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人民网首页|频道首页|网站地图
领袖人物纪念馆>>周恩来纪念网

周恩来与陈云工作作风和行政特色异同【2】

徐行

2018年09月04日17:03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陈云一生心系民众,关心百姓疾苦,努力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他一贯强调:“我们在工作中,不仅要依靠组织,更主要的是要依靠群众。”[3](p46)60年代初,他和周恩来总理为了解决粮荒问题,冒着政治风险批准进口粮食,解决了缺粮的燃眉之急。1982年,他亲自过问北京市民的冬储大白菜问题,要求有关部门对“生产、流通、消费这三个环节必须立即组织好”。[8]1984年为了解决中小学教师工资偏低的问题,他在《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的意见》送审稿上批示:“对中小学教师,不仅要有工龄工资,而且要使他们的工资标准,比同等学历从事其他行业的人略高一点才好。”[2](p46)在陈云的过问下,从1985年起国家为几百万中小学教师增加了工资,促进了教师社会地位、待遇水平的提高,稳定了教师队伍。

  (三)民主团结的作风

  周恩来和陈云皆是坚持党内民主作风的典范,他们都强调在领导工作中要集思广益,民主协商,广泛团结各界人士,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周恩来认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应该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他特别欣赏“协商”这两个字,认为通过协商既充分发扬了民主,又避免了只强调少数服从多数可能发生的简单化、形式主义倾向。他提出:“我们要吸收不同意见的人在一起,要善于和这些人一起协商,团结他们。”[9]陈云一贯倡导要充分发挥民主,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对于一件事,自己有了意见后,可以先放一放,再考虑考虑,听听有没有不同意见再做决定。他常说:“有钱难买反对自己意见的人。有了反对意见,可以引起自己思考问题。”[10]陈云晚年仍一再强调:“重大问题的决定,必须经过集体的充分讨论,以便减少失误,少走弯路,把事情办得更好。”[3](p353)

  在行政决策过程中,周恩来与陈云总是在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经过缜密思考后再做出最后决策。如当年治理淮河时,河南、安徽、江苏各省提出了不同意见。周恩来多次听取各方观点,最后制定出打破省界、上中下游利益兼顾、蓄泄并重、标本兼施的治理方案,合理解决了各方矛盾,使淮河治理工程顺利进行。周恩来主持国务会议时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很善于综合各种不同见解,吸收众人所长形成决议。陈云曾四次代理国务院总理职务,他主持会议的风格和周恩来一样,先发动大家阐述各自的看法,充分发扬民主,展开热烈讨论,最后再综合归纳,提出自己的意见。如1954年11月,陈云主持召开了讨论五年计划草案的会议,在十多天的会议中,与会者纷纷发言,涉及的问题很多,其中议论最多的是石油、农业、交通三个问题。陈云在充分听取大家意见后,才针对这三个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充分反映出其民主的作风。[11]

(责编:唐璐、张鑫)

推荐阅读

光辉一生

全党楷模

周恩来纪念场馆

国内纪念地 海外纪念地巴黎戈德弗鲁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来路 巴黎花神咖啡馆 朝鲜咸兴周恩来铜像 德国柏林联邦大道 日本岚山诗碑 亚非会议纪念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