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文献》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从早期熏陶看毛泽东、周恩来的文化特质 [摘要]毛泽东、周恩来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从小就面临沉重的历史、社会和家庭难题,他们在家乡受到的早期教育,特有的社会、家庭、文化影响和环境熏陶,在其成长历程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从而使他们形成了较为相同的文化特质,即: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不懈进取的奋斗意识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超乎寻常的求知欲,善于慎思明辨;脚踏实地的求实作风和不因循守旧的创新意识;大公无私、纯朴善良、爱憎分明的性格。这些文化特质,为日后他们的成长道路,准备了良好的条件和丰富的元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原标题:“别把我和群众隔开啊!” 周总理穿着短袖衣,微笑地向群众走来。 周恩来总理在视察高粱和水稻杂交试验田。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作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其一室之治,关乎家国天下之为。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考察时要求党员干部时刻想着为党分忧、为党奉献。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千千万万的共产党员用忠诚和汗水铸就的。
“难忘恩来,怀念总理”,每年1月8日、3月5日前后,人们都会以各种方式纪念周恩来同志。时至今日,一声“周总理”,依然让多少人听之心潮澎湃,闻之热泪盈眶。
读了这篇《举轻若重的伟大公仆》,不禁再一次为周总理那崇高风范和伟大人格所折服。文中列举的事例让我们读到他举轻若重的背后,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执着,对党的事业的忠贞不渝,对人民群众的深沉情怀,对革命工作的高度负责。
(《党的文献》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刊发的笔谈,摘编自作者2015年3月4日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全国党建研究会联合召开的“学习周恩来同志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德座谈会”上的发言。) 感受周恩来的人格魅力 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 曲青山 说起周恩来,这是一个伟大的名字、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
(《党的文献》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刊发的笔谈,摘编自作者2015年3月4日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全国党建研究会联合召开的“学习周恩来同志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德座谈会”上的发言。) 周恩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名片 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 冷溶 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和精神楷模。
北京东郊五方桥南,人民日报社新落成的印务中心大气、现代。 在一层大厅,88岁的范守田隔着橱窗玻璃,看着自己当年亲手排出的人民日报创刊号,思绪又飞回到70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初夏。
原标题:向周恩来学演讲 河北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 周恩来第二天就赶往灾区, 慰问受灾群众, 鼓励他们 “ 奋发图强! 自力更生! 发展生产! 重建家园!” 在长期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周恩来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发表了许多精彩的演讲,打动了无数人的心弦。 通俗、真诚,给人鼓舞和力量 周恩来精于演讲,深谙演讲之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