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人民网首页|频道首页|网站地图
领袖人物纪念馆>>周恩来纪念网

中原突围和全面内战的开始【3】

金冲及

2019年03月26日15:15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三、中原突围

是非黑白都已十分清楚。一场规模空前的全面内战要开始了,这是蒋介石和国民党当局经过长期策划准备一手挑起的。

按照蒋介石的战略意图,当国民党军占领长春、同解放军隔松花江相持不下后,便把进攻重点转向关内。国民党方面编写的战史写道:“关内广阔区域几全成为匪恣意活动之空间,甚至陇海路以南之苏北及豫鄂边区,亦为匪长期盘踞。”这些地区本来就是抗战时解放军早就从日伪军手中光复的国土,所以被国民党当局称为“长期盘踞”。但他们却称“决心先肃清豫鄂边区匪军,解除武汉威胁,将战线推至陇海路以北”《国民革命军战役史》第5部第3册,绥靖时期(下),第371页。。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时,首先的目标是中原、苏中两个解放区,企图把战线推到陇海铁路以北,而尤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先。

1946年5月20日,蒋介石“出席党政小组会议,指示对共方针”。 27日,军令部部长徐永昌呈报:“据刘(峙)主任5月24日电称:‘已饬第六绥靖区周碞司令官统一指挥第六十六军、第七十二军及整四十七师、整十五师、第一七四师对共军李先念股严密包围封锁,使其自行瓦解。”6月13日,蒋介石对“使其自行瓦解”已等不及了,决心立即采取军事行动,又指示新任参谋总长陈诚:“对共作战,应运用闪电战术,速战速决。可研究往年日本在中国战场上使用之攻击方法,此种战术最基本之条件为:(一)情报之准备之充分,(二)行动极端秘密,尤以装备轻快与迅速机动之部队为最要。希照此一面研究具体实施方案呈核,一面严令有关旅团长以上各级指挥部切实准备为要。” 《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65),第555、585、586、613、614页;《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66),(台北)“国史馆”,2012年,第96、97页。无论中国共产党怎么做,这场战争都已不可避免,而且将是在国民党方面“极端秘密”“迅速机动”的突然行动下开始。

国民党用来围困中原解放区的军事力量,通常都讲约数30万人。台湾出版的多卷本《国民革命军战役史》第五部有更具体的数字:“本作战由郑州绥靖主任刘峙统一指挥,参加作战部队,初期计整编师7,辖整编旅19、独立团3,兵力约18万人;后期增加整编师7,投入部队达14个整编师,辖34个整编旅、3个独立团,总兵力约32万人。”《国民革命军战役史》第5部第3册,绥靖时期(下),第391、392页。这个数字约占国民党正规军人数的16%,是中原解放军人数的5倍以上,火力和机动能力更强于解放军。

蒋介石在6月24日的日记中信心满满地写道:“共匪策略不战不和与且战且和拖延不决,使国家混乱,是非不明,经济破产,政治动摇,以达其赤化造乱、颠覆政府之目的,而尤其在此四十日之内,即7月底以前之停战与否,以定其成败之命运。政府必须速战速决以应之。如在此三个月之内能将津浦与平绥、平汉各铁路打通,则外交与经济一时之险象,皆不足顾虑也。”27日,他又写道:“无论对共干涉有否结果,而剿匪军事决不能用正式讨伐方式,只有用不宣而战、局部的逐渐解决,但每一战局必须求得一段落,并须准备充分、速战速决为要旨也。”

锣鼓点子越敲越紧,蒋介石已到动手时候了。上述两段日记表明,蒋介石有一个通盘筹划:要在最近三个月内“打通”津浦、平绥、平汉各铁路,那自然是全面内战,但在表面上却不要明白显露出来;“决不能用正式讨伐方式”,也就是不要让人看出是他在发动全面战争,以为只是“局部”事故。他的第一个目标——进攻中原解放区就是如此,而每一个这样的“局部”事故,都要“速战速决”,“求得一段落”。继围攻中原解放区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对苏中解放区的进攻。这样“不宣而战”分成几步实现各个击破,“逐渐解决”,最后达到在三到六个月内消灭共产党。蒋介石在这方面确实很用了一番心思。

毛泽东早有觉察,在5月29日就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各军区首长电报:“国民党在东北扩大战争,在关内积极准备对我大举进攻,因此我应有对敌作战之充分准备。”由于时机紧迫,又鉴于中原地区双方力量悬殊,毛泽东在6月1日为中共中央起草的致郑位三、李先念、王震的电报中指出:“美蒋对我极为恶劣,全面内战不可避免。”“必须准备对付敌人袭击及突围作战,预拟突围后集中行动及分散行动两个计划。大概在突围及突围后一个时期内,以全军集中行动为有利;而在敌人追剿紧急、行军给养均极困难时,便应分为两股或三股,各自独立行动,可以避免集中行动之困难,而利于分别牵制敌人与互相作战略上之策应。”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卷,第239、246页。他富有预见,后来的中原突围就是这样做的:先“全军集中行动为有利”,困难时“分为三股,各自独立行动”。这是敌我力量悬殊条件下强行突围的正确方针。

随着局势的发展,毛泽东的指导越来越具体。6月19日,他又起草中共中央致郑、李、王的电报:“(一)宁周(指在南京的周恩来——引者注)电称:蒋决定大打,你处须随时注意敌情,准备突围。(二)突围后有两个可能前途:第一个能达向北目的;第二个被敌阻隔不能达向北目的。(三)因此你们须作两个准备:第一个争取一切可能向北;第二个在向北不可能时准备在国民党区域创造根据地,以待时局之变化。”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卷,第274页。

这时,中原地区周围的突围要点陆续被国民党军队占领,局势越来越危急。接到中共中央上述电报后两天,中原局在21日致电中共中央,提议在本月底实行主力突围。23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复电,果断地表明:“同意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今后行动,一切由你们自己决定,不要请示,免延误时机,并保机密。”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卷,第288页。

作出最后决断的3个来往电报是在5天内所发,可见局势已到必须当机立断的时刻。

蒋介石在决心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作为发动全面内战起点的同时,在军事上的其他方面还作了严密部署。时任国防部参谋次长的范汉杰说:蒋介石“利用停战‘调处’之机,把几百万国民党军队,调到了准备内战的第一线。当我1946年6月到南京后,从出席历次会议所反映的情况来看,蒋介石的军事部署大体已接近完成” 范汉杰:《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的序幕》,《中华文史资料文库》第6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第544页。。

作为进攻中原解放区主力之一的整编第66师师长宋瑞珂回忆道:“中原解放军转移到宣化店地区后,地区狭小,给养困难。国民党在四周遍布军队,封锁监视。”“对平汉路以东的中原军区的部队,国民党军则采取封锁监视,不许越界购买粮食,妄图使其饥寒交困,便于尔后之进攻。对平汉路以西地区,不承认鄂中地区有解放军存在,则采取消灭政策。”6月22日,武汉行辕在汉口召集整编师长以上人员开绥靖会议。会上以命令式的报告规定:“整编七十五师,限6月底以前,‘肃清’平汉路以西地区的解放军地方武装;整编六十六师确实维护平汉路南段自信阳到孝感段的铁路交通;整编七十二师和整编十一师,即在麻城、黄安、黄陂、孝感之线,严密监视李先念所部之行动。均须于6月30日以前完成作战准备。”宋瑞珂还写道:“当时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是,首先消灭中原解放军,然后把在豫鄂地区的兵力转用于陇海线以北,集中主力向老解放区进攻。” 宋瑞珂:《一九四六年七月围攻中原解放军概况》,《文史资料存稿选编·全面内战》(上),第203、204页。

一批国民党军的参谋人员和中级军官回忆道:“担任围攻宣化店中原军区的国民党军奉到命令后,即积极准备对宣化店及其附近地区之中原军区部队缩紧包围,严密监视,待命进攻。”“第五绥靖区司令部曾奉郑州绥署命令,并转各部队,命令要旨是:严密防守铁道沿线,不得放中原解放军越过铁路西去,中原解放军从哪一个部队防区越走,即以该地区指挥官是问。武汉行辕方面的部队亦奉到同样命令。” 魏煜昆等:《国民党军围攻宣化店中原军区的经过》,《文史资料存稿选编·全面内战》(上),第210页。

蒋介石围攻中原解放区的作战计划,已化为具体部署。各项严密的军事准备,都规定必须在6月30日前完成,“预定于7月1日发动总攻击” 《陈先瑞回忆录》,第287页。。它的兵力是中原解放军的5倍以上。“合法转移”已无可能。中原解放军如果不坚决突围,无异坐而待毙。突围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王树声后来总结道:“部队在被围的情况下,为了摆脱不利的形势,从被动中争取主动,保存有生力量,必须根据上级的意图,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实施突围。”“突围时机,应力争在敌人未完全达成合围,或已形成合围而未做好攻击准备,或已开始攻击而为我所阻止时,利用黄昏或夜暗突然实施。”“突围方向,应选择在敌人结合部,利用敌人矛盾或兵力薄弱部分,以及有利地形,以便集中兵力迅速打开通路,摆脱敌人。”“突围首要关键,在于打开通路。” 《王树声军事文选》,第643、644页。

为了胜利地实现突围,有两个重要条件:必须正确选择突围方向;还要严格保密,并对敌方造成误导。

蒋介石这次围攻中原解放区是下了狠心的。他不仅挟着全国战场上的暂时优势,又以5倍多的兵力四面紧紧围困,经过长期准备,力图一举全歼中原解放军,制造一个规模更大的“皖南事变”。

无论从哪一个方向突围,都将面对异常凶险的局面,甚至有遭受失败的严重风险。这是一个需要高度智慧和胆略来作的选择。向南,是根本不可能的,不仅有长江天险阻挡,而且南方没有较大的根据地接应,也不符合“向南收缩”的方针。向北,河南大部分已处在国民党大军控制下,陇海、平汉两条铁路纵横贯穿河南全省,国民党军队调动便利。第五绥靖区司令官孙震的指挥部设在驻马店,第六绥靖区司令官周碞的指挥部设在信阳,都在宣化店以北的豫南地区,正准备从那里共同指挥袭击宣化店地区的战役。向东,向新四军军部所在地靠拢自然十分理想,这条路线距离最短,沿途比较富裕,群众基础又好,便于解决部队给养。但途中水网密布,不易徒涉,更重要的是这个方向是国民党军为防止中原突围部队同新四军军部会合而重兵集结所在。中原军区第1纵队第1旅旅长皮定钧写道:“敌人为了防备我军向东突围,把主力布置在我东南北三个方向。”“敌人在我旅正面的五十里一线,就集结了第七、七十二、四十五、四十九等四个正规军。同时还故意在我东北方的潢川平原留出一个缺口,以诱我进入它这个预先布置好的陷阱里。”皮定钧:《铁流千里》,《中原突围》第1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78页。而且向北和向东,地形开阔,不易保持行动的机密性,对大部队来说,难以从这两个方向机动地突出重围。

剩下的只有向西突围,进入鄂豫陕边区的山区。这里山高路险,人烟稀少,粮食极为缺乏。国民党为了防止中原部队向陕甘宁边区靠拢,也沿平汉铁路驻有相当兵力组成封锁线,进行堵击。前途充满艰险,但这是大部队突围唯一较为可行的方向,也是中共中央和中原部队果断作出的选择。

突围行动的具体部署是:主力向西,其他部队分路突围。为了避免目标过于集中,西进的主力又分为南北两路:北路由李先念、郑位三、王震等率领中原局、中原军区首脑机关和第二纵队主力,经豫南向西突围,其中又由李先念等率领原新四军第5师主力为偏南的左翼,由王震率领359旅南下支队为偏北的右翼,两翼有分有合地前进。南路由王树声率领第1纵队主力,经鄂中向西突围。皮定钧、徐子荣率领有独立作战经验的第1纵队第1旅执行牵制敌人掩护主力西进的任务,向东节节抵抗,节节反击,造成中原部队主力即将东进的假象,把国民党军大量吸引过来,以后视实际情况灵活转移。张体学等率领熟悉当地情况的鄂东第2旅进驻宣化店接防,掩护主力安全撤离。其他如江汉、河南等军区部队也分散在周围地区积极活动,策应主力西进。

为了掩护大部队西进,6月25日起,“有意地川流不息地频繁调动部队,夜间把部队秘密地拉到西边,白天又急匆匆地向东开进,佯装成我主力部队要全力向东转移的姿态” 萧健章:《宣化店的斗争与中原突围》,《中原突围》第1辑,第120页。,诱使刘峙将总兵力的1/3(约10万人)东移。26日,当国民党军队已以一部开始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中原军区部队正悄悄地开始向西行动时,在宣化店的中原军区大礼堂举行军区文工团“慰问”美方代表和国民党代表的文艺晚会。人们还看到过,李先念、王震和新任宣化店警备司令张体学在街上散步。 《李先念年谱》第1卷,第566页。27日,中原军区主力撤离宣化店,在深山密林中行军,向平汉铁路急进,张体学部仍留在宣化店。国民党当局到29日下午仍没有弄清中原军区部队的真正动向。

29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名义致电正与国民党谈判的周恩来:“中原部队被攻,再不突围即被歼灭。为求生存该部决定日内突围,此举完全为求生存,并不牵涉和战问题。如政府愿和,应停止攻击和追击,允许该军由豫西渡黄河入山西或由陕西入陕北。” 《李先念年谱》第1卷,第567页。

6月30日,北路军两翼1.7万多人选择国民党军进袭主力整编第3师赵锡田部和整编第15师武庭麟部之间因行动迟缓造成的空隙地带,以猛烈行动突破平汉铁路封锁线西进。第二天,南路军1万多人经过数小时的血战,也打开一条通道,突破平汉铁路西进。在东线掩护主力西进的第1纵队第1旅这时已灵活地跳出国民党军的内层包围。留守宣化店的鄂东第2旅也从国民党进攻部队的间隙中穿插行动,跳出包围圈。“突破了平汉线,部队大踏步前进,一口气奔出好几十里。” 邹盛作:《三千里路云和月》,《中原突围》第2辑,第72页。国民党军准备围歼中原军区的行动扑了一个空,一时还弄不清解放军的真实动向。

中原解放军主力能那么快跳出国民党当局自以为很严密的内层封锁线,实在出乎蒋介石的意料。他们的军情报告和通讯联络也不灵敏。蒋介石日记中直到五六天后才对此有反应。他在7月6日“上星期反省录”中写道:“李先念匪部主力由宣化店越平汉路西窜。所部指挥无方,防堵不力,使匪飘忽自如,如入无人之境,后患不堪设想矣。”在同日“本星期预定工作科目”中列入“对李先念匪部之兜剿部署及方针”。第二天,他在日记中痛骂:“此刘峙无能,所部不力,任匪横行,抑郁至矣。”

《事略稿本》记载,7月7日,蒋介石“以电话指示刘峙主任、胡宗南长官,关于堵遏战祸之要旨”;并电刘峙:“对李先念股除严令各军跟踪、不得停顿以外,并应特别注重空军与战车部队之使用。” 《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66),第306、307页。此时他对刘峙已很不满,在9日日记中记道:“指示(范)汉杰剿鄂北与豫陕之方针,派其赴郑助刘(峙)也。”他对中原突围部队的动向仍捉摸不定。15日记:“李先念股已渡丹江,对黄河南岸渡口应准备堵剿。”17日又记:“李先念股已窜至荆紫关、南化塘附近。此时应调用豫北预备队至陕洛一带控制也。”

7月中旬,局势有两个重要变化。

一个是蒋介石已开始发动全面内战中另一个重点——大举进攻粟裕主持的苏中解放区。这和进攻中原解放区是同一计划,但兵力因此而不得不有所分散。14日,蒋介石“手书致徐州绥署薛岳主任,告以决于本月18日至20日之间开始对共行动,盖以共军坚不撤出苏北,谈判无效,不得不用局部军事,以求解决也”《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66),第342页。。他在7月14日日记中又写道:“今晨三时起床,祈祷可否剿共问题。得默示‘可剿’,乃即下令伯陵(即薛岳——引者注),决于18日、20日之间开始进剿也。”这样,蒋介石军事上的注意重点不能不有所转移。

另一个是中原解放军主力已接近陕西,蒋介石担心它能进入中共中央所在的陕甘宁地区,严厉叮嘱胡宗南尽力堵击。胡宗南是最受蒋介石信任的嫡系将领,所部长期在西北围困并监视中国共产党,兵力众多,装备比较优良,包括一部分精锐部队。这是一批新的对手。胡宗南日记中对蒋介石的再三叮嘱有许多记载。如7月7日:“李先念匪越南阳进逼新野,奉委座(指蒋介石——引者注)电话,迅予消灭。”27日:“李先念主力窜龙驹寨南四十里之寺坪附近。奉委座电谕:一、速打通南段同蒲路,可大批使用飞机。二、修铁路与工事同等重要。三、三十师之一旅应开潼关,三十六师可各抽一团,集中西安附近。四、范汉杰常驻郑州,帮助绥署调遣军队、整顿部队,特别注重快速部队,常打电话给余。”30日:“委座对李匪突围之事,严追责任,并限三日内肃清。余报告须待8月10日方能肃清,请展缓十日。”8月4日:“委座电谕:对李匪包围无用,惟有攻击。”“此次对李匪如不能剿灭,旅团长一律枪决。”到8月10日,原来限期已到,胡宗南仍无法完成任务,蒋介石也无法追究,旅团长一个也没有因此枪决,更谈不上“一律枪决”了。8月23日日记:“委座电话,王震之匪窜达公路时,可以战车、汽车堵击,你们要负责。” 《胡宗南先生日记》(上),(台北)“国史馆”,2015年,第575、579、580、581、586页。结果也没有追究什么人的责任。

为什么蒋介石如此三令五申,投入如此大的力量,层层堵击,要求消灭中原解放军,胡宗南甚至以“旅团长一律枪决”之类的话来威吓部下,仍无法达到消灭中原解放军的目的?根本原因是,国民党军队的素质、士气、纪律等根本无法同解放军相比。

胡宗南在日记中特地抄录了一段整编第90师师长严明8月26日的报告。严明是黄埔四期生,抗战期间担任过胡宗南的第1军副军长,是他的心腹将领,因此在报告中讲得相当坦率:“本部官兵心理,经此次剿匪可归纳为:一、怕死,不敢与匪接近,对情况道听途说,无切实报告;二、军纪,军行所过,军纪荡然,杀牛,啃包谷梗,翻箱倒柜,奸淫掳掠,无所不为,即以柴火一项而论,山间柴火得之最易,而不一定要用柴火,而都用老百姓的门板;三、通信,无线电已失作用,通信技术不够,人员不够,因无译电员,书记不能代,现时密本使译电员已成为专门技术,如一三五旅与团五六天内,始终无联络,因无通信员及机器坏之故也;四、战术,部队长将许多兵放在山顶上、围寨内,而在隘路口、交通要点上,匪必经过地区,而不放一兵,匪逃跑了,不和你战,你的战术要点,变为死点;五、训练,战斗、纪律及训练皆差,应予严格。”所以,三天后胡宗南在日记中长叹:“此次剿匪完全失败。” 《胡宗南先生日记》(上),第587、588页。

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尚且如此,其他部队的状况可想而知。为什么国民党当局花了不少力量,而胡宗南只能叹息此次对解放军中原突围部队的阻击“完全失败”?它的原因实在不难明白。

尽管如此,双方兵力数量毕竟悬殊,国民党军还有飞机、大炮等武器优势;中原解放军向西突围所经山区地势险峻,土地贫瘠,给养难以得到补充,此前长期处于被严密封锁包围的环境中,体质十分衰弱,突围后经过一个多月在险恶山区连续行动作战,加上雨天泥泞,部队极度疲惫,造成相当损失。正如7月24日李先念等致电中共中央所说:“困苦之状绝不亚于红军长征后一阶段。”朱玉主编:《李先念传(1909—1949)》,第578页。可以称得上艰苦卓绝。

中原解放军各路突围部队在这样极端恶劣的环境中,经过一次又一次血战,终于战胜千难万险,保存住宝贵的骨干力量。北路军右翼的359旅8团、9团千余人以连续数天的强行军,赶在国民党追击部队尚未赶到时,先后越过川陕公路和西兰公路,在9月27日回到陕甘宁边区。李先念在8月27日致电中共中央军委说:“三五九旅西进后,我在豫鄂陕边区的兵力共约七千余人(陕南游击队除外),比由鄂豫边区出发时减员约五分之二,好在是干部损失不大,部队建制尚未短缺。” 《李先念文选》,第79页。突围部队根据中央部署,先后创建豫鄂陕和鄂西北两块革命根据地(豫鄂陕根据地主要是北路军左翼开辟的,鄂西北根据地主要是南路军开辟的),对国民党军继续起着重要的牵制作用。

蒋介石在7月27日日记中叹道:“陕鄂交界处之李先念部仍未能如期解决,牵制我军几乎在十师以上,故不克应援太原。”28日日记:“共匪狡计,以李先念股西窜,牵制我第一战区与郑州绥署所有之预备队,不能使我增援晋省。”30日“上星期反省录”又写道:“李先念西窜股匪尚未解决,牵制兵力,耽延时日,已达成共匪军作乱一部分之企图。”可见它突围后对蒋介石全面内战计划的牵制,在全局中仍有着不小的作用。

皮定钧等率领的第1纵队第1旅约5000人东进后,行动机智灵活,横穿皖中平原,强越津浦铁路封锁线,7月20日到达苏皖解放区,同新四军淮南军区部队会师。张体学等率领的鄂东独立第2旅6000余人在完成掩护主力西进任务后,奉命成立中共鄂皖地委,留在大别山区坚持游击战争。罗厚福率领的江汉军区部队6000余人西进,与南路军会合后创建鄂西北根据地。7月29日,中共中央致电突围部队:“紧紧依靠群众,独立自主打游击;善于化整为零、化零为整,灵活使用兵力。” 《李先念年谱》第1卷,第589页。

曾任豫鄂陕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的陈先瑞回忆道:“至7月底,中原军区各路突围部队都先后实现了战略转移,并已肩负起在外线继续牵制敌人的重任,这就标志中原突围战役胜利结束。” 《陈先瑞回忆录》,第292页。

对中原突围应该怎样评价?对这个问题有一些争论。毛泽东和突围领导人李先念、任质斌对它做过分析。

毛泽东在1946年10月1日所作《三个月总结》中写道:“过去三个月内,我中原解放军以无比毅力克服艰难困苦,除一部已转入老解放区外,主力在陕南、鄂西两区,创造了两个游击根据地。此外,在鄂东和鄂中均有部队坚持游击战争。这些都极大地援助了和正在继续援助着老解放区的作战,并将对今后长期战争起更大的作用。” 《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07页。

李先念在同武汉军区和湖北省从事编写革命史工作的同志谈话时指出:“一九四六年六月二十六日,蒋介石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发动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因此,中原突围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也是党中央、毛主席的重大战略部署。如果有人认为中原突围就意味着失败,那是因为不了解历史情况。”

“在一九四五年八月至一九四六年六月的十个月时间内,中原我军的六万英雄儿女,把国民党三十余万军队牵制在中原地区,这就有力地支援了华东、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兄弟部队,为做好迎击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的准备,赢得了宝贵时间。如果不是为了牵制敌人,当我们结束了桐柏战役后,部队一直向东走,最多五天就可以到达苏皖解放区。那时跟在我们后面的国民党部队只有一个军,打过去毫无问题。后来突围,是按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指示行动的,是有准备有计划的战略牵制和转移。” 《李先念文选》,第449—450、450—451页。

任质斌在《关于中原突围》中写道:“中原突围是我党党史、军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党中央、毛主席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将要开始时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原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企图消灭我中原军区主力、制造新的‘皖南事变’阴谋的重大胜利。”

“曾经有人怀疑过:中原人民解放军丢了原有的根据地而转移到其他解放区,那能算胜利么?历史事实回答:在当时的情况下,要想保住像中原解放区这样的‘飞地’,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敌人的力量同我们的力量相比,敌人处于绝对的优势;而处于武汉外围的中原地区,又是敌人的心脏要害,敌人是势在必争的。即使中原解放军能打更多的胜仗,也无法保住原有的根据地不丢。这从一九四六年冬华中人民解放军在苏皖地区虽曾七战七捷,但仍不得不转移到山东的战例中,即可得到旁证。”

“还曾经有人说:中原突围以前的中原人民解放区,共有五万之众,经过中原突围后转移到其他解放区的只有一万几千人,减员这样多,还能算胜利么?回答说:国民党在中原突围以前和突围过程中,是想全部消灭我中原人民解放军的,但我中原人民解放军在经过半年多的艰苦作战后,却把部队的基本力量保存下来了,并且在转战于汉水东西、大江南北的斗争中,拖住了大量敌人,使之不能北上、东进,增强对华中、华北和西北解放区的压力,更何况中原部队在数量上虽然减员不少,但一九四七年下半年重返江汉的实践证明,在质量上却大大提高了。这难道不是事实么?!” 任质斌:《关于中原突围》,《中原突围》第2辑,第1、3—4页。

他们都对当时复杂的实际情况有真切的了解,能够从全局的战略眼光来审视事情的前前后后,这些话就把问题说得十分清楚了。

(作者: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原载:《中共党史研究》2019年第2期

(责编:唐璐、张鑫)

推荐阅读

光辉一生

全党楷模

周恩来纪念场馆

国内纪念地 海外纪念地巴黎戈德弗鲁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来路 巴黎花神咖啡馆 朝鲜咸兴周恩来铜像 德国柏林联邦大道 日本岚山诗碑 亚非会议纪念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