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奕
2020年12月17日14:2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942年至1943年间的国共谈判
汪精卫的叛国投敌行径,激起了全国声势浩大的“讨汪”运动(资料图)
1941年,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相继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空前规模。在欧、亚、非、美四大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三大洋等广阔地域里,有61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卷入战争。1942年1月1日,以美、英、苏、中4国为首的26个参加对德、意、日轴心国作战的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对中国抗日战争和国共两党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1942年5月至6月期间,国共两党开始谋求彼此关系的改善。7月7日,中共中央发表《为纪念抗战五周年宣言》。《宣言》强调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应继续团结,承认蒋介石不仅是抗战的领导者,而且是战后新中国建设的领导者。这是“皖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政策的一个重要转变,反映了毛泽东关于“极力团结国民党,设法改善两党关系,并强调战后仍须合作建国”的愿望。7月21日和8月14日,蒋介石两次约见周恩来,表达了政治解决中共问题的愿望。
周恩来与蒋介石谈话后,立即将会面情况报告毛泽东。他认为毛泽东与蒋介石谈判尚非其时,并建议先以林彪或朱德为代表见蒋,以打开局面,转换空气。中共中央先是采纳了周恩来的建议,但毛泽东于8月19日又致电周恩来,认为根据当前形势,他还是应该亲自与蒋介石谈判。周恩来认为,蒋介石虽有了用政治办法解决国共关系的意向,但具体问题尚未涉及,对共产党的压迫毫无减轻,会晤地点又在西安,因此认为蒋、毛会面时机略早。而毛泽东仍倾向于见蒋,认为在目前国际国内的大局势下,见蒋有益无害,并迫切地表示,等林彪到西安见到蒋介石后,就确定与蒋介石见面的时间。他还再三表示:“乘此国际局势有利机会及蒋约见机会,我去见蒋,将国共根本关系加以改善。这种改善如果做到,即是极大利益,哪怕具体问题一个也不解决也是值得的。蒋如约我到重庆参加十月参政会,我们应准备答应他。”
9月5日,周恩来在给中共中央的电报中全面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经过反复磋商,毛泽东终于与周恩来取得了一致意见,决定派林彪会见蒋介石。
10月7日,林彪到达重庆,同周恩来一起与国民党方面展开谈判,并于13日,由张治中陪同会见蒋介石。16日,周恩来、林彪应约会见张治中。林彪说明中共有几十万军队在敌后抗击日军,要求国民党停止全国军事进攻,停止全国政治进攻,停止对《新华日报》的压迫;释放新四军被俘人员,发饷,发弹;允许将中共领导下的军队编为两个集团军。张治中立即将话头打断,建议林彪先同各方面多谈,然后再同他谈。
根据国共代表接触过程中表现出的种种迹象,周恩来作出明确判断:通过谈判来解决两党间具体问题的时机尚不成熟。他在给毛泽东的电报中分析,蒋介石及国民党要人都倾向于以政治方法解决中共问题,来代替全面军事破裂。但是国民党并不急于解决,而以为时间越延长,中共困难就越大,越有利于使中共就范。“他们的政治解决的中心仍以军事为主,而以能否服从调遣、变更防地为前提”。
12月14日,周恩来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党员大会上作关于国共关系问题的报告,指出,目前是“空气缓和”,“关系恢复”,趋向好转,但能否解决具体问题,尚“在两可之间”。南方局当前的任务是促使蒋介石转变其对中共的方针。基本方针仍是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和民主。具体方针是“争取好转,勿忘防御”;“争取合作,勿忘斗争”;“争取发展,勿忘巩固”。此后,周恩来、林彪又几次同国民党方面谈判,国民党方面仍未提出正式谈判方案,只答复中共提出的方案与之要求差距甚远。
1943年1月,周恩来会见张治中,宣读中共方面最后的4项意见:一是党的问题,中共在抗战建国纲领下取得合法地位,并实行三民主义。国民党中央亦可在中共地区办党、办报;二是军队问题,希望军队编4个军12个师,并按中央军队待遇;三是陕北边区,照原地区改为行政区,其他各区另行改组,实行中央法令;四是作战区域,原则上接受开往黄河以北的规定,但现在只作准备,战事完毕,保证立即实施。如战时情况可能(如总反攻等),亦可商量移动。张治中逐条抄录并核对后送交蒋介石。蒋介石立刻召集临时军事会议。会上发言的人,大多数表示不能接受。蒋介石没有表态,只是说:“好吧,再说吧!”于是,谈判进入搁浅状态。
周恩来、林彪同国民党当局的谈判虽未取得到任何结果,但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共关系。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