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风采》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1936年10月下旬,红四方面军九军、三十军和总部及五军共21800余人,组成西路军,挥师西征,执行中共中央的宁夏战役计划,以图向西打通联系苏联的国际通道。新四军一代名将陶勇当时年仅24岁,任九军教导师师长。
本文摘自《大智周恩来》胡长明 中共党史出版社 生死问题是人生最大的哲学问题,而这个哲学问题又集中在对死亡的看法上,对死亡的态度恰好是对生的态度的反证。惧怕死亡的人往往在生活中患得患失,忧虑重重;而不怕死亡的人才能乐观进取,力争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无限的事业。
我和贺龙1942年结婚后,就不断听他谈起以前的经历,特别是在“文革”中,贺龙和我被关押期间,对我谈的更多,其中有不少是他与周恩来同志的交往。 (一) 周恩来与贺龙第一次见面,是在“八一”南昌起义前,即1927年7月28日的傍晚,由周逸群同志陪同,周恩来到了贺龙驻地。
《党史纵览》刊发肖荣华署名文章《周恩来关怀革命后代的故事》,其中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一生为人民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呕心沥血、日夜操劳。在战争年代,周恩来夫妇为了革命事业东奔西走、出生入死,连续两次失去了腹中的亲骨肉,邓颖超也因此落下病根,无法再生育。
(《党史文汇》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发布,请勿转载) 1997年秋季的一天,我走过漆黑的地下通道、爬上充满阳光的楼层,终于找到了事先约定的房舍、北京安定门外的东河沿,轻轻按响了门铃。 门由一位中年妇女、胡絜青老人的保姆开启。
不管世人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如何,然而谁也无法否认,周恩来是一位世界级的伟人。周恩来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所罕见”的伟人,原因固然多种多样,但毫无疑问,与他的精神品格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走近周恩来》作者 权延赤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推出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权延赤编写的“权延赤红色经典书系”三册。包括作品《红墙深处》、《卫士长谈毛泽东》、《走进周恩来》。
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 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的人字形附馆和牌楼式的景门,呈“八一”图案。 1927 年8 月1 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2 万余人的革命武装,举行南昌起义,从此揭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的历史。
著名党史专家、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做客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论坛,与网友畅谈毛泽东的丰功伟绩。石仲泉长期从事对伟人的研究,在访谈的过程中他对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三位伟人,以及他们之前的关系有着独到的“点评”。
周恩来是20世纪的伟大政治家之一,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他对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他精力充沛地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他谦虚谨慎、周密细致、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一直深深地留在亿万人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