命,不易收改革之效;然强邻环处,动辄受制,暴动尤贻其口实,则又以稳进之说为有力矣。执此二者,取俄取英,弟原无成见,但以为与其各走极端,莫若得其中和以导国人。”同时又说:“以今日社会之麻木不仁,‘惊骇物议’,虽易失败,然必于此中乃能求振发,是又弟所深信者也。”

由此可见,已经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周恩来,如今想在欧洲实地考察一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真相,进一步了解欧洲各种改造社会的主张,从而最后选择并确定自己所要走的道路,并把它应用到中国来,寻求拯救中华的具体途径。

按照出国前的约定,周恩来赴欧后即准备给《益世报》撰写通讯,向国内介绍国际大事。1921年2月1日,他撰写了第一篇旅欧通讯《欧战后之欧洲危机》。文中写道:“吾人初旅欧土,第一印象感触于吾人眼帘者,即大战后欧洲社会所受巨大之影响,及其显著之不安现状也。影响维何?曰生产力之缺乏,经济界之恐慌,生活之窘困。凡此种种,均足以使社会上一般人民饥寒失业交困于内外。”在分析了战后欧洲种种社会危机后指出:“使欧洲危机终不可免而至于爆裂也,则社会革命潮流东向,吾国又何能免?”

之后的几个月时间里,周恩来采写了大量国际新闻,通宵达旦地为《益世报》撰写通讯,评述国际间大事。

与此同时,周恩来充分利用当时自共产国际成立后,欧洲各国共产主义运动高涨,马克思主义书籍和报刊十分流行的条件,结合对英、法等国社会实况和工人运动的考察,先后研读了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法兰西内战》《国家与革命》等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订阅或购买了法国共产党机关报《人道报》、英国共产党机关报《共产党人》,以及《共产党人评论》《劳动月刊》等。同时,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各种思潮、主义,他与觉悟社社员多次通信探讨,进行了反复的推敲比较。

经过反复地学习和思索,周恩来终于作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确立共产主义信仰。从此,他把自己的精力和才华全部献给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922年3月,周恩来致信国内觉悟社成员湛小岑、李毅韬,叙述自己确立共产主义信仰的经过,说:“我从前所谓‘谈主义,我便心跳’,那是我方到欧洲后对于一切主义开始推求比较时的心理,而现在我已得有坚决的信心了。我认清C.ism(共产主义)确实比你们晚,一来因为天性富于调和性,二我求真的心又极盛,所以直迟到去年秋后才定妥了我的目标。”他表示:“觉悟社的信条自然是不够用,欠明了,但老实说来,用一个Communism(意为共产主义——编者注)也就够了。”在分析、比较欧洲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后,他强调说:“我们当信共产主义的原理和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两大原则,而实行的手段则当因时制宜!”

1924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参加和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鉴于国内革命运动快速发展,急需大批革命骨干,周恩来和刘伯庄、周子君等人于7月从法国启程,由海路回国。两个月后,周恩来到达广州,出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兼区委宣传部部长,开始全身心投入到革命事业之中。

《湘潮》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责编:唐璐、张鑫)

推荐阅读

光辉一生

全党楷模

周恩来纪念场馆

国内纪念地 海外纪念地巴黎戈德弗鲁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来路 巴黎花神咖啡馆 朝鲜咸兴周恩来铜像 德国柏林联邦大道 日本岚山诗碑 亚非会议纪念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