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述 夏言玫
2019年05月07日16:2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第五次:“尼克松的中国之旅”
1972年3月6日的《时代》封面像一副不太规则的四格画:尼克松分别与毛泽东,周恩来会谈;尼克松与夫人一起游览长城,观看中国样板戏“红色娘子军”;把这几个画面巧妙分割开的正好是一个黑色的“友”字。
尼克松宣布访华的消息让全世界大吃一惊,他对中国访问的时间之长同样让美国人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时代》记者甚至以调侃的语气写道:“尼克松到底还回不回来?”因为“美国总统很少对国外进行如此长时间的访问――整整一个星期。更何况这次访问的国家是美国从前从来没有过政治往来,甚至在过去的20年处于敌对状态的国家。”从中国方面看,邀请到尼克松访华太不容易了,要知道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最仇视和不承认新中国的国家,而且美军在朝鲜炸死了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与20多年来的宿敌交朋友,既要说服对方,更要说服自己,这不是一般外交家能够做到的。作为中国的二号人物,林彪既不同意也不相信周恩来可以把尼克松请到中国来,他说,如果周恩来能邀请到尼克松,他也能邀请到勃列日涅夫。而周恩来成功了,尼克松也认为:“首功应该归于一个人,就是周恩来。”周恩来自己当然也很高兴,他对尼克松说:“你先到这里来了,莫斯科气得要命!”
《时代》记者罕见地第一次以友好的笔调对中国进行了正面报道。尼克松访问北京时正值大雪纷飞,“20万中国人走上街头自觉扫除积雪”,这在美国是不可能发生的。《时代》记者对此评论道:“中美之间最重要的问题应该是两国应该如何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关于尼克松访华的意义,周恩来在机场与尼克松握手时那句名言已经做了形象的诠释:“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我们25年没有交往了啊。”俗话说,“屁股决定脑袋”,《时代》站在美国的狭隘立场,却认为自己吃了亏,觉得美国“没有从中捞取明显的好处”,而且两国的鸿沟也“没有因此而缩小”,比如两国“没有就亚洲地区的和平问题进行讨论,对作为亚洲强硬势力的日本问题没有达成共识,也没有就韩国朝鲜分裂的问题给出任何意见”,因此尼克松的中国之行被形容为“一场秀”,是为连任捞取选票的“政治演出”。
《时代》记者在文章最后写道:“在不久的将来,总统的这次访问成果就会被世界的政治格局所检验。……这次总统的访华究竟将在新的领域如何影响两国的关系,谁会得益,谁会有所损失,这些都不是尼克松、毛泽东或者周恩来现在能够回答的。”而今,我们已经看到结果。周恩来在和尼克松会谈时曾引用毛泽东的一首诗说:“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他认为自己只是推开了中美关系紧闭的大门,后面的路还很长,他只能期盼这一天的到来并为之欢欣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